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

2021-09-26高芸

新校园 2021年8期
关键词:知音贝多芬姑娘

高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问题主动向他人请教,并能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内化的学习策略。这既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避免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弊病,可谓一举多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才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经得住课堂教学检验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多年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索中,逐渐摸索出了小组有效合作的策略。

1. 学为中心

我们经常说,课堂教学要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让学生走到课堂的中央。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彈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师:刚才大家分角色朗读了人物对话,理解了第二部分的内容,也理清了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原因,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先自己联系课文内容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认真思考后,在小组内有序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1:我们小组认为,盲姑娘家境贫寒,双目失明,可是却那么热爱音乐,一定是这份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所以贝多芬才会给盲姑娘弹完一曲再弹一曲。

生2:我们小组认为,一位盲姑娘,在练习弹琴时遇到的困难肯定特别多,她看不见乐谱,也看不见琴键,全靠听别人弹琴记住曲谱之后再摸索着进行练习,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肯定坚持不了。所以,贝多芬一定是被盲姑娘这份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练习弹琴的精神感动了,所以才会弹完一曲再弹一曲。

生3:老师,我们小组和他们的想法不太一样。我们觉得,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说明了盲姑娘通过倾听贝多芬的演奏就判断出了来人是贝多芬,她对贝多芬的演奏一定特别熟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音”。贝多芬遇到了知音特别激动,所以才会弹完一曲再弹一曲。

生4:我们小组也认为贝多芬把盲姑娘看成了知音,所以才会给她弹完一曲再弹一曲。就像我们前面学习的《伯牙鼓琴》一样,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伯牙特别喜欢为子期鼓琴,子期去世以后,伯牙就“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正如人们说的“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贝多芬碰到了知音,当然会抑制不住弹奏的激情啦。

师:是呀,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自己碰到了知音,才会弹完一曲再弹一曲。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被放到了课堂的中心。执教者没有越俎代庖,全盘包揽,也没有喋喋不休,一讲到底,更没有让学生在自己的满堂灌下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有序展开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时,教师只是倾听、点拨、引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而非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整个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都是由小组长组织、调控,教师化身为“隐形人”,从旁观察、巡视,只在发现问题时才会现身点拨几句。小组成员在充分探究、交流之后,由小组推选组员进行汇报展示。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很少,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愿望。

2. 全员参与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的解决,如果完全放给教师讲解,可能学生也能弄明白原因,但是那样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得懒惰,不想读书,不想思考,不想交流,何谈思维的发展,又何来创新?以上的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在交流中验证,在碰撞中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学习,在读书、思考和交流碰撞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没有人包办,也没有人充当看客。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做到了前后联系,能用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结论,做到了活学活用,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吗?学生这样学来的知识才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也更有成就感。

3. 尊重学生

尊重比热爱更重要,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不断进步的激情。“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已经找到了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总结,可是教师还没总结完,一学生就慢悠悠地质疑了。

生5:老师,听了一首曲子就能判断出演奏者是贝多芬,盲姑娘是不是蒙的呀?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解答?

(教室里一片寂静。)

师:盲姑娘是蒙的吗?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线索?

(几分钟后,各个小组开始了新一轮讨论。)

生6:我们小组认为盲姑娘不是蒙的。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也就是说,她是通过弹奏者高超的演奏技艺来判断的。贝多芬自己创作的乐曲,当然弹奏起来比别人要纯熟了。

生7:我们小组还关注了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我们认为,盲姑娘已经知道了贝多芬到小镇上来演出,又加上来人乐曲弹奏得既纯熟又饱含感情,所以盲姑娘才推断出了这个人是贝多芬的。

师: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摇头。)

师:(点名提问的同学)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生5:嗯,解决了。

学生质疑“盲姑娘是不是蒙的”这一问题,本来教师可以稍做处理,甚至置之不理,但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同时考虑到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再次读课文交流解决。最终,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对文本、对盲姑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那位提出质疑的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敢于提出问题的“小火苗”没有被掐灭,而是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进一步,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呢?笔者在不断探索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 合理组建小组

小组组建是否合理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提高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各小组间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组建小组不但要考虑小组间的学习水平,还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脾气性格、合作意识等实际情况,尽量让各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基本平衡。而且,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各司其职,做到人人有任务,坚决杜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优秀学生全包圆,其余学生壁上观”的情况。

2. 强化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增强小组凝聚力。因此,在制订评价方法时,要注重以小组集体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鼓励小组中的“学困生”,鼓励小组成员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多小组合作任务既无针对性,也无必要性,更无趣味性,导致学生趁机聊天,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最终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安排小组之间的合作,不能过于频繁,可要可不要的合作任务不安排,不适合的合作任务也不安排。要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还要抓住合作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形式,不讲求效益。

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检验,才能逐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实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提高学习效率,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韦素丽

猜你喜欢

知音贝多芬姑娘
秋姑娘的信
晏殊的忘年知音
贝多芬只有一个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没良心”的贝多芬
泥姑娘
你是不是故意的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