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微创缝合方式治疗跟腱断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2021-10-13赵鹏陈思娄黄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跟腱断端缝线

赵鹏 陈思娄 黄东

1 开滦总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2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广东广州510220)

跟腱作为人体最强的肌腱,对于踝关节的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提供踝关节93%的跖屈功能,跟腱断裂势必引起踝跖屈受限明显[1],进而对患者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急性跟腱断裂发病率可达18/10 万,并呈逐年增加趋势[2]。自1977年Ma 和Griffith 采用微创缝合方式修复跟腱以来,众多文献表明,微创修复技术具有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3,4]。因此,微创技术修复跟腱极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主流方式。传统“金标准”[5]跟腱修复方法采用跟腱上方大切口,寻找肌腱断端将其完全暴露后Krachow[6]缝合。这种缝合方式虽然牢固,但由于对跟腱血供的破坏,术后伤口极不易愈合,进而延长恢复时间,延误功能恢复最佳时机。目前,由Ma 和Griffith 提出的Ma-Griffith 缝合法[7]是临床普遍采用的微创缝合线方法,但这种方法缝合强度较差,同时增加腓肠神经损伤风险[8]。因此,为增加缝合强度,减轻肌腱血运破坏,简化操作方式,本课题组发明了一种新型术式,即交叉缝合技术(the cross suture technique,CST),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分析CST与Ma-Griffith及Krachow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优劣,为跟腱的微创修复提供新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课题组自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实验室购入18 具新鲜冷冻标本(男性,平均年龄35岁,死亡前跟腱无疾病及相关损伤)。每具标本实验前解冻并保持湿润,并将标本随机分入Ma-Griffith 组、Krachow 组和CST 组,每组6具。

1.2 实验方法

1.2.1 跟腱断裂模型构建

每组标本在实验前均平放于试验台上,助手协助使足部处于跖屈位保持跟腱紧张状态,触摸皮下跟腱位置,距足跟部向近端3 cm 处标记,手术刀直接于标记处切断跟腱(见图1),触摸切断跟腱处并确认此处具有空虚感。3 组共18 具实验标本均进行上述操作,保证跟腱完全断裂。

1.2.2 跟腱缝合修补

Ma-Griffith 组、Krachow 组缝合方式均按常规操作进行,缝合方式及缝合路径示意图见图1、图2。CST缝合术式详细表述如下:①于跟腱空虚处横向做一长约2 cm 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深筋膜,小心切开腱周组织并尽量保持其完整性;②将卵圆钳沿跟腱断端处向近端插入并钳夹跟腱断端,向远端轻柔牵拉跟腱直至跟腱断端自切口处伸出,助手用止血钳固定断端,卵圆钳顺势向近端插入约6 cm 并夹跟腱,50 ml 注射器针头自卵圆钳孔中上部穿过,两条0.7 mm Ethibond缝线穿过注射器针孔,将针头抽出但注意缝线不要一同带出。将卵圆钳经断端切口退出,导出缝线完成近端缝合,远端按同样方式导出两条缝线;③自近端引出的1条缝线与远端的1条缝线于跟腱上方交叉打结(见图2红色线),剩余2条缝线分别于跟腱两侧打结(见图2绿色线),打结过程中注意保持合适的跟腱张力(踝关节置于中立位);④将3组标本跟腱取出,并保持湿润。

图1 本课题组发明的缝合方式步骤:(A)距离跟腱3 cm切开跟腱,模拟跟腱断裂。(B)将卵圆钳自切口处伸入近端并夹紧断裂肌腱断端。(C)将50 ml注射器针头自卵圆钳孔中插入。(D~E)将2根0.7 mm Ethibond缝线自针头内部横向穿过。(F)跟腱远端同样方式穿过两根肌腱线。(G)将针头拔出并将卵圆钳抽出并打结。(H)去除周围组织,显示缝合后样式。(I)上机实验,缝合跟腱断裂后图片

图2 3种缝合术式缝合路径示意图

1.2.3 生物力学实验

将每组缝合后的跟腱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的夹具上,然后将跟腱定位在夹具的中心。两个夹子之间的距离为20 cm,并在跟腱旁边放置一个标尺,以测量跟腱的轴向形变量。将每组标本再次平均分为两组进行两类实验。第一类实验:设置循环牵拉载荷起始为30 N,终末为120 N,且分3 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循环1000次,记录每组跟腱在100次循环、1000次循环和断裂时的形变量,以及断裂时的载荷循环次数。第二类实验:3组跟腱标本依次施加牵拉载荷直至标本断裂,分别记录断裂时的负荷拉力数。

1.3 统计学分析

计算3组所测数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IBM公司,美国)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载荷循环次数、轴向形变量等计量资料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方差分析评估3 组之间的差异;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缝合方式跟腱断裂时载荷循环次数及负载拉力数比较

CST组和Krachow组标本在进入第3阶段循环时断裂。Krachow 组的平均载荷循环次数为2250 ± 41次;CST组为2215 ± 38次,Ma-Griffith 组标本未能进入第3次循环,平均载荷循环次数为1855 ± 52次。每两组间比较,CST 组与Krachow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ST组与Ma-Griffith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CST组的缝合强度与Krachow相当,且两者均优于Ma-Griffith组。另外,3组的平均负载拉力数分别为:CST组372 ± 26 N,Kra⁃chow 组425 ± 31 N,而Ma-Griffith 组仅为176 ± 17 N。3 组缝合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见Ma-Griffith组缝合强度最差。见表1。

表1 3组缝合方式跟腱断裂时的载荷循环次数、负载拉力数比较

2.2 3组缝合方式跟腱轴向形变量比较

Ma-Griffith 组100 与1000 个循环周期平均轴向形变量分别为1.68 ± 0.74 mm、7.62 ± 1.81 mm;Kra⁃chow组为1.79 ± 0.56 mm、6.58 ± 0.58 mm;CST组为1.58 ± 0.53 mm、6.11 ± 0.76 mm。在100 与1000 个循环周期后3组跟腱标本轴向形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P=0.11),表明3 组在1000 个循环内具有相似的抗变形能力。在最终断裂后测量轴向形变量时,3 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CST 组(6.51 ± 0.96 mm)和Krachow 组(6.79 ± 0.88 mm)之间的跟腱轴向形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以上两者与Ma-Griffith 组(8.96 ± 1.7 mm)比较差异显著。见表2。结果表明,CST 组和Krachow 组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

表2 各循环阶段跟腱轴向形变量(mm)

3 讨论

3.1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方式选择及优缺点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有文献报道,通过保守治疗如石膏制动、消肿止痛等措施完全可使断裂的跟腱愈合[9]。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2010年发布的《急性跟腱断裂临床治疗指南》[10]将保守治疗作为可选方法。但是Keating 等通过研究发现跟腱断裂保守治疗后的再断裂率为9.8%[11],高于手术治疗的5.1%。而Nilsson-Helander 等[12]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发现,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缝合跟腱,后期跟腱再断裂率和功能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对于治疗方式存在争论,但目前对青年人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治疗方式更倾向于手术治疗[13]。

临床传统跟腱缝合方式为开放式缝合,即切开皮肤,充分显露跟腱断端,直视下缝合跟腱断端。但由于跟腱解剖位置特殊,局部软组织覆盖较少,血供差,容易受到破坏,常常出现伤口不愈合或再次断裂等并发症。相比传统修复术式,微创治疗虽然具有对跟腱表面血液供应的损害较小,并且术后伤口感染率显著降低等优点[14],但由于其操作术野小,操作空间窄,增加手术难度的同时腓肠神经损伤风险增加,且由于切口限制,跟腱的缝合强度不高,术后往往在病人康复训练期间发生再次撕裂[15-19]。为避免二次断裂,即便进行微创缝合,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仍需将其进行外固定,延长康复时间,增加了踝关节僵硬发生概率[20]。

3.2 CST缝合方法的优势与缺点

本课题组通过模仿康复过程中的肌腱拉伸过程进行缝合强度测试,结果显示,Ma-Griffith 组全部于测试的第二阶段断裂,在CST组,修复后的跟腱全部进入第三次循环的测试,平均2015 次循环后断裂;开放缝合Krachow 组,修复后跟腱平均于2250个周期断裂,并且CST组与Krachow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同为微创缝合术式,利用CST 方式缝合强度明显优于Ma-Griffith。并且,CST 组与Krachow 组的缝合强度相似。在承受最大载荷试验中,CST 同样优于Ma-Griffith,虽然强度低于Krachow,但足以应对临床患者的康复训练。因此,采用CST 缝合方法可以充分的缝合强度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修复后的跟腱经过拉伸会发生形变而导致背伸无力。在本实验中,通过对跟腱轴向形变量的测量,三种缝合方法在1000次循环内的轴向形变量无显着差异,但当循环继续增加时,Ma-Griffith 修补方式抗形变能力逐渐下降,而对于临床跟腱修复术后的康复锻炼,抵抗1000次循环内的形变显然是不足的。故使用CST与Krachow 修复方式缝合跟腱,能更好地抵抗跟腱形变,防止跟腱延长。但Krachow 缝合技术是以开放手术为基础的术式,因此,CST术式优势明显。

修补跟腱时,为保证断端间能紧密贴合,收紧缝线时会刻意使断端间产生隆起,CTS 缝合方式利用此隆起作为支点,不仅提供抵抗跟腱长轴的分裂拉力,而且可以提供垂直于跟腱长轴的压力。因缝线另一侧为胫骨骨面,此压力在踝关节伸展延长时将跟腱压向骨面,抑制跟腱断端因受力方向差异产生外翻趋势,进而促进跟腱愈合(图3)。并且,本缝合方式无需特殊器械,相比既往报道的跟腱微创吻合器[21],本缝合方式所采用的缝合器械仅为卵圆钳及注射器针头,为手术室常规器械。因此,CTS缝合方式具有经济、实用等优点。

图3 缝线缝合后受力示意图

临床较为常见的跟腱撕裂类型为马尾状撕裂,而本研究所制造的跟腱断裂模型为横断完全断裂,本课题组认为因跟腱马尾状撕裂患者跟腱纤维可能存有部分相连,利用CST 方式缝合后的跟腱强度应更加坚强且愈合效果更佳,具体效果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4 总结

虽然CST 术式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对神经的损伤仍无法完全避免。可通过轻柔的手术操作尽量避免,如在卵圆钳向近端寻找断端时尽量轻柔、卵圆钳向近端伸进时尽量紧贴跟腱表面等。并且,CTS 缝合方式缺乏临床实验,但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其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跟腱断端缝线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预后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超声在儿童尺桡骨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术中的应用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
缝线抗议
6例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