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虫病对牛胚胎生产的影响报告

2021-09-29刘绍贵和嘉荣苏华伟欧阳晓芳王春兰杨亮宇上官步敏石晓兵卿胜奎贾志虎

中国牛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焦虫病种牛焦虫

刘绍贵, 和嘉荣, 雷 衡, 苏华伟, 欧阳晓芳, 王春兰, 李 鸿 杨亮宇,上官步敏, 石晓兵, 卿胜奎, 贾志虎, 董 红

(1.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212;2.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昆明 650201;3.加拿大太平洋遗传育种公司,北京100107;4.新疆畜牧科学院, 乌鲁木齐 830091)

随着现代肉牛产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引进国外优秀种牛改良国内地方品种产生明显的效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多年来我国年年需要花巨资从发达国家引进活体种牛和胚胎,引进的良种数量很小,改良的牛群非常有限。根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畜禽品种振兴战略,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组织,组建了猪、鸡、牛、羊等7个公关组,构建了1(企业牵头)+(首席科学家)+N (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的产学研紧密联和创新体系。该振兴战略旨在推动企业,充分发挥引进良种优势,扩大引进种质的改良效果。目前我国优秀种牛存栏量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引进良种通过不断选育驯化,能更好地适应引种地区的环境。利用胚胎生物技术,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良种后代的数量,加速我国肉牛良种群体的发展。

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于1996—1997年分两批共引进131头加系肉用型西门塔尔种母牛,通过多年的本土驯化和选育,目前种牛存栏已达到400余头,是国家畜禽品种振兴战略“华西牛”公关组单位成员之一。本项目“充分利用优秀种质资源,加快良种牛扩群进程”选择10-16月龄优秀西门塔尔种母牛,通过超数排卵技术生产胚胎,充分利用母牛适配月龄前后期机会,生产2~3次胚胎,通过胚胎移植可获得更多的优秀种牛后代,大大提高种母牛的利用率,加快种牛的扩群进程;对体内胚胎生产后的小母牛成年后的生殖状况做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受胎率泌乳情况与正常牛无明显差异[1]。成功的胚胎生产受到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焦虫病呈地区性和季节性流行,主要因微小牛蜱地理分存很广泛,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大部分省区[2]。在放牧环境下,牛只极易受到蚊虫的叮咬。该项目实施中,部分放牧牛只因受到牛蜱叮咬,犯上了焦虫病。本文总结了焦虫病对供体牛胚胎生长和胚胎质量的影响,为南方山区地区在春夏季实施胚胎生产提供有益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体牛选择

选择10~16月龄优秀供体种母牛41头,其中21头舍饲,20头人工草场放牧。项目实施前所选择的供体母牛均在7~8层膘之间,采食正常,体温37.8 ℃~38.3 ℃之间,精神状态良好。

1.2 实验器材及试剂药品

体视显微镜 、温度控制胚胎冷冻仪、液氮罐、牛体温计、输精枪、胚胎移植枪、冲卵管、埋栓器、FHK过滤杯、培养皿(90 mm、35 mm、4孔)、集卵皿、钢芯、扩宫棒、卵回收器、100 ml注射器、20 mL注射器、胚胎细管、等一次性耗材。

CIDR、FSH、PG、律胎素、VA、VE、冲配液、雌二醇、利多卡因(人用)、土霉素粉、静松灵、冲卵液、保存液、冷冻液。

冷冻精液:美加系进口常规冷冻精液来自先马士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1.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主要验证放牧条件和舍饲条件下10~16月龄供体母牛生产胚胎质量与数量的差异,实验全过程两组牛只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同期发情实验方案均采用CIDR+FSH+PG 16 d方案。放牧牛只埋栓、超排和人工授精后继续放牧。

1.4 实验过程

将所选择的供体母牛随机分成两组,A组20头采用舍饲,饲料配方:全株玉米青贮头均13 kg、全株燕麦干草头均3 kg、绿豆壳粉头均2 kg、营养舔砖自由采食。B组20头放牧于牧草丰富的人工草场,牧草种类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草、白三叶和狗尾草,营养舔砖自由采食。饲养第8天开始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并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实验埋栓后第8天上午拆栓,第9天上午肌注生源100 μg/头,全天观察发情并做准确记录。下午第一次配种,在稳定发情后10~12 h,一支精液/头,第10天上午第二次配种,在第一次配种后12 h,一支精液/头;直至第16天冲胚。实验过程中发现放牧牛只相继出现体温升高情况,经诊断为焦虫病并及时注射贝尼尔进行治疗,注射后牛只均在12 h内体温恢复至38~38.5 ℃之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饲养条件超排对比

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牛只受到外界干扰因素不同,放牧条件下牛只受到天气变化、外界温度、饲料营养、年龄差别、对寄生虫抵抗力等因素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牛蜱对经常放牧牛只或原已经发过焦虫病的牛只影响较小,对从未放牧过的牛只影响较大;舍饲环境性对稳定,饲料营养条件稳定,外界对牛只影响较小;两组牛只体温测量及胚胎生产情况(见表1)。

表1 放牧条件胚胎生产结果汇总

由表1可以看出,放牧条件下导致焦虫病牛只生产胚胎总数136枚,头均10.5枚,放牧条件下体温正常牛只胚胎生产总数82枚,头均11.7枚;放牧条件下发病牛只生产可用胚总数16枚,头均1.23枚;放牧条件下未发病牛只生产可用胚胎总数47枚,头均6.71枚;

由表2可以看出,舍饲条件下生产胚胎总数267枚,头均13.35枚;舍饲条件下生产可用胚胎总数157枚,头均7.85枚;综合分析表1和表2可得:放牧条件下发病牛只与未发病牛只及舍饲条件下牛只胚胎生产总数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检验放牧条件下发病牛只生产可用胚胎总数和头均生产可用胚胎数均明显低于放牧条件下未发病牛只和舍饲条件牛只,差异均极显著(P<0.01)。放牧条件下未发病牛只头均生产胚胎数低于舍饲条件下牛只,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舍饲条件胚胎生产结果汇总

2.2 重复超排牛只两次超排对比

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前提下,高强度重复超排以1个月为超排间隔,超排3~4次为宜[3]。为了检验牛只个体因素与焦虫病的相关性,我们挑选出发病牛只14头采用舍饲的方式进行第二次重复超排,舍饲条件下进行超排过程中出现其中一头体温升至38.5 ℃外,其余牛只体温均正常;另外因该批次牛只选择重复超排的时间仅仅间隔两个月,部分牛只体况恢复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超排的效果;超排情况见附表2。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放牧条件下头均生产的可用胚胎为3.25枚,仅占头均生产总胚数的23.21%,而舍饲条件重复超排牛只头均可用胚为5.42枚,可用率为40.37%,重复超排的胚胎可用率高于第一次的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但生产的总胚胎数差别不大,牛重复超排3次对可用胚数影响不大[4]。充分表明这与第一次超排出现严重的焦虫病状有关。

利用两组牛只生产的胚胎在相同的环境下,采用同一方案,采用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47头,利用放牧条件下生产的胚胎进行检查移植30头;采用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34头,利用舍饲条件下生产的胚胎进行检查移植26头;受体母牛受胎情况如表3。

表3 重复超排牛只胚胎生产结果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放牧条件下生产的胚胎移植受胎率为27%,舍饲条件下生产的胚胎移植受胎率为46%,放牧条件下生产的胚胎移植受胎率明显低于舍饲条件下生产的胚胎移植受胎率(P<0.05);说明放牧条件下生产的胚胎受胎率低的原因可能是胚胎生产时供体牛发焦虫病,胚胎质量受到影响。为查找原因采用舍饲条件下生产的胚胎进行移植,在受体牛及饲养管理条件没变的情况下移植26头,受胎率正常。

表4 两组牛只生产的胚胎移植受胎情况

3 讨论

针对南方焦虫病高发的特点,放牧条件下牛只极易感染焦虫病,主要通过硬蜱传播,引起宿主发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症状出现3~5 d后因各脏器衰竭而死亡[5]。当然,放牧条件因外界环境复杂,气温变化较快,饲草供给营养不全面,昼夜温差较大极易造成牛只感冒,这些都是影响胚胎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夏季生产胚胎应提前一周以上由放牧转为舍饲,并立即进行体表驱虫或药物预防;应避免供体牛超排前20 d内打疫苗和体内驱虫,体表驱虫至少应提前一周并加强营养供给;建议在春冬焦虫病低发季节多开展胚胎生产。

4 结论

放牧条件下牛只极易感染焦虫病,而焦虫病最明显的临床症状就是短期内体温上升,发焦虫病牛只体温最高可到42 ℃,当发病牛只体温升至39 ℃以上时,因此体温升高极易造成胚胎早期退化或死亡,配种后也会导致精子早衰造成卵子不受精等情况,将严重影响可用胚胎的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了受体牛的受胎率。

猜你喜欢

焦虫病种牛焦虫
牛、羊焦虫病的诊治措施探微
羊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治
肉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羊泰勒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
肉牛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防疫体系的建设
浅谈养殖场种牛防疫工作的管理
牛焦虫病防治
河南遂平县奶牛焦虫病的流行学调查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