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词《两者》的精神分析解读

2021-09-29黄紫星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瑟斯人格结构纳西

黄紫星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19世纪末到20世纪,在自然、人文科学的飞速发展背景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开创了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卡尔•荣格(Carl Jung)、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等人丰富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内涵。该理论密切联系着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呈现出跨学科的魅力,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文学、语言学、影视学等领域的分析。

歌曲《两者》由台湾歌手张悬(本名焦安溥)演唱,吴青峰作词,张悬编曲,收录于张悬在2012年发行的专辑《神的游戏》。对歌词的显性解读一般是“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游戏,写第三者介入后当事人的内心纠缠,最后归于平和,进而尖锐直指人性中极为脆弱和矛盾的那一面,关于欲望与背叛、得到与失去、瞬时与永恒……但歌名“两者”、它在专辑里的英文翻译“Significant Others”以及歌曲的MV等,为在其他维度对歌词进行设想和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精神分析相关理论对该歌词的适应性也可得到证实。

一、人格结构三重模型(tripartite model)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相对应的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即无意识(unconscious)—潜意识(preconscious)—意识(conscious)。无意识中的本我遵照“快乐原则”,包含着非理性的性本能和死本能,是一切欲望和冲动的根源;潜意识中的自我是在与现实的不断接触下,在本我里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听命于现实原则,是本我与超我的协调者,一方面监督和约束本我,另一方面又满足超我;意识中的超我服从理想原则,汇聚社会道德原则,压抑、控制着本我。且做如下直观图解:

图1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三重模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两者》歌词中的“她”和“我”是同一个人的两面,以自我化身的“我”的口吻,叙述在面对爱人“你”时,超我的“她”和本我的爱之间的撕扯、调和。

歌词大体可视为三段体结构(A-B-C-A-B-C-C-C-C)。将两段A版块择出,并列对比,整理得如下列表:

表1 《两者》主歌部分歌词对比

不难发现,“她”是超我的,是理想的典型,相较于在“夜里”“雨里”“房里”“心里”孤身暗涌情感的“我”,“她”自在而外放,永远处在一个敞阔的天地——“黄昏”“阴天”“冰箱”“门口”,随时接纳他人的到来;在“我”要凭借“歌功颂德”“化不开的口红”,凭借假扮玩偶、算计借口来博人眼球时,“她”轻轻“送着”“等着”“放着”“搁着”那一片一片的潜藏情绪之外物,不卑不亢,脱俗淡然。两者境界已大有不同。

极力压抑“本我”的“她”,注定在爱情面前是克制且不容感性的,“她”不会让“自我”的“我”出现,去歌功颂德、乔装打扮,去迎合爱人之爱,更不会让“本我”出现,去炽热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这就引发了希望拥抱爱情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挣扎。

同时,被爱的对象“你”,面对在两面性间游离转换的另一半,理性清醒之时,不确定感便会蔓延上心头,“热烈又惭愧/分不清左右”,难以取得平衡。

而最终这种矛盾也得到调和,“我”选择了放下,结束以爱之名的彼此折磨。将离之际唯有一句卑微的奢求——“别忘了我的脸”。

二、神话—原型批评

19世纪文化人类学对神话的一系列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时代的思想成果中仍然保留着古代原始人巫术、宗教、神话、仪式、图腾等原始类型的痕迹。荣格将文化人类学关于神话的研究转向人类的深层心理,承继并批判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提出人类精神包括个体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人格中的集体无意识蕴藏着人类种族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知识、经验和想象,也就是“原型”。20世纪,弗莱发表《批评的剖析》,提出了系统的原型批评阐释方法,成为原型批评理论的倡导者,他认为,“文学产生于神话,……神话模式——即有关神的故事……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文学是神话的延续和‘位移’的成果”。

在希腊神话中流传着一个故事。天后赫拉(Hera)因为嫉妒而让口齿伶俐的森林女神爱可(Echo)无法正常表达,只能重复他人的话。爱可与许多少女一样,痴狂地爱上了俊美的、不曾为爱情所动容的河神之子纳西瑟斯(Narcissus),终日追随他的足迹,但却无法表达她满心的爱意。直到纳西瑟斯发现了她,在隔空的对话中,她重复的话语引发了歧义,令自负冷淡的纳西瑟斯生厌,他转身离去,不再出现。可怜的爱可伤心憔悴,仅在山间留下了飘荡的回声。正义的复仇女神惩罚了纳西瑟斯,让他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于是他不可遏制地爱着自己的影子,为了与自己的倒影亲密结合,他最终选择跳入水里而死去。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认为《两者》歌词以这一神话悲剧为原型——爱人“你”的原型是纳西瑟斯,而“她”和“我”是爱可的一体两面。

歌曲的副歌(C部分)相对独立,唯一主角是纳西瑟斯。他在跳入水中,“沉没”之前是清醒的。他的“悲伤”源于他对自己倒影的爱,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他对爱情的理解,或者说他从不相信爱情到拥有爱情的落差。在跳入水中,“亲吻”倒影之后,他便死去,“沉睡”了,“享受的孤单”(这里的“孤单”更多是指alone,而不是lonely,是不相信爱情的状态,在负担亲密关系的间隙里独处的时间)随着他的肉身沉入河底,“梦一样落下”,一切皆空。

深切爱着纳西瑟斯的爱可无法正常表达她的感情,只能将所有情愫暗藏在“夜里”“雨里”“房里”“心里”。少年高贵冷艳,这份爱越是可遇不可求,爱可也就爱得越卑微,“低到尘埃里”,以至于精神开始分裂撕扯,陷入矛盾之中,于是有了“她”和“我”的出现,典型的就像时而热情、时而暴烈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所以,当她看着根本不爱她的纳西瑟斯亲吻水中的倒影沉入水中时,她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默默对他说:“别忘了我的脸。”

原型唤醒了欣赏者的集体无意识,因而,出现原型的文学作品通常能引发欣赏者相似的深刻情感,或者说是共鸣。《两者》所叙述的原型内容,比如纳西瑟斯的自恋和其背后隐藏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爱可的两面性、热烈的爱的本能……其实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情感经历或情感记忆。这就是它动人之所在。

注释:

①参尤静波.流行歌词写作教程概述[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35-51.

②张玉能 主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③参查尔斯•E•布莱斯勒著,赵勇,李莎,常培杰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8-161.

④张中载.原型批评[J].外国文学,2003(1).

⑤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瑟斯人格结构纳西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安纳西
安纳西
纳西鲁丁的微笑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美男子绑架邻居只因其洗衣服太吵
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撮要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卡梅隆·迪亚兹撞见狗仔 我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