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天童山实践课程设计

2021-10-12张一靓骆海军马仁锋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宁波受访者劳动

吴 芳 张一靓 骆海军 钱 玥 马仁锋

(1宁波市第四中学,浙江 宁波 315016;2宁波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户外实践教学是将地理核心素养实践能力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地理学一向注重野外实践,新课程改革将劳动教育融合地理学四大核心素养育成之户外实践教学,是探索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形式[1](131-133)。

2016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显然综合落实国家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创新校本课程实践形式已迫在眉睫。宁波市第四中学自2015年开始探索户外实践教学,开启“知行合一”与“人文行走”为特色的“立体式学习”模式;至今已开辟18条文化行走的路线,参加行走的学生已完成100多个研究小课题、1200多篇文化行走日志、编写了9本校本教材。2018年,宁波市第四中学“文化行走”成为宁波市中学段唯一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的德育典例[4](34-38)。基于户外实践教学基础,研究开发宁波天童山为基地的地理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户外实践课程教学,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测评课程实施成效,探寻宁波市第四中学户外实践教学创新之处及其在劳动教育与地理核心素养育成中的效果。

一、融合劳动教育的地理户外实践课程设计思路

(一)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劳动锻炼与地理核心素养整合学习场景

传统课堂教学是在学校教室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主要通过语言或实验等方式连贯地实现师生互动学习[5]。具有通俗性和直接性,可以大幅度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主体。这种教学模式瑕瑜互见,教师专注于如何将知识讲全面、清晰、深刻,容易忽视学生的探究、思考,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学基础逻辑的理解与把握。课堂学习更是无法整合学校劳动教育及成体系的户外观察、调查技能训练等,易于造成机械学习、学习内容趋于碎片化、缺乏解决真实情境现实问题的能力等问题。

(二)在地理户外实践教学之中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主线

地理户外实践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典型地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合作、探究、动手学习,促进学生全面习得地理核心素养[6]。地理户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处于真实情境,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事物信息、分析与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等能力,又便于落实各类劳动教育的素材、场地与合作性劳动训练展开,促进横向科目融合教学,促进学生综合思维与技能的形成。

地理户外实践教学将地理学调查、观察与分组劳动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二、带着“教材”去旅行的宁波天童山盘山劳动与地理课程融合设计

(一)设计地理课程户外实践与劳动教育的学生感知调查

综合考虑调查对象的典型性与问卷回收便利性等因素,选择宁波四中6个班级开展关于劳动教育与地理户外实践课程感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方法,共发放问卷206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问卷属性统计如表1。样本属性呈现男女生比为37.38∶62.62,高一、二、三年级学生人数比为37.86∶31.07∶31.07,学生是否选考地理科目意愿呈现48.54∶30.10∶21.36(是:否:待定)。

表1 劳动教育与地理户外实践课程设计调查

(1)调查发现高一年级多数受访者不太了解地理户外实践相关课程和政策,高二、三年级受访者对户外实践相关课程的了解程度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过去或当下学校有组织过类似活动,但是对政府政策依然不甚了解,可以判断学生对户外实践课程了解程度与年级、与学生地理选考情况有关。(2)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参与户外实践且认为学校组织此类活动比较必要,类型喜好选择呈现不同年级受访者均表示最不愿意参与的是励志拓展型;开展时间与地点选择,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在寒暑假期间参加,开展频次和自费意愿调查发现部分高一年级受访者缺乏客观认识,高二、高三年级的问卷调查较为客观;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活动开展的合理周期为一学期一次、每次时长为2—3天。(3)安全问题是受访者最关注的内容,高年级受访者更关注户外实践教学效果,尤其希望通过课程提高自我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及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兴趣。

(二)宁波四中天童山盘山劳动与地理户外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1.课程目标

落实地理学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训练及劳动教育,宁波市第四中学研发基于天童山区的“行大道,走吾乡”短线户外实践课程,旨在观察、分析天童山的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了解天童林场林业历史,开展分组植树与搬运木头等劳动教育,巩固所学的高中地理知识,形成天童山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体验林场文化活动。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①野外观察、描述宁波市天童山地形地貌特征;②了解地理位置及气候类型,感受气候对天童山其他自然要素影响;③开挖土壤剖面,观察、采样、理解土壤成土因素;③观察并记录天童山区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理解垂直分异规律;④参与浙江楠幼苗种植活动,体验林场文化,培养人地协调观;⑤对户外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梳理,撰写日记报告,形成小组成果并进行汇报。

2.课程内容及其时间、地点安排

宁波四中开展天童山盘山户外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入自然,寓劳于户外地理实践。实践过程线路如表2,建立安全预案,为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图1);学生做到有备而去、有获而归。行前,课程开发团队搜集资料策划出符合高中生的劳动与地理户外实践活动方案;活动中,安排林场负责人介绍天童山的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及植物品种,安排学生栽种浙江楠及搬运木头、开挖土壤剖面、采集植物标本等活动。活动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总结、汇报与交流。

图1 天童山劳动与地理户外实践课程

表2 宁波四中天童山劳动与地理户外实践课程内容安排

3.实施总评

宁波四中开展“盘山行走户外地理实践”作为综合课程和地理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为课程出发点,走进天童林区开展植树、土壤剖面挖掘与观察、植物标本采集等活动,亲身感受宁波四中先贤在天童山深处“坚持、坚守”的盘山绿化荒山精神,更加直观地认识垂直地带规律,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思考当今时代环境问题。同时,在教师和林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植树、搬运木头、开挖土壤剖面、采集植物标本等劳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劳动知识与技能。

三、结语

融合劳动教育的地理户外实践教学课程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劳动与地理科目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可实践性。以宁波天童山为案例的劳动与地理户外实践课程设计探索内容有:一是区域认知层面,让学生明确户外实践活动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类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二是地理综合思维层面,户外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感知自然、人文、时空变化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促使劳动教育与课程实践的自然结合与相互促进;三是地理实践力层面,通过植树、搬木头、开挖土壤剖面与采集植物标本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融合劳动教育的地理户外实践课程教学在学校落实过程中仍存在安全、经费及各方协调的问题,“只旅不学、只旅不研、学而不研、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等困局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猜你喜欢

宁波受访者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