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境”,止于“至善”

2021-09-26李莉左高超

新校园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性语境人性

李莉 左高超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是新课标规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据笔者观察,当前的传统文化教学很难促使这一基本目标的有效达成,究其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运用相关语境理论,比如联系社会文化语境,运用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创设虚拟语境等,批文入“境”,因“境”达情。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由“言”及“文”,可以促使“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达成。

《人性本善》选自《孟子》选读的第一节,所选短文重点阐述了“人性本善”含义。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为德行深厚的君子。选文较为浅显,所以学习时可着重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善”的思想,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方正之心,并以“仁、义、礼、智”为标准努力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境界。

接下来,笔者将具体阐述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适时导入新课

面对艰涩的文言知识,学生容易产生陌生感,难以举一反三深入理解,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融入课堂。因此,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1:在你的人生中,有哪些关于“善”的美好回忆,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1:有一次,我们出去旅游,迷路了,热心的叔叔一直陪我们到达目的地。

生2:在学校,经常会看到同学们耐心为别人讲题的场景。

生3:老师们解答我们疑惑时的亲切笑容。

问题2:当你看到文章标题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4:我的第一感觉是,为什么人性是“善”而不是“恶”?

生5:我在思考,人性的“善”是指什么?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体验“善”,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这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更自然地走进课堂。

二、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善”的内涵

上下文语境是小语境,是语言内环境。语言内部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解释的功能,运用上下文语境教学是由汉语的语义规则决定的。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导入,就能很顺利引出“善”的内涵的学习。

1. 朗读课文,找一找“善”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先自由诵读,让学生独立寻找,然后齐读相关课文。最终,学生通过勾连上下文,找到了以下语句: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善”的普遍内涵。

学生自主翻译后,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并最终了解了“善”的普遍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如下:

孟子说:从人的天赋来看,人性是善良的。至于有些人做坏事,不是天赋的错。同情心,人人有;羞耻心,人人有;恭敬心,人人有;是非心,人人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三、巧用情景语境,小组合作“悟善”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最佳的情景语境,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达到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尝试。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活动。

1. 小组交流讨论。

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结合本节内容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讲讲你的感悟。

生6: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流浪动物的爱护,就是善。

生7:不造谣,不传谣,就是善。

生8:做了错事,不逃避,勇于承认,就是善。

生9:无数医务工作者的無私无畏,就是善。

2. 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生10:恻隐之心,仁也。人的良心可以被遮蔽、扭曲、模糊,但绝不会消失;只需给它机会,仍旧会发出声音。恻隐,是人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生11:羞恶之心,义也。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人在事实经验上的不善,并不能证明人本性的不善,我们要从本质上发现问题。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是指人们都不甘寂寞,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而不会希望大家都不好,这就是善心的表现。

生12:恭敬之心,礼也。人人都是好色恶恶的,都希望自己的行为符合仁、义、礼、智,所以才会不断地改变自己,向着真善美靠拢。如果说人性恶,那人们又怎么会懂得要礼让、要谦虚、要仁慈呢?

生13:是非之心,智也。善的东西,不论多小都要发扬;恶的东西,不论多小都要消除。人性中具备的只是德行的端始,并不等于德行的实现或完成。人们需要不断扩充人性中的善端,才能确立起良好的德行。易简之善配至德,明辨是非,是智慧的开端。

3. 重温2020年的那些温暖瞬间。

教师展示相关照片并总结:一个个口口相传的名字温暖着美丽中国,一个个凡人善举凝聚成魅力中国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在每临大事的关键时刻,这种精神气质就会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钢铁力量。

四、创设虚拟语境,升华“善”之传承

创设虚拟语境可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和语文问题的真实需要。因此,基于虚拟语境的教学理论,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活动。

1. 《你后退的那几步,真的很美》故事告诉我们,“行善”要注意什么?

生14:行善应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作是行善。当然,行善的方法和技巧有许多,但是重点还是在于共情,也就是同理心。只有拥有一颗体谅别人、为别人思考的心,才能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接受帮助。只有带有共情心的行善,才能在整个世界开满善意的花朵。

2. 善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友善”并指出“推己及人,善心善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能多一点善心,每日多一点善行、善举,那么我们国家一定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请同学们齐读下面一段话。

生: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涵养并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3. 作业布置。

艾默生有一句话,叫作“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善良,当然是一种美德,这也是值得称颂的。但盲目的善良,就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愚蠢。当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你“没有锋芒”的善良,便会利用你的善良来捆绑你,达到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有人说,大部分人都有颗善良的心,却缺乏辨别是非的眼睛和一点“锋芒”。

“善良是否需要锋芒”,谈谈你的理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五、教学反思

“性善论”强调人的自身修养,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善”的普遍内涵,体悟“善”的价值意义,学会践行“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感受与体会非常重要。儒家将圣贤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人性可变决定了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本性,因为仁、义、礼、智、信本身含有道德价值观,是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这节课成功激起了学生“向善”之心,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课堂上生成的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自我人生的思考很有深度。

(作者单位:李 莉 山东省北镇中学;左高超 山东省滨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本性语境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语境与语境教学
逼近人性
老鼠和松鼠
“学习”反人性吗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羊质虎皮
跟踪导练(三)2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