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

2021-09-28闫宁宁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经济圈成渝四川省

闫宁宁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一、引言

科技创新是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动力,科学技术协同创新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近年来,四川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系列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技术创新生态环境。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中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1]。因此,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生产创新要素在经济圈内自由流动,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相对平衡的发展成为区域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四川省18个地级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内的主干力量,实现区域内部协同发展对推动地区建设,辐射带动发展,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者围绕技术协同创新展开了详实而丰富的研究,鲁继通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协同创新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研究发现京津冀整体区域创新协同程度较低,协同创新有序性差异较大[2]。邓红采用2012年~2017年成渝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协同创新和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进行测算,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协同创新对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出成渝城市群主体协同创新水平较低、整体创新绩效偏低的结论[3]。张鹏等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效率,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生产率稳步提升,技术进步是促进科技创新生产率上升的关键因素[4]。李华军基于VAR模型的要素交互关系实证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系统协同效应测度,揭示了技术、人才、资本等科技创新要素及相应驱动机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5]。周娟等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皖江与苏南14个地市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测算各地创新要素的协同程度,从四个层次揭示了协同的类型并总结时空布局特征[6]。崔志新等基于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及其演变趋势,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研究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现状[7]。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技术协同创新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学者较多关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协同创新发展,对西部地区发展的研究较为缺乏,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发展现状,以2014年~2018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各城市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进行分解,评估各城市技术协同创新能力。

二、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美国运筹学家提出的一种效率评价的数量分析方法。DEA模型在对各决策单元进行评价时避免了对各指标人为赋予权重时造成的主观臆断,因此获得的结果更加客观。考虑到经济生活当中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较为罕见,因此本文采用DEA模型中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从静态层面分析四川省18个地级市技术协同创新效率,BCC模型可以在静态层面计算出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其中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DEA-BCC模型从静态层面分析了技术协同创新效率的变化,为研究2014年~2018年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本文在DEA模型的基础上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各城市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值的演化趋势。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乘积,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指数。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要素投入和成果产出来测算的,本文将指标体系分为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代表性、有效性原则,结合简洁等学者的研究[8],在要素投入方面,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财政科技支出作为投入指标,在成果产出方面,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本文以2014年~2018年作为研究时间,选取四川省1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文中所用的数据由《四川科技年鉴》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网站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四、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能力评价

1. DEA模型的静态分析

利用DEAP 2.1软件对2014年~2018年四川省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测算,得到综合效率值如表2所示。

表2 2014年~2018年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综合效率值

从表2可以看出,2014年~2018年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波动发展,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目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从各城市角度来看,不同城市之间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内江市和雅安市在2014年~2018年的技术协同创新综合效率值保持为1,投入和产出达到有效水平,说明内江市与雅安市在创新要素投入方面达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合理的组合投入之下使得产出结果达到了最佳的状态。除宜宾市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外,四川省大部分城市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值呈现降低趋势。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重要城市,成都市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值波动幅度较大,2015年和2017年达到DEA有效,但2018年综合效率值仅为0.348。而作为四川省科技发展主力军之一的绵阳市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协同创新能力略显不足,创新发展存在较大进步空间,绵阳市需要进一步调整投入规模,减少资源无效使用。从总体上来看,多数城市的技术效率值要高于规模效率值,且有部分城市的技术效率值能够在2014~2018年长期处于有效状态,但各个城市之间的技术效率值差异较大,在一些城市能够长期保持技术效率有效的同时,一些城市长期处于无效状态,由此导致四川省总体协同创新效率较低,因此改善技术水平差异显著的现状是四川省解决目前无效状态的关键所在。

2.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分析

Malmquist指数可以动态反应四川省各地级市技术协同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四川省2014年~2018年各地级市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下表3、表4所示。

表3 2014年~2018年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Malmquist指数及分解

由表3可知,2014年~2018年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0.917,呈现下降趋势,平均下降8.3%,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小于1且低于平均值,说明在这个时间段内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有所下降。从技术效率来看,导致其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的变化,除了2016年~2017年的纯技术效率值大于1之外,其余年份指数值均小于1。这说明四川省当前技术水平的发展呈现下降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就规模效率而言,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均值大于1呈现上升趋势,而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均值小于1呈现下降趋势,整体表现出波动不稳定的状态。总体来看,四川省各城市的规模效率指数大于技术效率指数,说明技术效率是制约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四川省需要推动协同创新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表4可知,总体来看,技术效率是抑制四川省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四川省大部分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技术效率的制约而呈现下降状态。2014年~2018年除了攀枝花市、内江市、乐山市、广安市、雅安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之外,其余各城市的生产率均小于1,说明四川省大部分地区的技术协同创新水平不容乐观,处在下降趋势,其中遂宁市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而对于德阳市和宜宾市来说,两市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指数相对偏低的影响,这说明德阳市和宜宾市在技术进步方面仍需加大发展力度,尽快突破制约。对于成都市来说,纯技术效率为1,因此规模效率是影响其技术效率小于1的关键,这可能与近些年来成都市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投入量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资源错配有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四川省2014年~2018年平均综合效率值为0.732,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多数城市的技术效率值要高于规模效率值。不同城市之间的技术协同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协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优化空间。

从时间角度看,2014年~2018年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波动较大,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效率值显著提升,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短期来看需要投入恰当的生产要素以激发创新活力,不能单靠过度扩大要素投入规模获取高产出的结果,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保持先进的生产能力。

从空间角度来看,除了攀枝花市、内江市、乐山市、广安市、雅安市达到有效之外,大多数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效率提升空间,技术效率是抑制四川省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提升四川省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突出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目前四川省内部各城市之间在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的同时,应引进培育高水平、国际化的基础研究机构,作为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8]。鼓励区域内的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平台,或者联合组建股份制研发机构等,让企业最大程度地进入到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中[9]。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资源,连接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促进不同要素之间的流通互补,达到整体效果大于个体效果的期望,共同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联动背景,建立协同创新优化机制。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仅要依靠各城市政策、人员、资金的支持,更需要城市间科技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以提升低效率城市创新效率[10]。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下,四川省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地区技术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顶层设计,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城市应充分把握机遇,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促进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加速构建良好的现代化技术创新市场体系,化解科技转化瓶颈难题,推动技术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技术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地区发展和进步,四川省政府要加快创新市场体系的建立,制定出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地区要瞄准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变重研究而轻转化的状况,通过系列体制机制维护好市场主体各项权益,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猜你喜欢

经济圈成渝四川省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