APP下载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创新

2021-10-13辛欣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1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

辛欣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不断深入,围绕着“生态”这个主题,在国内外的许多会议和报告中发表了大量的讲话和论述,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容,面对全球生态恶化、资源紧张的现状,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民生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52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要义。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再联想到欧洲人推广马铃薯惨痛教训中,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破坏性,如果罔顾自然规律,一味强行的去征服自然,自然界便会起着反抗、反对人的作用,并对我们施加报复。当前,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是我国生态建设亟须解决的矛盾。最初,为了多、快、好地进行社会建设,我们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惨痛的生态教训,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系列问题层数不穷,反过来威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类的实践充分证明,过去“人定胜天”“主宰自然”的观念,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荒谬又不可取。新时代,必须通过打造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模式,才能真正摆脱以往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的悲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经济的增长要以付出环境为代价的话,我们宁可让发展的步伐先慢下来,不能为了得到眼前的金山银山而放弃大好的绿水青山。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新体系,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总结过去的教训,始终做到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将改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开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习近平的绿色生态观融入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维度,他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强做大绿色经济”。算好生态这本大账,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就對生态环境进行严重透支,那样的发展只是短期的,行而不远,还会使子孙后代面临生态风险,得不偿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解是实现人于人和解的关键,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局限,为子孙后代探索出一条科学、永续、长久发展的道路,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

2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民生观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展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他大胆的揭开了德国哲学的虚伪面纱,将对人的理解从抽象回归到了现实,即要立足当下,着重考察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其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关注人的现实处境,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入手,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意图,将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新的追求,生活质量的好坏以及幸福指数的高低逐渐成为人民最广大的向往。与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民群众期盼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渴望享受蓝天碧海、青山绿水以及清新空气。

“一餐一饭系民间,一举一动为人民”“计利不应只计自家利,计利当计天下利”。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态民生观,阐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对于生态环境,始终要保持种敬畏和尊重,不要为了一己之私,去破坏生态环境,去侵害公众的利益。这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其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基于此,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清洁美丽家园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同安排,从源头出发,打造优质生态产品,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中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纯。“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领和基本原则,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作用,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理应由人民群众平等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深刻阐明了这一思想,开辟了生态民生建设的新境界,为接下来的环境治理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它将万物视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中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目的的思想因素。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生态危机源自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在私有制条件下,国际垄断资本忽视人类本身的发展,以自身的扩张为目的,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国际关系的紧张。故而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价值准则,各国的行为要建立在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目的前提之下。放眼当下,面对人类共同遭遇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需要国与国之间共同商议、共同协作,使双方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契合。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