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理性为感性,让学习更亲近

2021-10-08项国庆徐华良

考试与评价 2021年8期
关键词:感性体验理性

项国庆 徐华良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感性学科,需要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然而,作为学科的教学载体——课本是由一些文字和图片构成,难免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为此,我们根据教学素材本身的特点,采用实物展示、动画视频、类比举例、游戏活动、模拟演习、考查访问等不同的展现形式,力求变理性为感性,让素材更好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需要有机融合,最终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 学科素材  理性  感性  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一学科属性,决定了课程中的综合知识和法律条文的掺入并不是简单加入,而是呈现儿童生活方式的一种媒介,只有使用得当,方能显现真正价值。

然而,教材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难免理性有余感性不足。那么,如何增强学生对教学素材的感受和体验,进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获得社会性发展,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些尝试。

一、借助实物展示,让物件素材直观化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课程素材中涉及一些介绍类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出示相应的实物,让学生与实物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更加真切、有效。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的《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时,在课堂上出示我们家乡萧山的花边实物,学生会惊叹于花边工艺的色彩素雅、技艺精湛、构图新颖!当他们看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万缕丝花边窗帘、宁夏厅的花边窗帘和杭州机场贵宾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花边的杰作时,他们又是多么自豪!而对于另一特产“萧山萝卜干”,老师让学生“看、闻、尝、访”,感受其的美味与奇特,进一步有效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感。

二、播放动画视频,让过程素材动态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素材中有许多过程性的内容。学生看文字,印象不深,有些还不甚理解。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素材转换成动画视频素材,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加感性体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如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可贵》中适时播放一个科学类的生命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学生就能很好地知道生命形成的过程,明白其来之不易、独一无二,也感受到父母为此饱受艱辛,珍爱生命,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运用类比举例,让数据素材形象化

教材中有许多数据资料,学生往往只停留于数字的层面。所以,我们必须让数据资料感性化,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感悟,进而激发情感,促进社会性发展。

在五年级上册的《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仅用“960万平方千米”这个数据,学生是很难感受我国的面积之大。而通过类比等形式,如我国与整个欧洲的面积之比,或用如果开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南到北或从西到东等形式,学生才会有深切感受。

四、创设游戏活动,让道德素材体验化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课程,当然有许多直接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常规的说教,那道理肯定人人都懂,但学生不会有较深的感触,也不会从心底里信服。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了“坚持到底大挑战”的搭塔牌游戏。要求四人一组,纸牌不能折,在规定的时间里最先搭到三层为胜。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明白到成功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这样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真切的自我感悟,对他们今后生活的引领是根深蒂固的。

五、参与模拟演习,让行为素材情境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如何让这样的素材变理性为感性呢?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去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仿真性的演习。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我们就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模拟拨119报警电话。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心情紧张,说话语无伦次或没说清家庭住址,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纠错。模拟演习指导了学生以后的生活,从而增强教学的真实感。

六、开展考查访问,让生活素材实践化

新课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我们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如二年级上册的《家乡的变化》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自由组合成三、四人的合作小组,从农村的住房、交通等变化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图片等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了家乡农村的巨大变化,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把理性的学科素材以感性的方式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真正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沈伟锋.立足人文本色,实现品的回归[J].萧山教育,2007(3).

[3] 许化宁.试论课堂教学中电影材料的应用[J].历史教学,2003(9).

猜你喜欢

感性体验理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感性理性不拔河
感性设计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