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定低音风格的大胆尝试
——洛纳蒂小提琴《第十二首奏鸣曲》音乐创作特征分析

2021-09-29张若愚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帕斯卡奏鸣曲低音

张若愚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卡洛•安布罗斯•洛纳蒂在17至18世纪音乐发展特别是在小提琴创作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洛纳蒂的重要作品的手稿大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幸遗失,妨碍了人们对其伟大性的认知及学者们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妨碍了洛纳蒂作为一个优秀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的先进观点的形成。他的第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帕斯卡利亚固定低音贯穿全曲,彰显了其独特性。

一、作曲家生平

(一)社会身份

历史记载和风格继承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洛纳蒂是杰米尼亚尼(Francesco Geminiani,1687-1762)的第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提琴老师:时间或许是在1700年左右的米兰进行教授。之后从1673年开始,洛纳蒂就以“艺术大师和弦乐管弦乐队指挥”的身份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服务。1673年,获得了“驼背骑士”的荣誉绰号。同时1673至1674年在桑提西莫•克罗齐菲索演讲厅作为首席小提琴家被记录。

后根据塞西莉亚会议的记录显示,他在1677年之前一直待在罗马,结交了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吉奥瓦尼•弗朗西斯科•格罗西(Giovanni Francesco Grossi,1653-1699)和亚历山德罗•斯特拉德拉(Alessandro Stradella,1644-1682),还结识了卡洛•曼内利(Carlo Mannelli,1640-1697)和莱利奥•克里斯塔(Lelio Colista,1629-1680)。从这个时期开始,其大部分作品都是为几种乐器创作的。1677年秋天到1678年狂欢节,他成了法尔科尼歌剧院的经理人,也为帕斯奎尼的歌剧创作额外的音乐。之后离开热那亚,(可能在马德里皇家教堂)成了“曼图亚宫廷”的艺术大师。

(二)阿卡狄亚学会——广交友人

阿卡狄亚学会是巴洛克时期罗马的一个重要的文艺沙龙,1690年在罗马为改革和“净化”意大利诗歌,批判矫饰主义(Mannerism),特别是歌剧剧本以及为纪念已故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Kristina Augusta,1626-1689)而成立。

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阿卡狄亚学者寻求回归古典的简单(部分是通过法国的模式),以回应当代诗歌的滥用。在这个学会里集中了很多当时大师级别的作曲家们,例如: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帕斯奎尼•贝尔纳多(Pasquini Bernardo,1637—1710)、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 Frescobaldi,1583-1643)、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亚历桑德罗• 斯特拉代拉(Allessandro Stradella,1644-1682)、亚历桑德罗• 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乔瓦尼•伯农奇尼(Giovanni Bononcini,1670-1747)和莱奥纳多• 芬奇(Leonardo Vinci,1690-1730)等与洛纳蒂一道共同推动了巴洛克时期西方音乐的快速发展。

二、音乐创作背景

(一)创作地点及原因

1692年和1694年,洛纳蒂和米兰合作了四部歌剧,表明显然了他在米兰度过了很长的时间,但这时洛纳蒂专门写了一套卷康塔塔和12首《小提琴奏鸣曲》(1701年)提献给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可以发现他与维也纳宫廷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为其提供服务。

(二)创作的风格继承

12首《小提琴奏鸣曲》分为6首教堂奏鸣曲和5首室内奏鸣曲,最后以一组在帕斯卡利亚低音上扩展的奏鸣曲结束。他的创作风格流畅,明显比科雷利和斯特拉代拉的作品更适合于小提琴,此外,他的作品风格比科雷利的作品更大胆、更散乱。这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的音域一直延伸到了第七把位,并表现出显著的双停止和变格和弦的特征。

六首奏鸣曲使用了变格定弦(特殊调弦法)(如表1所示),这在意大利很少使用,而且通常是由与北方有密切联系的作曲家创作的(如马里尼、卡苏奇、纳尔迪尼、坎帕诺利)。但这种创作手法在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皇宫里面,运用得非常广泛。四根定弦不同往常固定而是依照创作和演奏需要,调整它们的音高。

表1 洛纳蒂,特殊调弦法

三、音乐文本解析①

(一)调式结构

洛纳蒂第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共分为四个乐章Ciaccona—Adagio—Corrente—Giga—之后有一个(Sarabanda)和(Variato)的延续,其调式特征如(如表2所示):

表2 洛纳蒂第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调式分析

第一章——恰空舞曲乐章,中间的调式变化较多,经过了从主调到属调及其小调再回到主调的一系列变化。刚开始到124小节在G大调上进行,125-133小节转到了♯c小调,通过这8小节的铺垫在135小节到了属调D大调上,之后就是主调和属调间的再一次转换。第二乐章柔板先是进行到了G大调的同名g小调上,之后保持在G大调上演奏。第三乐章——库朗特舞曲,收尾保持在主调上进行,中间经过了属调D大调以及关系小调e小调。第四乐章的吉格舞曲和之后延续的萨拉班德舞曲、变奏曲都保持在了主调G大调,没有过多地变化调式,整体比较统一。

拈花湾禅意小镇的开发注重文化推广,为举办国家级或者世界性的大型活动创造了条件。通过铁人三项赛、万人瑜伽节、世界佛教论坛等活动,对整个马山太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断提高的配套住宿体量,使无锡过夜游客的数量逐步增长,带动了无锡2日游、3日游等旅游产品的发展,提升了无锡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二)标记模式

大约1660年,奏鸣曲指多乐章的器乐作品,按功能分为教堂奏鸣曲分室内奏鸣曲。速度标记是教堂奏鸣曲的典型特征,而室内奏鸣曲是由舞曲形式来标记的,但我们可以从洛纳蒂的第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的谱面中看出,例:Ciaccona—Adagio—Corrente—Giga—之后有一个(Sarabanda)和(Variato),里面有恰空、柔板、库朗特、吉格,之后还有萨拉班德以及变化的延续性演奏。说明这时候已经打破了固有的标记形式,其中既有速度标记形式也有舞曲标记形式。这首作品出版于1701年,而科雷利的第五号奏鸣曲出版于1700年,从上述可以发现,18世纪初,混用标记模式的创作手法已经开始变得普遍和流行,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将它们创新性地融合。

(三)速度变化

在第一乐章就可以了解到,其中有不少速度变化的术语,说明其中的速度转换特征,如谱例3-1所示:刚开始是舒缓的柔板,速度在46-50之间,第37小节速度转换为快板,速度提到了108-120之间,之后在第73小节,速度突然变慢,由原先的16分音符一拍快弓进行到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慢弓。这样的快慢速度交替,突出了音乐的情绪变化,增强了音乐色彩的对比力度,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和饱满。

谱例3-1:

(四)节拍转换

在乐章间节拍也有转换,从原先第一乐章(恰空)的3/4拍,到第二乐章(柔板)进行4/4拍,再到第三乐章(库朗特)回到3/4拍,第四乐章(吉格)转换成了6/8拍,之后的萨拉班德和变化自由乐段恢复了3/4拍的节奏特征。从整体来看,除了第二乐章(柔板)都保持了三拍子的节奏性质。柔板的4/4拍会使旋律显得更加优美,而整体三拍子的结构说明其舞蹈性的特征,赋予整首作品动感,让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节拍的不断变化也表明情绪的不断改变,给予作品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五)帕斯卡利亚低音

巴洛克早期的“固定低音”意为当上方音的旋律改变时低音部却完整地重复着,并总结了某些简短的固定低音模式,如恰空舞曲和帕萨卡利亚舞曲,并不与任何特殊的诗歌形式相联。

首先,恰空是一种带叠歌的舞蹈-歌曲,叠歌之后有仿效吉他和弦的简单模式,据猜测,它可能是从拉丁美洲传入西班牙的,在它的意大利变体中,和声模式变成了低音线条。其二,帕斯卡利亚是作为一种利都奈罗发源于西班牙,也就是说,音乐有某种吉他和弦的模式,在歌曲演唱之前和几段之间演奏。它也演变为多种低音声部公式,通常是三拍子和小调式的,适合于支持器乐或声乐的变奏。如谱例3-2所示。

谱例3-2:恰空及帕斯卡利亚固定低音的三种模式

17世纪的恰空和帕斯卡利亚的特点就是——连续重复一个三拍子的和慢速度的4小节公式。但到了18世纪,这两个词发生了混淆,恰空和帕斯卡利亚都可以指代这种固定低音模式。

洛纳蒂这首作品中,固定低音声部由帕斯卡利亚低音模式贯穿全曲,是一首非常独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开始的恰空乐章是G大调,固定低音声部形成了G-♯F-E-D的完整重复形式,如谱例3-3所示。对应上述固定模式的a:大调自然音形式。第二乐章柔板部分为g小调,固定低音声部形成了G-F-E-D的三拍子重复形式,对应上述固定低音模式的b:小调自然音形式:

谱例3-3:

洛纳蒂这首作品通篇运用的帕斯卡利亚固定低音创作手法非常少见同时也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对于固定低音风格特征的重视,将这种风格在小提琴奏鸣曲领域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洛纳蒂能将这种创作手法贯穿于全曲,不仅着眼于小提琴技术难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也映射了他大胆的创作精神。

四、影响与意义

洛纳蒂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早期,已成为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只比科雷利仅年长8岁,实然,他的小提琴作品对科雷利之后小提琴创新式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洛纳蒂令人吃惊的技巧和他为小提琴所写的复调可能激发了科雷利进一步发展这些品质,音乐创作的表现力从17世纪的粗糙到现在被发展的更加圆滑和经典。

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作为他该体裁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第十二首也是少有以帕萨卡利亚低音贯穿全曲的作品。研究此作品可知巴洛克早期奏鸣曲调式结构依旧延续从前,基本保持在主属调式上进行,没有过多地转调离调现象;标记模式的混用特性,不在只运用一种标记形式,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快速的速度变化增强了作品的音乐色彩性,极大丰富了奏鸣曲音乐的表现力;不断地节拍转换推动着乐曲不断地向前发展、给予源源不断的动力;独特的帕斯卡利亚低音贯穿全曲表明巴洛克时期对持续低音技法的重视,继而诠释洛纳蒂大胆地创新精神,同时可追溯到科雷利奏鸣曲中已经出现的一些创作特征的源头和影响由来。回归当下,洛纳蒂的《第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所深蕴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语义是我们研究巴洛克小提琴音乐的典型性文献资料,值得当下学人的关注。

注释:

①作品谱例出处:http://cnks.imslp.org/files/imglnks/usimg/2/24/IMSLP440744-PMLP716934-Lonati_XII_Sonatas_(1701).pdf.

猜你喜欢

帕斯卡奏鸣曲低音
手机上的奏鸣曲
能量强悍就是最大的优势 Proficient Audio FDS-15有源低音音箱
快速有力,轻松自然,这才是高素质的低音效果 Krix(凯瑞斯) CYCLONIX 18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Why?必用低音炮
鬼娃新娘
祭献奏鸣曲(组诗)
记者背后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