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对重庆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探究

2021-10-01陈中杰

参花(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振兴

陈中杰

摘要:本文从公共空间概念的梳理入手,通过介绍公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艺术在国内乡村领域的呈现,结合两个典型的文旅项目案例,阐述公共艺术对重庆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 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

一、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基于此,我们了解了公共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艺术性抽象概念,并没有特定的艺术类型界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公共艺术存在于社会或公共空间中,对广阔的大众及社会产生影响,也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行为或艺术。

二、公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还不够,甚至会误以为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型或风格存在。当然国内真正意义上有明确的公共艺术特性的行为出现得也不多,就区域而言,公共艺术更早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现,城市较乡村出现要早、多,而乡村因其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大则出现较晚、较少。

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是迈入21世纪后,集中在乡村人居空间、个别景区、景点等空间场所内。另一个呈现的方式则是以纯粹的艺术形式出现,如当下的各类艺术家村、乡村艺术季等,各类艺术家集中一处乡村区域进行创作,大多艺术品都在户外展示,当然通常尺幅较室内偏大,更直观,与文化、自然、环境的互动性强。

就空间设计领域来说,21世纪以来,国内陆续产生了一系列的建筑艺术村落,如“长城下的公社”,南京四方湖的“中国国家建筑艺术实践区”,成都安仁古镇的博物馆聚落,浙江龙泉市宝溪乡的“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等等。这些活动大多由社会力量组织国内外一些知名的建筑师团队到一处乡村固定的区域进行自由设计创作并进行建造,带有建筑实验的性质。这些在乡村进行的建筑实验行为,其本身已经超越了建筑学的范畴,对乡村的建筑文化、传统文化均形成较强的触动与引导,特别是对乡村通常较为混乱、较低的建筑认知有启发作用。最直接的作用则是实验区地块周边直接受益,由于建筑师的社会效应,使社会关注该区域,无论其知名度还是旅游吸引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人流量陡然增加直接增加了当地的发展机会。

这些乡村领域的空间设计实验行为更多地带有公共艺术的性质,是专业性较强的空间设计,更多的与公众、社会互动,也是利用专业的探索更大地影响社会及本专业领域,既然是实验性的,则更加具有了艺术的倚重,让更多人关注建筑艺术,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三、公共艺术在重庆乡村的发展

重庆一直不缺乏艺术作品。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重庆的艺术发展尤其是当代艺术在全国独树一帜,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但这些艺术诞生的土壤更多是在城市,重庆广大的乡村与艺术的关联性并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以及农民对艺术的认知度往往较低。重庆地区在1997年改为直辖市后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瞩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受到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及带动,公共艺术近些年渐渐在重庆广大乡村地区得到发展,也为广大的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提供了活力。

重庆地区多山地,广大的乡村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因历史、地理、交通等原因发展比较落后,但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及丰厚的旅游资源为文旅发展带来契机。各区县纷纷行动起来,打造了一系列体现文化特色的景区、景点。

(一)酉阳叠石花谷

酉阳县位于重庆的渝东南,距离重庆城区约360余公里,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叠石花谷景区是当地政府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成果之一,其距离酉阳县城约12公里,是一处由地方政府主导,集文化传承、生态旅游、扶贫、观光为一体的示范景区,于2019年开园。整个景区约3000余亩,分为叠石花谷景区及艺术部落景区,均具有突出的公共艺术特征。

景区所在的板溪镇因地势起伏大,岩石多、土壤贫瘠、农业生产能力弱,贫困问题长期困扰当地百姓。基于场地的地理特征,景区在打造过程中针对岩石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营造。

在景区北部,以展示当地传统傩文化为主,通过艺术创作手段设置了十二月神柱石阵、天眼、天作之合、将军滑索、二十四戏神等30余处叠石景点。这些景点的建造材料均就地取材,但每处均形象独特,又与当地的傩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艺术、文化交融,让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艺术加工后的叠石景点严格意义上讲无法归为任何一类艺术类型,可以是建筑,可以是雕塑,也可以是装置,但最突出的则是公共艺术特征,让行进其间的访客均能够近距离地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体验是唯一的,甚至是较为震撼的,为公众带去深刻的文化艺术体验。这些公共艺术又和城市公共艺术不同,因其材料的就地选择,它们似乎只属于此地,又受所在地文化的直接影响,无论材料、形式等均具有相当的在地属性,就如同是地上生长出来的一般。也可以说,这类公共艺术是具有相当的乡村特性的艺术创造。

在景区的南部为规划的艺术部落板块,此区域通过聘请国内专业艺术团队策划,打造了“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活动。活动通过邀请、征集当代艺术家进行乡村实地考察,将酉阳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通过当代艺术的创造进行户外呈现。这些艺术品大多就地取材,将乡建与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反映了艺术家对社会、乡村种种不同的思考。同时,艺术家携手本地村民、民间手艺人通过比较乡土的技术共同完成艺术作品,使村民真正成为艺术创造的参与者及家乡建设的主角。

这场公共艺术活动的成功举行,使得文化传承、艺术扶贫成为可能,公共艺术真正做到了不只是城市才能享有的独特景致,事实证明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旅游发展也有机遇,甚至更有唯一性。公共艺术的植入不光为城里人带去了艺术感受与独特体验,更为村民带来了更大的机会。文旅发展与村民增收成为利益结合体,相互促进,而这便是高品質的公共艺术为乡村带去的直接影响。

这让我们想到了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活动,2000年至今,共成功举办了七届,创下了50天的活动期吸引51万访客、超过350多组艺术家创作超过900件艺术作品的亮眼成绩。曾经的落后乡村通过公共艺术的推动逐渐成为各个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高水平平台,当地大量闲置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艺术、创意与乡村完全融合,最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大幅度提升,并形成了国际乡村公共艺术品牌效应,这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乡村公共艺术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

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通常不甚明确,但建筑呈现出独有的公共艺术特质是完全可行的。如西班牙的建筑师高迪,这位特立独行的建筑家的身份长期在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切换,实际上已经完全将这种边界模糊化。就他在西班牙设计的建筑而言,这些建筑无一例外均有极强的公共艺术属性,其艺术魅力甚至直接增强了巴塞罗那城市的旅游魅力及城市软实力。

近年来,重庆地区的建筑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乡村领域,一些有水平、有专业探索精神的建筑师、设计师纷纷进入广大的乡村,创造了一批有相当公共艺术特质的建筑作品,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振兴。而这其中,许多都与文旅发展息息相关,这些建筑作品既有自身的专业水准,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其公共艺术的独特张力增添了当地的知名度,推动了其旅游发展的潜力。

位于黔江区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就是这一系列建筑作品中的典型代表。黔江地区素来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两个民族的同胞擅长风雨廊桥的建造,极富民族、地域特色。濯水风雨廊桥是濯水古镇推进旅游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桥跨于蒲花河上,原来只有桥梁结构基础,后经设计改造,于2010年完成第一阶段廊桥工程。该段风雨廊桥结合当地传统风雨廊桥的建造结构与技术手法,进行了新的形态探索,形成了中部楼阁突出,两侧廊架层层递进、收分、起翘的对称性造型,最终形成了气势、节奏、层次、韵律并存的艺术形象。直接为传承千年的廊桥文化注入了新的气象,这部分风雨廊桥也直接提升了整个古镇的特色,增添了建筑艺术景点。

风雨廊桥第二阶段的建造以一期的走向及衔接开始,逐步形成了新的四段廊桥规模。新的廊桥创造性得到大大拓展,空间形态、结构形式已完全不受传统风雨廊桥特征的束缚,极具艺术张力,实现了当代美学的创新。廊桥空间的变化为访客提供了非常强烈的行进体验,在总长600余米的廊桥上游览,高潮迭起,虽单线路径,但却全无单调感,有的是建筑文化与艺术的极致体验。

最终,整个风雨廊桥的呈现完全超越建筑的范畴,其间的公共艺术特征十分突出。民族建筑文化的艺术化、当代性在此地成为现实,也说明了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当代美学的结合是可以实现的,一场建筑廊桥之旅,同样也是一场公共艺术、文化之旅。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乡村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预示更多的公共艺术属性的作品,空间上的作品会更多地在重庆乡村乃至全国的乡村大地涌现出来,对文化振兴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这恰恰表明,公共艺术并非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独有的艺术形式,只要我們提高认知,将一些工作(包括艺术、建筑、景观甚至更多领域)做到更高的水准,公共艺术的特性自然会呈现。公共艺术完全能够增强一个空间、区域的吸引力,也完全能够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整体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文.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熊鹏翥.乡村公共艺术实践解读[J].公共艺术,2018(05):30-34.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