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吸引专业志愿服务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基于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的调研

2021-10-08王丽玲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图书进口事业部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图书馆

王丽玲,曹 冉,王 琼(.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图书进口事业部;.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3.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全球专业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对专业志愿服务的概念作出了明确阐述:专业志愿服务是指为了公共利益,以实现社会利益为目标,专业人士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无偿或几乎免费为无法获得这些技能的个人或组织提供帮助的志愿行为[1]。联盟认为,专业志愿服务包含5个特性:①专业性,即志愿者以基本学科知识为抓手提供专业服务;②技能性,即志愿者凭借具有技术含量或者不易获得的专业技能使人受益;③共同利益性,即支持非营利组织或由于金钱或地理位置等原因无法获得某些技能的个人,实现志愿者与受益人共同的利益目标;④免费获取性,即受益人可无偿获取专业志愿服务;⑤自愿性,即专业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人均有自愿选择的权利。相比一般的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更加重视和突出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1 国内高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现状

①文献研究。谌爱容[2]首次将志愿服务提升到专业志愿服务的高度,提出专业志愿服务可以围绕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或读者的实际需求展开。刘丹[3]概述了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专业志愿服务的应用范畴和运作模式。芦金梅[4]和陆宁[5]认为,应通过配备专职教师指导、加强专业培训与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水平。刘纪刚等[6]认为,图书馆在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服务工作中,应紧密结合院校的专业属性及特点,发挥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张晓静等[7]提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转变理念、完善制度、调动资源、加强合作等方式,推进高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②已有实践。目前,专业志愿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初现端倪:南开大学图书馆招募专业志愿者为本馆用户提供信息技术应用、学科服务、专业咨询与培训等服务;云南大学图书馆招募学生、教职工和社会人士,参与本馆的数字资源建设、科研信息服务等;北京大学图书馆招募专业志愿者为图书馆各类活动设计海报,并配备专业老师提供培训和指导等。但总体来看,国内尚未出现高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的成熟案例,缺乏系统完整的专业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国内(未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在内)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专业志愿服务的现状,笔者利用问卷星,于2020年10月,通过微信、QQ群、邮件等方式向高校馆工作人员发送问卷。共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88份,分属88所院校,其中,14所“双一流”院校、58所普通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涵盖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对象的种类、层次较为完整,分析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国内高校馆专业志愿服务的整体态势。

1.1 鲜有成熟的应用案例

笔者调研的88所高校馆中有31所开展了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表明专业志愿服务在高校馆已被认可并逐步应用。通过整体分析发现,国内高校馆在专业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已有相关案例,初步具备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条件,但仍亟待进一步完善专业志愿服务体系。高校馆专业志愿服务的招募对象普遍限于学生和教职工,面向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的招募渠道受限;虽有17所高校馆设定了专业志愿者招聘规划和管理制度、22所高校馆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建立了资金和政策方面的保障措施,但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如购买保险)重视不足;13所高校馆设置的志愿者准入要求中更为强调专业知识和服务时间,缺乏对资格证书、服务经验的要求;15所高校馆提供的志愿者培训基本仅围绕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图书馆专业知识展开;31所高校馆提供的激励措施涉及表彰表扬、开具服务证明、获得利用高校馆资源和服务的机会,但关于志愿者在社会中享受优惠等其他激励的内容较少。综上,这31所高校馆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仍存在诸多问题,尚难以找到成熟完整的服务案例。

1.2 缺少系统的运行机制

已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31所高校馆虽然基本具备了从志愿者招募到退出的各个环节,但鲜有基于专业志愿服务流程的完整应用案例,更谈不上整体、系统的运行机制。多数高校馆以具体的工作流程代替制度建设,且大多只具备最初的招募环节,志愿者培训、管理、激励、保障等环节几乎被略过,退出机制更是严重缺失。调查显示,26所高校馆只招募本校师生作为志愿者,大多志愿者的工作内容缺乏专业性,针对志愿者的培训也仅限于工作岗位流程和职责等。值得一提的是,被调查者并不认同现状,他们普遍认为不仅应在专业志愿服务保障、培训及制度机制方面进行完善,更应该从志愿服务工作流程上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加强运行机制的体系化建设。

1.3 不能展现专业特性

在笔者调研的88所高校馆中,有57所尚未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其大部分原因是领导层重视不够,未拟定相应计划或给予支持,或有部分高校馆虽尝试开展过专业志愿服务,但是由于专业志愿者招募、管理困难等导致专业志愿服务未能持久开展。而在已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31所高校馆中,管理者同样缺乏对“专业性”的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如在招募对象方面,来自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其他机构的志愿者仅占志愿者总数的15%,其余均为本校师生,限制了专业志愿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服务领域方面,仅有13%的高校馆开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此外,部分高校馆表示难以实现志愿者能力和岗位的匹配,究其原因是在进行服务设置时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及志愿者的专业优势。总之,我国高校馆的专业志愿服务仍只能从事简单的低层次服务工作,不能良好展现专业特性。

1.4 尚无明确的管理规范

在已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31所高校馆中,50%并未制定专业志愿者招聘规划和管理制度,30%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且尚无图书馆引进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软件。此外,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国内高校馆对志愿双方的权益保障基本无任何规定,也鲜有关于志愿者退出机制的相关规定,尤其缺乏规范的被动退出标准和程序。

1.5 欠缺必要的资金和条件保障

资金匮乏是阻碍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在笔者调研的88所高校馆中,有53所表示自身难以支付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所需成本。资金不足不仅无法保障专业志愿服务的正常开展,也限制了激励措施的进一步推进。此外,图书馆利用自身、学校和社会上的各项优势资源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案例也相对较少,如专业技术培训方面,没有更好地利用高校的各种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保障上忽略了高校基金、社会企业和政府机构在资金补充方面的支持力量。

2 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情况调研

在全面调研国内专业志愿服务现状的基础上,笔者以2020年英国教育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发布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Top 30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官方网站及相关文献,选取了24所高校开展的34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见表1)进行分析,总结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共性及特点,探索我国高校馆进一步推进专业志愿服务的路径和方法。

表1 国外24所高校开展的34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

2.1 设定准入门槛

(1)身份要求。志愿者的准入身份以专业志愿服务的目标和定位为依据,以提升志愿者自身能力并服务大众为目标。在此次调研中,因调研对象均为高校馆,因此明确要求志愿者是学生的图书馆比例达到了60%,且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活动对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Oxford[8]、UCL[9]、Edin[10]、UoM[11]等开展的法律类志愿活动,要求招募对象是法学院学生或法律行业的从业者;Chicago-BSICP[12]项目提供专业的商业咨询服务,因此志愿者主要是来自商学院的学生。此外,还有部分院校对志愿者行业提出要求,如UMich-CTAC[13]项目要求志愿者是研究人员或者图书馆员。

(2)学历要求。不同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层次和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对志愿者学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志愿者学历的要求实质上是对其专业知识的一种认可,也是志愿服务专业水平的体现。如,Oxford-OPBP[14]项目要求志愿者是本校研究生、ICL-OPA[15]项目要求志愿者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UOM-CTAC[13]项目中的重要专业岗位要求志愿者具备教授资格。

(3)技能要求。技能要求是体现专业志愿服务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从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来看,法学类的专业志愿项目最多,其次是经济、语言以及教育领域。此外,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还注重两方面的专业能力:一是计算机及数据处理技术,如PU-OTN[16]项目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UOM-CTAC[13]项目要求志愿者具备数据评估技能;二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认知和研究能力,如MIT项目[17-18]要求志愿者在医疗卫生、社区建设、环境气候等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4)招募方式。①广告式招募,即发布岗位信息,志愿者自主申请,由组织机构或组织委员会进行评审。这种招募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能够根据具体的服务项目提出明确的专业技能要求,并通过材料审核和测试对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和验证,这种专业性要求是专业志愿服务与一般志愿服务的主要区别之一。②推送式招募,即将志愿服务信息定期推送给志愿者,这种方式主要针对专业能力较强的领导型志愿者。如ICL-OPA[15]项目组织机构会定期给博士后志愿者发送电子邮件,提供当前的志愿项目,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灵活参与。③课程制招募,即将志愿服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两种方式。如HU[19]要求法学院的博士至少要参加50小时的志愿服务,但不会给予学术课程学分;UOM[13]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规定可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开展。

2.2 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20]明确要求,组织机构应在每个财政年度使用不少于本法案提供给该机构援助资金的10%为志愿者提供职前和在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按服务阶段划分,为志愿者提供的培训可分为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其中入职培训是志愿服务培训中的必备环节。笔者调研发现,50%以上的院校都根据岗位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对志愿者进行在职培训,主要包括课程培训、会议研讨、导师指导、案例研究。

(1)课程培训。课程培训是借助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势,根据项目的专业和技能需求开展的培训,内容主要为综合能力培养,如数字技能、项目管理、时间管理、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此外,部分高校为特殊项目设定了专门性课程,如UCB-VITA[21]项目要求志愿者每周参加两单元的DeCal课程,该课程围绕贫困、收入不公平等社会现象及其公共政策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志愿者在税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会议研讨。会议研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培训方式,研讨内容涉及志愿者的综合素养及专业知识等方面。如,Princeton[16]以研讨会的方式开展了多种主题的培训,其中,服务结盟旨在帮助志愿者通过服务缔结同盟、务虚会旨在促进志愿者领导力的发展、实地考察研讨会旨在帮助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准备过程和事后反思的重要性、志愿者101研讨会(Volunteer 101 Workshop)[22]的主题包括探讨志愿活动的激励行为和服务动机等;Oxford-OPBP[14]项目中的专业志愿者、协调人和教员主管以会议研讨的方式研究项目背景,确定项目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

(3)导师指导。为了保障项目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导师指导作为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一种新的培训方式被广泛应用。导师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对整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的进展和志愿者的专业技能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如CU-CCLFP[23]项目邀请参与社区发展研究工作的两名社区领袖加入项目,以协助项目解决本地区或区域性的重大机构和社区问题,为领导者提供决策支持;ICL-IVMS[24]项目采用基于团队的指导方式,每个团队中有两到三名导师,为企业提供完善产品服务、细分市场、获得资金等方面的建议和支持,该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已为约1,500家企业提供了帮助。

(4)案例研究,即在具体的案例项目服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和整体性的培训。如Cambridge-CPBP[25]项目的每个子项目都基于一个既定的法律主题,并针对具体的案例提出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包括法学类的硕士、博士和一位导师。

2.3 采取多种激励方式

激励制度是志愿服务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恰当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有利于稳定志愿者队伍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26],常见的激励方式包括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政策激励。

(1)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目标,即从专业志愿者自身的需求出发,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从而给予相应激励。多数院校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已充分意识到了志愿者目标的重要性,普遍的做法是在了解志愿者目标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为志愿者匹配最适合的专业志愿服务岗位。如,Princeton、Cambridge等院校的志愿服务项目[16,27]要求志愿者在提出申请时对参与动机和个人兴趣进行描述。另一方面是志愿服务项目的目标,即更高层次的组织目标。组织通过岗位描述和入职培训等方式,使志愿者进一步了解并认可项目的组织目标,以更好地激励其志愿行为。

(2)精神激励,即通过对志愿者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志愿者能够继续保持志愿行为,发扬志愿精神。从所调研的院校来看,精神激励主要包括奖章、感谢信、感谢会、推荐信等方式,其中,奖章是主要的激励形式,有16所院校设有专门的奖章激励。如,UCL根据志愿者的贡献程度颁发铜奖、银奖和金奖[28],此外,为了感谢所有志愿者的辛勤工作,每年颁发一次校友志愿服务奖;ICL[29]、MIT[30]等5所院校要求在学生成绩单上对志愿服务信息进行标注;UCLA[31]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个小时的志愿者提供就职推荐信;Yale-VITA[32]为了对校友和耶鲁当地的志愿俱乐部所提供的持续服务表示感谢并为宣传新的志愿项目,专门成立了耶鲁服务日。

(3)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在面向社会志愿者招募的项目中较为常见,主要包括奖金、优惠折扣、补贴及无偿信贷。如,Cambridge-HNHSFT[33]项目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医学及护理方向的专业志愿服务,提供免费停车、当地产品和服务的折扣、体育休闲设施的免费使用等服务;CU-CCLFP[23]项目招募了两位领导型专业志愿者,指导志愿团队解决当地或重大的社区问题,每年给予5,000美金的物质奖励;Harvard-PBP[19]项目的志愿者可根据服务时长等条件申请无偿信贷。此外,有12所高校结合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提供多种专门设计的奖学金激励。

(4)政策激励。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20]明确要求,应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条件,为满足条件的志愿者授予学分和教育认证,优秀的毕业生志愿者还应获得相应的就业安置帮助。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国外高校的政策激励主要包括承认课程学分和免于考试认证,如Edin.[10]规定参与公益法律咨询可以作为专业课程实践的一种形式,从而鼓励法学院的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提高其专业技能。

2.4 提供有效保障

建立全方位的有效保障是志愿活动有序及可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从所调研的对象看,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

(1)政策保障。政策保障主要包括国家法律和高校规章制度两个方面。①健全的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从宏观层面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如,《国家和社区服务信托法案》[34]不仅规定要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还对志愿服务申请的拨款金额和资金分配进行了规定;《联邦志愿服务法》[35]明确提出关注“数据保护”,尤其在志愿服务结束后,应对志愿者个人数据进行特殊保护或删除等操作。②从高校的规章制度方面来看,部分院校针对专业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和受益人的各项权益制定了相关政策。如,Stanford的哈斯公共服务中心[36]要求合作组织遵守学校设定的非歧视政策,并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作了规定,不允许被服务对象让志愿者加班、学生志愿者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40个小时、每天不能超过8个小时;Cambridge[33]制定了关于志愿者和受益人的隐私政策,要求项目只收集和保留与志愿服务相关的个人信息,未经志愿者同意不得与其他组织和个人共享。

(2)组织保障。组织保障是指在政策的指导下,由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负责专业志愿服务的有效及可持续发展。笔者调研的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或机构,根据组织的专业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学校综合性的志愿服务中心集中了学校各方面的志愿项目,其保障措施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项目开设流程。如,UCB的公共服务中心[37]由学生服务团体组成社区志愿服务机构,每年为5,000余名学生志愿者提供与250个社区组织合作的机会,项目内容涉及税收、财务、艺术、教育等,并通过志愿者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项目自动化匹配与管理;UPenn的耐特中心[38]成立了国家和社区咨询委员会,并根据志愿者群体和需求成立了教职和学生顾问咨询委员会,协助中心进行志愿者管理、项目推广与筹款等工作。②依托所属学院,基于学院各项资源开展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这种开设方式是专业志愿服务的直观体现,将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实现专业技能提升和专业志愿服务双赢模式。这种服务项目对志愿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因此主要招募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并设有指导老师或专业顾问。由调研情况可知,使用这种形式较多的是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如,UoM法学院的法律咨询中心[39]在提供专业志愿服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志愿者学习如何在类似律师事务所的机构中开展法律工作,并由律师行业的专业志愿者为项目提供指导。

(3)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专业志愿服务可持续开展的根本保障,资金来源包括捐款、拨款、基金、赞助等,出资对象包括政府机构、高校基金、社会企业及大众等。由于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和无偿性,社会捐赠作为一种资金获取方式长期存在,同时,专业志愿服务普遍接受过志愿服务的企业的回馈性捐赠,如MIT-VMS项目[40]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企业家回馈捐赠。此外,有50%以上的项目依赖于政府拨款和学校基金支持。如,UCB的多个项目[37]都得到了联邦信用合作社等机构的大力支持;ICL[41]等院校设置了志愿服务基金,每个项目可向学校申请1,200英镑的经费。

2.5 明确志愿者退出流程

退出是志愿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志愿服务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从法律层面来看,志愿者在参与和退出方面享有同等权利,但因专业志愿服务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需要对专业志愿者的退出提出相应要求,使专业志愿服务能够在不受个人影响的条件下正常开展。一般情况下,志愿服务项目不会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提出硬性要求,但会对整个项目的持续时间或者根据案例进度对志愿者的退出提出要求,一般在项目结束后志愿者可随时退出,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可能导致志愿者中途退出。

(1)主动退出。由于个人原因或者组织机构管理等问题,志愿者在从事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后可能会发现组织理念、运行方式等与自身的发展理念不同,从而选择退出。美国《国内志愿服务法》[42]规定,为了降低因志愿组织或工作而导致的志愿者退出,应为志愿者建立申诉程序,了解志愿者的意愿和诉求。在所调研的院校中,笔者并未找到明确的申诉机制,但是咨询机制较为成熟,不仅设有专门的咨询委员会,还可以通过邮箱、在线申请等方式进行咨询。

(2)被动退出。组织机构在评估志愿者服务能力后,如果认定志愿者不适合岗位要求,则志愿者将被动退出。对志愿者的评估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如Standford[36]对志愿者专业技能的评估包括专业优势和技能、专业精神、工作质量等,对综合能力的评估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资源及知识的利用、受益人的反馈及评价等,对团队协作的评估包括领导能力及主动承担责任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适应新形势等。在组织机构完成对志愿者的评估后,如果认为志愿者不适合此工作或通过培训后仍无法胜任此工作,则将讨论该志愿者是否应该离开或调整到其他岗位。此外,部分院校规定项目开始后志愿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参与志愿活动且没有提供考勤者将被动离开,再次参与志愿服务时需重新提出申请。

(3)退出管理。志愿者退出后,组织机构需对志愿者的付出进行认可,按照规定及志愿者服务时长给予证明。如UCLA[43]规定,志愿者在完成100个小时服务后,可以打印志愿服务时间和结业证书。同时,组织机构需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及客户信息进行专门处理,在保存一定时间后进行销毁。如Cambridge[33]要求保护志愿者隐私,志愿者离开6年后,志愿档案将被销毁。

3 我国高校图书馆吸引专业志愿服务的路径

高校馆作为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主体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服务优势,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健全组织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沟通合作等一系列举措形成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从事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

3.1 加强统筹的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的高校馆志愿服务虽然已经成为一项长期服务内容,但普遍存在服务规模小、专业性不强、社会效益较低等问题。因此,高校馆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角度加强顶层设计,集中有效资源解决专业志愿服务中各个关键节点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志愿服务推向专业化。同时,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善于学习的精神,不断吸纳国内外各个项目的宝贵经验,打造专业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3.2 构建良性的运行机制

国外高校的专业志愿服务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运行机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政策制度,凸显了专业志愿服务内容的特色。我国高校馆在专业志愿服务机制建设方面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形成统一完善的制度基础,加强志愿者准入的科学性与参与的灵活性、增强培训的专业性与目标的计划性、提升激励的有效性与实施的可行性、提高保障的持续性与资源的获取性。同时,高校馆要结合社会、高校和图书馆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和需求灵活开展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如设定专门的管理部门、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招募特定的志愿群体、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服务等,深入推进专业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和高效运行。

3.3 迎合用户的服务需求

专业志愿服务的内容应全面考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读者用户的实际需求。如ICL-IVMS[24]项目为有创业意向并希望通过创业公司实现创业理念的学生或员工提供咨询服务,该服务自2017年开展至今,已经拥有165名经验丰富的初创企业导师,为约1,500家企业提供了帮助,这些企业在2018年的运营中获得了超过14亿美元的盈利。可见,专业志愿服务内容与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正是我国专业志愿服务所欠缺的。因此,高校馆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应积极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延伸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提升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

明确的管理规范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图书馆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流程和关键点设定不同岗位:项目咨询与招募部门负责专业志愿服务的宣传、项目咨询以及招募工作;培训及评估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志愿者能力评估方案,并结合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及图书馆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体系;资金管理部门对项目基金的获取、流向进行管理,并分析基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权益维护部门对志愿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志愿者、受益人、志愿组织三方的利益及权益进行规定,同时对志愿服务结束后志愿者所涉及的个人权益(如隐私权)等进行规定。

3.5 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

先进的志愿者管理系统能够对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志愿者进行更加科学、系统化的管理。志愿者管理系统可从志愿者的填报申请、交流沟通、项目发布以及能力评估等方面进行管理,及时更新数据,安全保存志愿者个人信息。如Oxford-VBL图书馆项目[44]引进的基于云服务的志愿者管理软件,可以记录和管理本机构组织的所有志愿者活动,包括参与人员、组织方式、组织流程、效果评估、后期服务追踪等,同时通过云发布与多维链接提高专业志愿活动各环节的透明度,确保志愿者招募、服务提供以及评估报告等的科学、公平和透明。此外,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和同类专业志愿项目之间的数据对比和分析,了解和发现专业志愿服务的优势及问题,为组织人员进行活动改进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

3.6 寻求有效的资金支持

我国高校馆应积极寻求外界机构尤其是所属高校及政府机构的支持,为活动的长久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①申请专业志愿服务基金。调研发现,国外高校为校内的志愿服务及公益组织设定了多种形式的基金项目,部门机构可以根据基金要求和项目内容进行申请,有效促进专业志愿服务的开展。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应根据志愿活动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向高校或政府申请专门的专业志愿项目资金,同时对项目基金所产生的服务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相关机构能够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②提高社会机构的采购力度。积极了解政府及社会的需求动向,通过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的形式,寻求政府及社会其他组织的支持。同时,在图书馆官网上展示和推广项目成果,鼓励社会机构加大对专业志愿服务的采购力度,提高图书馆志愿组织的资金筹措能力。

3.7 加强与机构的专业合作

在笔者调研的34个志愿服务项目中,有26个项目是与高校的专业志愿服务中心或者公共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与专门机构合作具有显著优势:①制度优势,专业志愿服务中心作为专门的公益机构,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式;②设备优势,专门的公益机构具备先进的志愿服务管理系统、良好的宣传渠道和服务平台等;③人员优势,专门的公益机构拥有大量优秀的专业志愿服务群体以及丰富的服务经验,可以为专业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良性的合作可以使图书馆依托以上资源,将工作重心放在专业志愿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上,从而提升专业志愿服务质量。

3.8 借助特定机构的优质资源

除了与专门的志愿服务机构合作之外,高校馆还可加强与各类特定机构的合作,提升服务能力。①与高校合作。图书馆可以借助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弥补自身在志愿者培训工作中的不足。②与社会机构合作。MIT的PKG IAP:Healthcare[17]项目,与波士顿医学中心合作,借助医学中心的各项条件和设备,开展医疗方面的专业志愿服务;Oxford-OLA[8]项目与当地的法律中心开展合作,致力于提供更专业的、广泛的法律服务。

3.9 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活动

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应结合自身优势,服务内容应在自身资源优势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出与其他行业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的差异。如,高校馆可以围绕大数据、数据评估、用户分析等内容,招募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作为志愿者,为高校教师的研究提供科研和数据支持、为公司企业的发展提供用户行为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同时,还可以将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嵌入到专业志愿服务中,图书馆员作为志愿者导师,招募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将科技查新、专利服务、学科态势分析、情报研究等专业技能服务推广到社会范围,提升大众的信息素养。

总之,吸引更多有职业技能的专业志愿者参与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可以有效扩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更加精准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提升服务效能。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图书馆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