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教育课程互享可行性分析研究

2021-09-26李江超张居永刘玖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4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大学城

李江超 张居永 刘玖玲

[摘 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城规划和建设基本完成,但其功能尚处于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大学城各种功能将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完善。广州大学城整体规划布局和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功能日臻完善,各校园间距离较近,在课程教育方面需要紧密合作。基于大学课程互享的理念,围绕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思考和阐述,探索其意义和具体方案。大学本科课程在大学城内互享,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人才,为本科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育更优秀的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大学城;本科教育;课程互享;现代教学制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互动提升研究”(2020JKDY036)

[作者简介] 李江超(1976—),男,河北晋州人,博士,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分子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4-0006-04   [收稿日期] 2021-03-16

一、引言

西方国家的大学城建设相对比较完善,如剑桥、牛津大学城已经有800年的发展历史[1]。从17到20世纪,美国的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大学城陆续出现,它们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布局规划及高等教育改革,各省市纷纷建立独立的教育区域。目前,我国大学城教育整体规划基本定型[3,4]。大学城概念伴随市政规划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出现。城市和大学城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大学因城市而盛,城市因大学而兴[5]。大学城构成了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目的小社会,是微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各种交通工具、运动设施、文化建设相互融合,成为交通便捷、健身运动方便、学习氛围相互加强的网络社会。

目前,大学城內各个大学实行独立的管理和教学制度,然而,由于大学城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部分公共设施并没有充分利用,体育器械生锈、泳池沉寂,部分设施利用不充分。但是与市场经济有关的行业,如餐厅、商店、游戏厅却生机勃勃,出现很多资源共享的现象[6,7],如共享单车、共享食堂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遗憾尚存,即教育和文化资源并没有共享,究其原因是没有实现大学校园之间的教育课程网络化,经济因素没有参与进来,固有的体制和制度限制了有价值的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其中,教学课程资源尤为突出。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8],“双导师”培养、信息化教学、网络名师授课等不断出现,使得原来的大学教育变得方便、快捷;但大学城区域内各大学之间的课程教学没有相互开放,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大学生和整个教育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假如大学城大学课程实现网络化,做到教室互用、课程互享,使其成为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能动性,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更能彰显大学城教育的勃勃生机。

笔者在访美期间体会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及各个医学院在授课、学术会议、教学合作方面十分紧密。其主要原因是学术信息、授课信息网络化分享,并且不设门槛,自由参加。目前我国的大学城区域已经能够实现这一功能,这是广州大学城软实力和内涵建设提升的内容之一。根据笔者国外进修期间对大学城的观察和实际教学经验,初步提出大学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互享的思路,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二、广州大学城大学本科课程互享的实施背景

大学城在全国的布局和建设日益成熟,实现了大学生活的便捷化、区域化、社会化、经济化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和区域政治格局。可以预见,在大学城硬件建设成熟之后,内涵建设需要跟进和改革。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大学城主要问题在于学术、教育、科研设备的互享,大学教育和课程需要实现校园之间的大融合。学生除本专业外还需要了解其他专业背景,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大学城大学本科课程互享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可以以此为起点。

我校基础学院曾与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病理专业的联合教学,双方在优化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校校合作教学资源互享模式。在学生管理和学生素质提高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小范围校园之间的相互授课情况,其发生背景是特定时间内某些专业教师的短缺。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创新授课模式值得探讨。通过学生的交互式学习研究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双方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实践相互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尝试了大学城一体化教学初步改革。由此,我们认为大学城大学课程互享模式,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人才。

某一专业的学生去修读另一所学校开设的优势专业,能激发学生兴趣,推动自我创新。学生还可根据爱好去学习不同的课程,为跨专业奠定基础,跨专业人才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初步形成大学城校园之间跨专业授课和培养,搭建学生需求和知识传授的桥梁,实现跨专业密切融合,校校课程合作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三、大学城大学课程互享的可行性

(一)大学城大学课程互享可以通过App解决

就专业而言,不同学校优势专业不同,可将每个学校的优势专业纳入同一个选课App,供大学城学生选课。这一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在App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方便学生选修感兴趣的专业。

笔者观察到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有很多开放的课程和会议,学生或教师通过邮件或网络注册即可自由学习。具体到国内,App完全可以实现大学城授课信息网络化互享,实现不同学科学生相互学习,理科生也可以了解医学、药学基本知识,促进应用产品开发与研究;建筑和艺术专业学生相互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广东药科大学的病理生理专业对华南理工大学开放,校外教学促进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非本校的专业。利用课程App,实现课程信息网络化。学生有一定的选修课程自由,各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也会共享优势专业,专业课教授也会根据自身专业实际对外发挥优势。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大学城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基于大学城空间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阶段角色定位与实现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