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2021-10-08李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李林

摘  要:团结一致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提条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多民族拧成一股绳,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出发,根据现实内部和外部现状出现的认同问题,提出维系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建设路径在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加深五个认同,共商共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这一重大论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成果,是对新时期处理好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指导。历史实践证明,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2],更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建构

第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民族观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都应一律平等。不单表现为各民族在权利上的平等,同样也表现在事实上的平等。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外延和发展,使之更加适应于俄国国情。他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就是要让目前的国家形态不复存在,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消除,使各民族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同体的形成正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特征[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巨大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二,理论来源:中华民族多元体论。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演变轨迹时指出,中华民族是由众多分散孤立的民族,不断吸纳和融合形成的一个相互支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辩证统一。一个长期延续的自在共同体,不可能是纯粹统一的共同体,高度同质的社会没有新的创造力融入文明,文明将逐渐失去活力和生机,最终结局便是消亡。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我国经过五千多年的民族诞生、分化、融合最终形成如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历时性多元、同共时性多元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不可逆的、客观存在的表现形态,是全体人民的历史选择。辩证地看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第三,现实驱动:维系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的根本纽带。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跨地域、跨行业、跨文化的社会流动,逐步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解决民族问题树立了理论支撑,为应对民族问题明确了主体,指明了前行方向,在实践上更具有强有力的针对性。中华民族共同理论维系着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引导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二、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

第一,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威胁。我国正处于历史交汇期,虽总体稳定向好,但国际国内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我国在享受全球化发展红利的同时,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强权政治和西方多元价值冲击等挑战,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由于网络意识形态各思潮之间的碰撞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受到压制攻击,也使得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共有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我国是在極度贫困水平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由于各类资源条件上的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东西部发展差距巨大,东部发展速度快、质量高、人口稠密,西部发展速度慢、质量低、地旷人稀,更多具体表现于经济建设、公共基础服务等之上。贫富差距使西部少数民族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难免影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不利于共同体成员民族心态的维持,也不利于形成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地域差异性与固化文化多元性。文化认同常常与民族认同密切关联,集中反映民族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民族成长过程的历史记载[6]。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存在明显差异,生存方式、文化信仰也随之不同。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多元文化,每一地区、每一民族的历史发展、民俗风情、语言乡音等都是各有特色的。而民族文化识别和地域差异也划分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边界,使得部分群众难以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之间、各个民族同中华民族之间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忽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正确意识[7]。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第一,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五个认同”表达了新时代国家利益的诉求和各民族最基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思想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其一,维护祖国统一就是维护全体共同体成员的切身利益,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6],大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使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观点深入人心,自觉维护民族和谐及国家领土完整。其二,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并非是某一个民族的单独成就,而是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建设的成果,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艰难困苦时期各族人民一同携手走过,而今时代更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应当带动仍处于落后的这部分人,弱化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心理落差,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对立的错误历史观,彻底摒弃民族歧视和地域歧视的观念,使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儿女这一观点深扎心底,携手共进。其三,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切把中华文化同民族文化相割裂相等同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跨越地域差异看待中华文化同民族文化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发扬民族文化就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共同体成员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以更为广阔的心胸引起内心共鸣,达成最基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其四,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历史和实践经验都一致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的进程中,已经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体成员带来美好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其很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能证明其适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内部结构,是共同体本质规定性的制度基础。

第二,实践途径在于共享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旨在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其价值实现方式是共商、共建和共享,尊重各主体的权利,民主协商,共对挑战,共同发展,走向共赢。加深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与交融,大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实现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完善公共基础服务,如平衡东西教育资源、完善医疗保障、改善基础交通条件等,加速提高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减小各族心理落差,增进国家认同感,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当然,各個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和沟通交融工作应当始终在充分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正当权利、发挥其主体地位等前提下继续开展的[8],是在这个时期各少数民族群众共商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得到促进的。

第三,在交往交融中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保证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进良好民族心态的培育和形成,更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不仅需要发挥意识形态的软实力作用和完善现实制度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反思社会主义共同体各成员之间意识融合的过程。我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基本国情,需要立足基本国情和实践经验教训,鼓励人口社会流动,加大民族地区同非民族地区的融合,在交往交流中相互认同;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依靠新媒体平台加强民族教育工作,优化民族观教育话语体系,开展民族交流活动,同时做好服务管理工作,使民族地区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双向流动更加便利快捷;需要完善法律法规,落实民族融合政策,提高地方政府民族事务治理水平,逐步完善依法行政体制。既不跨越现实条件忽略差异,也不过分夸大忽视民族共性,在实践中稳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石亚洲.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J].人民论坛,2019(12):36-37.

[2]青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9-09-10(5).

[3]叶子鹏,徐皇冠.使命与复构: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维度视角[J].理论导刊,2019(9):59-65.

[4]商爱玲,朱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底蕴和思想方略[J].重庆社会科学,2019(10):27-34.

[5]陶文昭.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6):19-22.

[6]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7]叶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民族”内涵再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一点体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6.

[8]曹爱军.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3):1-9.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