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学”实习教学及其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探讨

2021-09-30邢坤刘思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7期
关键词:水文学实习教学课程思政

邢坤 刘思海

[摘 要] “水文学”是地理科学、自然地理等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野外实习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以往实习教学过程中时间短、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弱等问题,从师资、仪器、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同时,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水文学”实习中观测流量,参观水库、水工建模大厅、水文站、水质监测站等内容,充分挖掘实习教学环节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期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 “水文学”;实习教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新疆大学博士毕业生科研启动基金“干旱内陆河融雪径流驱动因子及径流模拟研究”(BS180244);2018年度天池博士计划“融雪过程中积雪层对太阳辐射的吸热特性与传热机理研究”(tcbs201822)

[作者简介] 邢 坤(198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刘思海(1990—),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7-0153-04    [收稿日期] 2021-05-29

一、引言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即提高教學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具备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面对当前国家发展的需求趋势,地理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多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2]。“水文学”作为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中诸多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理论原理、公式推导掌握程度较低,不易产生思维共鸣,而“水文学”的实习环节则能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通过巩固专业知识,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为实际操作,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水文学”实习教学过程必须得到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是当下高校教学模式的热点趋势。“水文学”作为地理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专业覆盖面较广,授课对象知识结构有所差异,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性筛选课程思政内容,使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元素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显隐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我们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水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中,更应落实到“水文学”实验,特别是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结合实习内容引入思想政治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有效地、全面地为学生树立思想政治意识,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施教、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二、课程特点

“水文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洋等水体的基本知识[4] 。构建知识体系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及专业基础,又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水文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要求教师通过实习环节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令抽象概念具象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5,6]。学生可通过亲手操作仪器掌握技能,同时深化对理论公式的理解,利于知识的巩固吸收。

三、存在问题

目前,“水文学”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配比不合理

当前高校水文学专业的师生配比不足,每学期只有3~4名教师承担“水文学”实习任务,但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多达上百人,给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带来了一定困难。首先,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实习期间学生需近距离接触水利设施,甚至要亲临河边、河道之上,这些近水区存在潜在危险。由于教师数量欠缺,学生管理容易疏漏,使得学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其次,师生配比不合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每位教师分管20~30个学生,导致教师在讲授知识、指导学生操作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位学生,使得实习环节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不利于学生培养及学科发展。

(二)实验设备、实习时间不足

“水文学”的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水文过程观测、水利设施参观、水质采样及检验等[7]。实习中所用到的仪器有螺旋测速仪、标尺等试验仪器。受经费制约,观测仪器陈旧且数量不足。通常情况下,教师需将每个班学生划分成2~3组,每组学生共享一套仪器,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亲手操作的机会,无法锻炼动手能力,实习效果不理想。另外,“水文学”实习时间仅为1周左右,为保证学生实习生产安全,通常选择当天往返,不在校外住宿,而水利设施通常距离学校路程较远。因此,每天交通占时较多,除去往返时间,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锻炼的时间十分有限,上述原因造成学生对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数据处理等实际操作不能全面掌握,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

由于“水文学”理论知识抽象、概念性知识较多,对学生来说,纯理论的原理知识很难与实际的天然水情联系起来;另外,实习环节通常安排在整个学期学习结束之后,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滞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对课本上的知识逐渐淡忘的现象,学生无法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因此,在实习环节中,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实习环节,成为观测、计算等操作的主力军,但有部分学生存在随波逐流“游山玩水”的应付心理,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实验内容结构单一、场地受限

通过实地走访及查阅相关文献[8,9],笔者发现大多数高校存在“水文学”实习内容相对单一、场地受限的问题。实习大多以观测简单河谷的地形地貌为主,不涉及“水文学”实习要求中的水文过程观测;条件较好的高校能结合河流流速、河道断面观测等内容开展实习,而深层次的水体化学指标的检测鲜有涉及。这对学生实习积极性造成影响,使其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态度不够端正,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要求。

猜你喜欢

水文学实习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简述现代水文学的现状及展望
《水文学》课程改革的培养实践与探索
谈“角色扮演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汽修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技能大赛背景下的数控铣床实习教学研究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青岛冬暖的气象水文学解读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