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的报道路径之浅见

2021-10-01隋言

参花(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论素养建设性新闻报道

摘要:当前,传媒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新兴媒体在这种变化中体现出强劲发展势态,但传统媒体依旧有其优势。本文主要以社会新闻报道为例,探讨如何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新闻报道 理论素养 建设性

当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传播更加便捷,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在新闻转型与发展的时代,更要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从内容、传播路径,以及报道方式方法等方面实施新的传播模式,与读者互动起来,让读者参与其中,更好地呈现新闻报道内容。

一、加强学习,提高新闻的内在价值

就目前而言,不少社会新闻的写作,较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拓展了不少写作路径。首先,在报道的内容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其更为全面,更具有人文情怀,更为迅速,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一点,使得媒体与读者的互动性增强。但是,报道内容上出现的片面化、浅层化、蜻蜓点水等问题,仍然存在于社会新闻的写作中,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何破解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媒体如何策划,如何找出报道的关节点,如何与读者产生互动。而加强学习,提高新闻理论素养,积累工作经验,丰富报道方式,是一个媒体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常常谈及媒体公信力,其实,媒体的公信力需要建立在几个层面上,比如需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他们努力学习新闻理论,提高自身素养,沉下心来写作,去认真采访,认真对待每一个新闻线索,扎实走基层。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读者对信息量的需求,读者对媒体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有些读者除了关注自己的生产生活外,还关注外在信息对自己的生活是否产生影响。因此,社会新闻的写作更要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递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必须遵循新闻的规律,用事实说话。

因此,社会新闻的报道要有更为广阔的视角与领域,也要求社會新闻的报道视角独特、丰富,抓准关键点,找到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部分,努力传递出有价值的信息。客观上讲,所有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与百姓的基本生活状态有着最密切的关联,为此,作为媒体,要通过正面引导,为百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那么,就要以日常生活视角切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百姓喜闻乐见的信息,同时,加入媒体的人文情怀,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也可以使社会新闻呈现更多的看点,由单一信息的传递,向多重信息的传递转变,在包装策划上,要更具丰富性,为拓宽社会新闻的发展空间提供可能。

社会新闻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一类新闻,将这一类新闻做好,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将使社会新闻的传播具有引导作用,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那么,如何做好社会新闻呢?其实,方式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可以扩大新闻线索的来源,可以与读者互动,做跟踪报道,也可以开设栏目,把新闻稿件进行精细包装,然后,呈现给读者。这些方式方法,都会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但能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也能赢得读者的认可,这样,读者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产生了。

比如,笔者所在的媒体,曾开设过《我在现场》栏目,将新闻事件最为完整、真实的经过,向读者进行讲述。栏目是新闻呈现的形式,无论多么有价值的新闻,在栏目的设置中得以展示,都会为新闻价值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助力。《我在现场》顾名思义,就是记者出击现场,把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要素告诉读者。读者尽管没有在现场,也会随同记者一道看到现场的情况,获取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在现场》栏目把新闻的这一特性,通过栏目的方式再次进行了展示,并给予强化,收到了很好的报道效果。这个栏目设置两年来,深受读者好评。有的读者表示,《我在现场》是很接地气的一个栏目,充分体现了媒体人的一种人文情怀,腿勤,笔勤,奉献自己,利用自己的平台为大家排忧解难,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给读者朋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我在现场》这个专栏开设以来,不但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并且与政府部门合作,既为读者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需求,也为他们参与媒体互动提供了便利。实际上,《我在现场》这个栏目涵盖了很多方面,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比较典型的社会新闻栏目。据了解,有的媒体社会新闻栏目,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越办越好,思路越来越广阔。并且有的媒体还在不断扩大刊发力度,变成了每周五期,或者是每周六期,充分体现了媒体人乐于与读者互动的一种情怀与担当。

实际上,这就是利用开设精品栏目来提升新闻内在价值的一个例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强化策划,提高新闻的建设性

一些媒体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专注于短小、平实、快捷型的报道,信息单一,内容单一。在策划上,思考不足,准备不充分,写作仓促,笔力不足,不能深入到新闻事件最核心的部分,于是,容易出现一些本来很好的新闻素材,由于各方面原因,最终导致报道的不尽如人意,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而且,还容易出现一个现象,一提到社会新闻报道,有的人就不可避免地就联想到批评报道,使得读者对社会新闻报道缺乏正确的认知。

笔者认为,社会新闻必须具有“可看性”,所谓的“可看性”,就是说新闻本身传递出的信息量大,能够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参与进来。社会新闻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要从新闻事件的本身入手,去挖掘更有价值的东西。社会新闻的报道要包装,要策划,要有一个完美的呈现,比如,标题怎么做,是否附加肩题,甚至用几号字都要有所考虑,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当下有很多政策出台,大家都比较关心。然而,如何正确解读,如何把信息传递给读者,这确实是一个课题,也需要媒体认真考量。这种解读利用其他的新闻样式可能会做得很好,但对于社会新闻来说,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怎么把这类信息转化为新闻,然后,传递给读者,化为读者生产生活中的行动指南。这就需要一个转化的问题,需要社会新闻写作者,解读好这些政策,然后用文字通俗易懂地进行呈现。

笔者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深切地知道,与读者互动,是办好一张报纸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媒体的知名度,还能让读者积极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读者群体越大,这种互动性就越有利于媒体发展,因为许多新闻资源来源于读者。传统媒体假如以社会新闻为亮点,积极参与媒体互动,那么,这种与读者互动的模式,将为读者搭建广泛参与的通道,使多重价值的表达成为可能。

比如,《我在现场》这个栏目的产生,它的灵感可以说来自读者。有一次,一位读者打热线电话告诉笔者,他说愿意看到那些既有文字又配发图片的新闻,感觉特别真实,有一种好像自己在现场的那种感觉。于是,我们提议开设《我在现场》这个栏目。我们搞了一次社会调查,征询了读者意见,都说这是一个好主意,就这样《我在现场》这个栏目产生了。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接到的每一个新闻热线,在考虑其独特性、现场感的同时,还考虑这种现场是否具有很广泛的读者基础,如果有,这样的报道内容才有很强的可读性。

比如,有关百姓生活的报道,要报道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故事,以及生活中的个案,这样的新闻才好看,而且丰富多彩。几年前,笔者在采访中,曾经遇见过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家里打算为他举办一个寿宴,活动要尽量多样,为的就是一个隆重的庆祝氛围。获悉这一消息后,我们主动上门帮助策划,帮助老人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祝寿喜宴,既热闹又节俭,深得老人家人的赞赏。笔者与同事回来后,及时地将这个喜宴活动放置在《我在现场》栏目,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出去,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纷纷打电话给予点赞。

再比如,笔者所在的媒体曾策划了《人间有爱》这个栏目。实际上,这个栏目说新也新,说不新也不够新鲜。但它运行一段时间后,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栏目所刊发的社会新闻稿件,与读者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活信息。这个栏目的记者同仁曾经采访过一個残疾人,这名残疾人是位女士,虽然她身残,但志坚,乐于助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地向前走。当记者获得这一线索后,第一时间与其取得了联系,并现场对她进行了采访,惊喜地发现,这位女士不但自己走出了生活困境,还带领乡邻走上致富之路。当《人间有爱》这一栏目发出第一篇报道后,就产生了强烈反响,有不少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对该女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借着第一篇报道产生的良好效果,记者又接连发出了两篇跟踪报道,同样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这样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在“立”上做文章,是在加强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不是就事论事,发出一篇报道了事,而是深入下去,与报道对象和读者进行深层次的互动,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使报道内容由单向传播转向多层面传播,产生的效果尤佳,也为社会新闻的报道应该具有建设性提供了参考。

三、结语

总体说来,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及媒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社会新闻应该怎样采访,怎样写作,怎样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报道途径,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在这其中,应该释放我们的人文情怀,与广大读者互动,使新闻报道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给予读者最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更好地为读者的生活增添色彩,丰富读者的日常生活。并应该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使得新闻内在价值得以充分地展现。与此同时,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跨越。

参考文献:

[1]何士华.当前电视社会新闻存在的几个误区[J].新闻世界,2010 .

[2]王若斯.对社会新闻现状与出路的思考[J].今传媒,2011(09) .

[3]刘晶瑜,刘淑梅.浅析社会新闻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J].才智,2009.

(作者简介:隋言,男,本科,松原日报社,研究方向:新闻媒体)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建设性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辅导员如何提升理论素养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建设性新闻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关系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言论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