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迪庆茶马古道

2021-09-30李旭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帮迪庆茶马

李旭

押送盐的官差

这些年,茶马古道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条也许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为艰险,也最为神奇壮丽的道路引发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浓厚兴趣。

1986年我第一次来到滇西北的迪庆高原并支教一年。在那一年里,我听到了许许多多精彩有趣的故事,更无数次听到一些当地朋友讲述他们的祖先赶马帮走西藏草地的故事,顿生一个无法抑制的强烈愿望:要由此高原走上更高的彼高原——青藏高原。

迪庆是云南最为邻近西藏的地区,是滇、川、藏三省区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备受国际重视的“喜马拉雅周边文化带”、“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文化走廊”的核心区域。过去,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迪庆是必经之地;而且,世代生息于迪庆高原的“古宗”藏族,亦为千年茶马古道上的运输主力军,他们不仅能够南下到滇南的普洱茶产区,更便于北上到更高的青藏高原。在我看来,那完全是一部只属于过去时代的传奇般的史诗,一部壮丽的高原史诗。

于是,我就选择这条路走了进去,1989年以搭便车和徒步的方式,第一次由东向西北穿越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途经涉藏州市30余县。1990年,在迪庆工作的王晓松、徐湧涛、李林和在省城大学里工作的木霁弘、陈保亚和我,临时组成一支考察队,在迪庆州德钦县雇了一支有七匹骡子的小马帮,由马锅头多吉赶着骡马,驮着帐篷和锣锅,踏上了数十年来没有人走过全程的马帮山径,在滇、藏、川大三角区域的大山大川里走了整整100天,回来后余悸未消、兴奋未平地撰写了考察手记,并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我们发现我们走过的是一条曾经辉煌过的古道,它是连接横断山系地区与青藏高原的重要纽带,是汉藏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走廊,是中国与东南亚诸国自古就有交往的重要国际通道。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它一度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陆上通道,其交通运输出现了罕见的繁盛和辉煌。在这条古道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过种种神奇而丰富的或許已经永远消失的人生。于是我们首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将这条道路命名为“茶马古道”,并对这条极富传奇色彩和文化意蕴的道路作了初步的描述和论证。

运输公司用马驮进城的货物(云南府南部大街)

蒙自郊区的马帮客栈

确切地讲,今天盛名远扬的茶马古道之名就来自迪庆。

远自唐代直到近现代,茶马古道蜿蜒通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的经济网络,成为中国大西南走向世界的一条通道。千百年来,它将四川、云南的茶叶等输送到涉藏地区,又将边疆地区的山货特产运销内地。官方茶马互市和民间交通贸易共荣并茂的同时,这条世界最高、最险峻的道路,成为汉藏等民族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带动了沿途人口的流动和城镇的兴起,更成为沿途20 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蕴含着苍茫神秘的内容,有着传奇般的色彩,更拥有横贯世界屋脊的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

迪庆,正处于汉藏等民族的交会地带;迪庆,正是茶马古道的关键节点。

正由于这样的中心位置(现香格里拉市的独克宗古城过去就叫“中心镇”),迪庆的茶马古道四通八达,恰如人的动脉,向四肢延伸而去。历史上茶马古道经过迪庆州境内的主干道超过800公里,如果加上辅助干道和支线,全长近3000公里,其中约有一半的路段至今还在运行。现今的滇藏公路(214国道云南下关至西藏芒康段)大致就沿当年的茶马古道通往青藏高原。迪庆是滇藏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最后一段,也是滇藏和川藏茶马古道的接合部。这一段古道上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迪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迪庆茶马古道南向线路经由小中甸、土官村和艰险的十二栏杆及螺蛳湾、下桥头(现虎跳峡镇)到金沙江畔,经丽江和鹤庆、剑川南下大理下关,再与内地和茶山的道路连接,还有一条由大理往保山、腾冲或盈江,出缅甸,再连接印度,古代为“永昌道”,现在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北上的路则主要有五条,一条是由迪庆州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小中甸西下金沙江河谷,再向西由二十四道拐古道、空心树古道南下金沙江边的巨甸、塔城,再到维西县,然后溯澜沧江河谷,经康普、叶枝、巴迪、燕门直接抵达滇藏门户德钦县城(旧称“阿墩子”);一条从奔子栏经格里古道等翻越云岭到澜沧江河谷,继而逆江北上到德钦;一条往西北跨过金沙江、翻越白马雪山到德钦;一条则直接向北由格咱、东旺到四川乡城,称色永古道和甲朗央古道,也有由奔子栏到四川德荣、乡城的上桥头古道;还有一条路经由丽江、永胜、宁蒗永宁、四川盐源、木里、九龙到泸定、康定,与川藏茶马古道相接,或由奔子栏、德荣到巴塘与川藏茶马古道相通。迪庆茶马古道从各条路出云南境进入西藏后,再到不丹、印度和尼泊尔。

在阿蜜州的杂货店

至于当年马帮们走哪条路,往往视生意和商号的需要而定。他们有时走维西,有时走中甸(今香格里拉市),有时走奔子栏、德钦。

民国时期,范义田先生就注意到往来于滇藏间的迪庆马帮:“古宗(藏族别支)巨商骑马千百,入内地市布盐茶,而普洱茶尤为日常嗜好,每年出而运载,为数不下巨万,名曰:‘赶茶山。归则顺往鸡足山精舍顶礼,名曰:‘朝鸡山。出赶茶山正当夏历九月,常以四五百匹马结一大帮,大老板背负三四寸黄金佛,腰悬金饰挂刀,并佩十响五子新式手枪,烹浓茶,饮酥油,黎明出发,过午便息,耐劳经寒,长于跋涉,非内地赶马人所能及。”

在位于中甸(今香格里拉市)以北约80公里的德钦县奔子栏镇,我为所看到的景象惊讶万分。过去,奔子栏作为滇藏茶马古道一大“站头”,以出最能干的“马脚子”(藏语“腊都”,即赶马人)而闻名于茶马古道,他们一人就能赶八九匹骡子,有的甚至多达15匹。过去在茶马古道上奔波的“藏客”,都愿意雇用奔子栏的马脚子,这些藏族马脚子也就跟随各族马帮走遍天涯,也带回了各民族的文化。

奔子栏意为“美丽的沙坝”,金沙江畔的一片美丽沙坝。在几无记载的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奔子栏早已成为“茶马古道”由滇西北入西藏或进入四川设藏地区的咽喉之地——它正处于横断山脉的中心地带。从奔子栏往西北经德钦即进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得荣、巴塘和德格;沿江而下,就是维西、大理;往东南行,则是中甸(今香格里拉市)、丽江。地处这样的位置,往来于各地的大量马帮商队,大多要从这里经过。所以这里的男人就纷纷踏上茶马古道,赶马帮走青藏高原和印度艰难谋生,前赴后继投身于茶马古道的运输贸易。他们走出去,外人走过来,奔子栏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多民族文化的交会地。

在阿蜜州的杂货店挂有运输公司标志的驮运队(通海郊区)

现在奔子栏已由乡改为镇。因为地处气候温和的河谷之中,传统上还是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但由于地少人多,金沙也早已淘空,贫瘠干热的河谷再也养不活这么多人,人们就只有踏上茶马古道去找一份衣食,所以它就成了出赶马人最多的地方。

当时奔子栏每个家庭的男人几乎都有赶马帮走西藏的经历。虽然那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但即使时光流逝,许许多多在古道上冒死往来的赶马人的故事仍驻留在人们心头。生于1927年的阿努就是奔子栏仅剩的几个老赶马人之一。他15岁就开始走茶马古道,共走过五趟,其中三次经江孜南下到了印度的噶伦堡。他当时一次要赶9匹骡马,有时赶12匹,为奔子栏一个叫尼玛的“聪本”(老板)赶马。20世纪50年代,27岁的阿努结束了他的马帮生涯,现在他还守着他赶马帮挣钱盖起的房子安稳度日,帮着子孙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硬朗的身子骨中仍透露出走过古道的人特有的那种开朗、豁达和善良。80多岁的赶马人阿巴也多次去过拉萨、印度。

过去走茶马古道的马帮,一般从茶马古道大驿站丽江大研镇出发,先从丽江龙蟠一带乘船渡过金沙江,经虎跳峡边的十二栏杆上到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又从尼西下到金沙江畔的奔子栏,然后经东竹林翻越白马雪山,再下山到德钦,从德钦的溜筒江以溜索方式飞越澜沧江,翻过梅里雪山进入怒江支流玉曲河谷,经左贡、邦达北上到西藏的洛隆过怒江,最后西去嘉黎和拉萨。也有路线从奔子栏就北上巴塘,由巴塘的竹巴笼渡过金沙江,再到昌都过澜沧江,然后或从类乌齐、丁青、巴青到怒江上游的那曲,再沿吉曲南下拉萨;或从洛隆过怒江,经边坝、嘉黎和工布江达到拉萨。

奔子栏镇子里的民居多为平顶碉楼式,近似于四川巴塘的藏式房。其藏语接近西藏与中甸(今香格里拉市)之间的方言。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现在的奔子栏人几乎连骡马都不养了,有本钱的就买大卡车跑运输,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们祖先的事业。本钱不多的就因地制宜搞起各种副业。这里出产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如手工制作的藏式折桌、糌粑盒、木碗等,因茶马古道的传输而早已闻名涉藏州市;他们还缝制大量的藏族服装销往西藏。那些藏装色彩艳丽,做工精美,很受大家欢迎。因为交通要道的便利,有些人家就在穿过全镇的214国道两边开设餐馆、商店和客栈,甚至有取名为“茶马古道”的小超市和歌舞厅,做起了服务业,很有点琳琅满目、生意兴隆的样子。

运盐的马帮队(蒙自郊区)

在江边的白塔处,因为是农忙季节,我只见到娘缅家的阿布卓玛一个人在煨桑转经。卓玛的父亲曾赶马走过12趟西藏,她母亲就是她父亲从丽江拉市娶来的纳西族姑娘,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就是藏纳结合和茶马古道交流的结晶。但父亲在她15岁时就去世了,带着他脚上厚厚的老茧。过去闯三江走茶马古道的生路早已割断,他们家现在就只以农业为生,在有限的旱地里种青稞、小麦和玉米。幸好现在可以靠山吃山,一年在山上找菌子出售就能换一两万元,足够买米吃了,还可以养猪卖。

与奔子栏一江之隔的金沙江西岸,属于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子庚乡的瓦卡村。过去的瓦卡人跟奔子栏人一样,多以赶马帮走茶马古道为生,像66岁的西若老人就去過3趟印度,一次能赶骡马12匹。现在他经常和乡邻安详地坐在村边晒太阳喝茶。看来,交通发达的地方,不仅能够使民族文化多元一体,而且能够让民生经济有提升和发展的余地。这也可看出,当年茶马古道的通行,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多么广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茶马古道的大驿站,茶马古道上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奔子栏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样式——居民全为藏族的奔子栏并不像其他涉藏地区一样盛行过藏历年,而是隆重地欢度农历的春节。这一节庆活动热闹非凡,其情形使人感到似乎是中原内地某个农村的春节,其实里面更包含了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年三十合家团聚,喜过年关;大年初一访亲拜年,给压岁钱;初二到喇嘛寺拜佛;初三、初四上坟祭祖;初五、初六则祭神山、敬山神……一个节庆将汉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中的佛教、东巴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许多民间信仰都融合在了一起;奔子栏藏族的其他习俗也明显呈现多元状态,显示出汉藏等民族文化因茶马古道的贯通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情形;奔子栏的藏族妇女服饰也与其他涉藏地区不同:普米族式的大包头,蒙古族式的夹袄,彝族式的百褶裙……显得十分的独特、美丽。

茶马古道由奔子栏北上,经过东竹林和书松,翻越白马雪山即到德钦县城。不管当年马帮走哪条路,德钦都是必经之地。说德钦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门户,完全是写实。德钦是来往马帮的一大中转站,也是滇藏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最后一站,马帮们可以在此调整货物,补充给养。现在升平镇的两条老街上,还可以看到毗连的店铺,能够感受到它昔日曾有的热闹和繁华,甚至还能看到成队的马帮聚集。

独克宗古城又响马铃声 供图/迪庆州宣传部

也可能正因为此,迪庆茶马古道较为典型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当数阿墩子段和梅里段。这条古道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公元7世纪吐蕃南下时为其行兵道,以后随着滇藏茶马贸易的兴起,茶马古道开始形成,明清两朝这条古道达到鼎盛时期,至今这条古道还在滇藏两地的民间交往中发挥作用。从德钦县城升平镇逆水北上,翻一座小山经奔尖塘到阿东村,古道多数为人工开凿铺设,沿途分布有玛尼石刻堆、摩崖石刻、经幡塔以及树崇拜和石崇拜等圣迹,奔尖塘一座340平方米的摩崖上刻有23尊佛、菩萨、护法、高僧、山神等造像,为我们1990年考察时首次发现。沿阿东河下到澜沧江边,由溜筒江溜索过江(20世纪40年代,丽江马帮商人赖耀彩在这里主持修建了铁索吊桥,现在不仅有了新吊桥,还建成了公路桥),沿江而下,从梅里石翻过梅里雪山,就进入了西藏境内。翻越梅里雪山是进入西藏的又一道天堑,其险其艰,远过十二栏杆和白马雪山。所谓上山之路,也就是沿雪溪砺石而上,骡马四蹄不能并立,人也很少能够两脚并立。溪水声震如雷,树木阴森蔽日。第一天只能爬到山腰上去一点,打野休息,寒气逼人。第二天越过海拔5200多米、处处冰川痕迹的硕拉垭口(俗称雪垭垭),曲折跌奔半日,直接下到西藏境内的梅里雪山北麓,出峡口才到怒江支流玉曲江边的加朗和碧土,经扎玉继续溯江而行,就到乌雅(今左贡),再溯江上行,经过马科、田妥,就到邦达,然后与川藏线汇合。这条路是茶马古道由滇进入西藏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人们朝觐卡瓦格博神山的转山之路。这段古道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众需要,至今仍在沿用,虽历经上千年,古渡口、古驿站、古驿道和古藏文石刻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徒步者、单车骑客、自驾旅游者,以及旅游团队,在这一带流连,或经此踏上世界屋脊。迪庆茶马古道已成为一条旅游热线。正如迪庆州文物工作者和晓燕所言:“茶马古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去,眼下它的存在尽管已经支离斑驳,但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素材和文化意境,仍然为我们提供着一种传续民族精神的信心与动力……现存的古道残段大多孤寂地躺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静静等待着重新被重视、被唤醒。当初二十四道拐得以保存,完全是因为它远离现代人窥觑的目光和追逐利益的足迹,而如今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得到一定的利用,是因为它处在世界著名的大峡谷虎跳峡景区内。二十四道拐如今是游历虎跳峡的一条著名徒步路线,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沿着它徒步穿越景区。”这就涉及茶马古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古道能延伸它的功能固然是好的,但一旦被旅游业的现实利益所触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可能变得复杂起来,比如如何对古道及其沿途的风貌进行整体保护和研究的问题,以及如何使古道的遗迹和遗物得以留存更久而不致被‘保护性破坏弄得面目全非的问题,还有如何把古道作为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的问题。当然,更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茶马古道作为一份不可再造的重要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应该进行全面保护,避免遭受任何破坏或改造,还是应该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对于已经支离破碎的茶马古道现状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2013年4月,我在迪庆州独克宗古城一家名为“茶马古道客栈”的招牌上就看到这样一句话:

停下来

思考人生

也是一種前进

茶马古道为我们的停下和前行,提供了极为珍贵难得的驿站和路径。历史学家吉本说得好:“对于那些急于在短促的时光里猎取无常的瞬间快乐的人类野心的罪恶和愚蠢,具有同样才能但生存眼光更远大的人只会投以怜悯和轻蔑的一笑。历史经验升高和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野。”我相信,古老苍茫的茶马古道正可以如此这般。

猜你喜欢

马帮迪庆茶马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迪庆州推进涉藏地区和谐繁荣发展实践经验研究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骑行“茶马古道”
迪庆藏族歌舞内容和形式演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