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三分类”视角下抗疫白皮书中“战争”隐喻的翻译及策略研究

2021-09-29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源域源语隐喻

王 洁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工具,尤其在政治文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也日渐成熟。但是现有多数文章同时将战争隐喻,旅行隐喻等各类隐喻一起研究,鲜少有单独分析战争隐喻的文章,研究缺乏针对性。部分文章对战争隐喻阐述不足,很少有文章分析战争隐喻的翻译是否做到对等。

鉴于此,本文拟基于抗疫白皮书语料,借助莱考夫提出的概念隐喻为战争隐喻识别机制,选取抗疫白皮书中具有代表性的战争隐喻例子,用Al-Hasnawi提出的隐喻三分类理论框架对这些例子进行分类,并分析战争隐喻翻译是否做到源语和目的语对等。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战争隐喻是如何构建意识形态?(2)如何运用Al-Hasnawi的三分类理论分析战争隐喻?(3)如何归纳战争隐喻具体翻译策略?

二、隐喻

1.隐喻定义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开始研究隐喻。他认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用一种事物的某种特点去形容另一种事物的特点。当时的隐喻多用于演讲方面,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莱考夫(Lakoff)提出了概念隐喻框架,认为隐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提出了“映射”,“目的域”“源域”等概念,认为隐喻是源域对目的域的“映射”过程。基于莱考夫对隐喻的定义,唐韧认为使用隐喻即人们用熟悉的领域来认识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是实体与实体或实体与非实体的对比过程。自古以来,人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周围的事物,所以隐喻即人们通过自己熟知的一个领域去理解另一个抽象领域。例如,“花钱如流水”是一个典型的隐喻例子。这里的源域为流水,目标域为花钱,从流水到花钱的认知过程称为映射。流水速度快的特点通过隐喻映射到花钱这一动作上。流水速度快,所以花钱速度也快,提示人们要节约用钱。通过隐喻,抽象的动作变得更加生动,容易为人所理解。

2.“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即用战争领域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领域的抽象事物。战争是人们熟知的领域,通过战争隐喻的映射,人们对战争的认知迁移到另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战争隐喻赋予抽象事物战争的特点。战争本身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情,只有凭借超乎寻常的勇气以及意志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战争具有不确定性,在战争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整个军队提高警惕,做好周密部署,敌人才不会有可乘之机。用战争隐喻去描述事件,能够突出事件的紧急性和危险性。

3.抗疫白皮书中战争隐喻分析①

白皮书中存在大量隐喻,如战争隐喻、人体隐喻等近十种隐喻类型,其中战争隐喻约占70%。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抵御外敌的战争史,战争隐喻往往能激活中华民族的战争文化心理。在抗疫白皮书中使用战争隐喻,能够增强群众对抗击新冠疫情这一事件的认知,激起民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群众对这一医疗事件的重视度。通过各类战役唤起群众的战争记忆,将战争记忆映射到抗击新冠中,增强群众对抗击新冠的认知。

白皮书前言部分提到“这是一场全人类和病毒的战争”,即把治疗新冠看作一场战争,用战争的认知思维去认识治疗新冠。“抗疫”白皮书中出现的战争隐喻映射关系如下所示:

战争和治疗新冠肺炎存在相似之处。医护人员等于士兵,病毒即敌人,战场即医院,治疗新冠即战争过程。士兵在战场上打仗消灭敌人,医护人员在医院治疗新冠杀死病毒。战争具有危险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治疗新冠肺炎亦是如此。新冠肺炎病毒易感染易传播,存在危险性;人类是否能消灭病毒,还是和病毒共存是个未知数。但是两者存在共同目的:战争是为了消灭敌人,治疗新冠是为了杀死病毒。

三、隐喻三分类

Mandelblit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隐喻翻译的新方法。他根据翻译所需的时间将隐喻翻译分为两类:一是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存在相同映射条件,二是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存在不同映射条件。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即使源域和目的域对等,也存在目的语词汇不同的现象。而Al-Hasnawi提出的三种处理方法弥补了Mandelblit的不足。他将翻译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源域和目的域存在相同映射;二是源域和目的域映射相同,词汇选择不同;三是源域和目的域映射不同。本文根据Al-Hasnawi的隐喻三分类框架对白皮书中的战争隐喻进行归类,总结概括隐喻翻译策略。

四、战争隐喻翻译策略

根据三分类理论可将白皮书中的战争隐喻分为三种:第一种文化具有普遍性,存在文化对等现象;第二种与第一种相似,但目的语词汇不同;第三种文化具有特殊性,存在文化不对等现象。这三种情况可以总结为:1.意向借用,完全对等;2.保留外壳,语用对等,3.源语脱壳,得意忘形,具体分析如下:

1.意象借用,完全对等

如果源语中的战争隐喻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同意象,则译者可借用目的语意象达到完全对等。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虽然两个民族所处的地域、文化不同,但所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存在相同之处,认知和逻辑思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处。因此,即使尽管两个民族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意象借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展现出源语的魅力和民族色彩,也有助于目的语读者贴近原文,最大程度上还原源语文本。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将一个个社区、村庄打造成为严密安全的“抗疫堡垒”。

译文:Communities and villages were turned into strongholds.

“堡垒”一词意为“古时军营周围的防御建筑物”。“堡垒”一词给人以安全的意象。有村庄、社区、共产党员等作为战争中的堡垒,能够有力抵挡病毒的入侵。“stronghold”意为“a castle or a place that is strongly built and difficult to attack”,可见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能够实现完全对等,所以采取意象借用的翻译策略。

例2: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

译文:By making critical advances in the city of Wuhan,the main battleground against the virus,China initially halted the spread of Covid-19 on the mainland.

例2中“战场”即打仗的地方,“battleground”意为“a region where a battle is being fought”。源语和目的语意象相同,可以实现完全对等。

意象借用的方法将源语中的隐喻移植到英文中,保留了原文意象以及原文特色。

2.保留外壳,语用对等

实际翻译过程中,即使源域和目的域存在共同的认知体系,也不一定会采用完全对等的翻译策略。不同民族对同一意象的认知不尽相同,因此翻译重点不应该是语言外壳,而是传递的文化信息。从宏观层面来说,两种语言的源域和目的域相同,即把治疗新冠看作是一场战争,但是从微观层面来讲,两种语言存在差距,译者应更加关注语用对等,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对等。

例3:…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

译文:…erecting a defensive rampart.

文本中的“防线”指用于抵御的城墙,更加侧重“防”和“守”的功能。14亿中国人团结起来就像一座牢固的城墙,将病毒抵挡在外,给人以安全感。“frontline”侧重战争发生的第一线,强调动态攻击,弱化了防御概念,无法突出防疫的“防”和“守”。“rampart”意为“a high wide wall of stone”,侧重“防御”,在语言功能上与源语形成对等。因此,相比之下“rampart”比“frontline”更加符合语用要求。

例4:(习近平)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

译文:H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two fronts in the battle against the epidemic:the hospital and the community.

文本中“阵地”更多表现出疫情的紧急性。“front”指战争第一线,突出了战争的急迫性;而“battleground”更多强调静态,无感情色彩。使用完全对等无法展现出抗疫的动感和急迫性,而保留战争这一外壳,根据文本传递出的深层含义,选用语用对等,最大程度还原了源语文本的特色。

以上例子中出现的“防线”“阵地”以及他们对应的翻译都来自相同的源域——战争。翻译过程保留了战争隐喻的外壳,使用词汇并没有做到完全对等,但是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实现语用对等。采用这种翻译策略的好处在于,从文本传递信息角度出发,尽可能贴近源语,释放尽可能多的源语特色。

3.源语脱壳,“得意忘形”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不同的认知。中国具有的悠久文化历史为政治文本蒙上了中国特色,而在英文中并不能经常找到对应词句,这也正是翻译的一大难点。如果采取生硬的翻译,不仅传达不了原文的韵味,还会让读者理解不了文本意思。所以对该类词汇翻译的时候只能舍弃隐喻的外壳,进行源语脱壳,做到“得意忘形”。

例5:全国各省、市、县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应急指挥机制。

译文:Emergency command mechanisms headed by leading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established in provinces,cities and counties across the country.

“挂帅”一词极具历史韵味。“挂帅”比喻某人居于领导、统帅地位。例5中党政负责人就是“战争”中的“元帅”,“元帅”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战争中起到领导作用。源语读者因为有相关文化知识,能感受到出征时的隆重,而西方没有相似的文化,也就找不到映射对等的词,所以译文仅取“挂帅”核心意思,译为“head”。

例6: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译文:Medical workers rose to the challenge.

例6中士兵出征时穿的是盔甲,医务工作者治病时穿的是白大褂,源域和目的域形成映射,而英文中没有类似的文化,因此只取意思。源语文本表现了战时的紧急,士兵激情高昂,反映了战事吃紧;而“rose”脱去战争隐喻外壳,没有战争意象,不包含战争色彩,在白皮书中无法传达出战争的激烈。翻译过程虽然舍弃了原文最深层次的意思,但是重视文本的可读性,传达了意思。

五、结语

隐喻普遍存在于社会中,通过隐喻,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抽象事物,激起人们对目的域的认知。而人的认知又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进行隐喻翻译时,源域和目的域无法对等,舍弃隐喻外壳只传达文本意思。如果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存在相同意象,基于文本实际信息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保留意象,实现完全对等;2.充分考虑源语信息,实现语用对等。

注释:

①“抗疫新冠肺炎疫情”白皮书来源:http://www.gov.cn/zhengce/2020-06/07/content_5517737.htm.

猜你喜欢

源域源语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浅析《离骚》中的跨域映射现象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