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2021-09-25王淑娟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上学妈妈

王淑娟

新学期来了。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1

我还记得我第一天上学的情景。

那时,开学不像现在这般隆重。当然,父母也对我们充满了期望,但没有浩浩荡荡的送学队伍,上学是自己去的,记忆中还搬着一张凳子。

一路跌跌撞撞,觉得从家到学校的路好长,路旁有一大片白杨树林,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

登记姓名时,我胆小,又表达不清楚,结果名字中的“书”被登记成了“淑”。

这个名字陪伴我到现在,也因此让我总记得这个细节。但对于为什么上学,幼时的我没有思考过。

长大后,想过这个问题,父母原来起的名字中的“书”是希望我多读书,拥有书卷气息,校长登记的名字中的“淑”有美好之意,也许这就是我对为什么上学的理解吧:多多读书,拥有美好。

2

对于为什么上学,我的理解是浅薄的,我们来听听文学大家对于上学的理解吧。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来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在书中,他以文浅意深的语言回顾自己的成长,再以六十岁的思考来回答幼时的困惑。越是大家,文字越是平实,无雕琢无粉饰,极清浅但又极深刻,让人不由要反复读。

书中有一篇文章,大江健三郎通过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故事,对“为什么孩子要上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所有的学习,都是一种语言。人借着这种语言深刻地了解自己,并与他人交流、与世界互动。

大江健三郎在文末说:为了学习这些,我想不管在任何时代,这世界的孩子都应该要去上学的。

3

幼时,大江健三郎对于“为什么去上学”这个问题,困惑了很长时间。

他生长的那个年代,正是日本经历战争创伤、重新建立秩序的时代。于是,他看到曾是敌人的美国人突然成为朋友,孩子们要用初学的“Hello”去欢迎美国兵。内心的惶恐让他无法接受,他跑到了树林里。

他家做着与林木管理有关的工作,于是他带着大本的植物图鉴,寻找每一棵树,他记下那些树的名字和特性,觉得十分有趣,简直着了迷。

他第一次对上学产生了质疑。他从心里喜欢树,对树有兴趣,他将来可以靠林木管理来生活。而在学校里,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讨论这些树,那为什么还一定要去学校,学习一些和将来生活毫不相干的东西呢?

因为在树林中淋了雨而生了一场病,妈妈日夜照顾着他。这段文字特别打动人——

“妈妈,我会死吧?”“你不会死的,妈妈在这里为你祈祷。”“医生不是说这孩子没救了吗?我会死的。”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你就是死了,我也可以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担心。”“可是,那个孩子和我不是同一个人啊。”“不,是一个人。我会把你从生下来之后到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做过的事情全部讲给新生下的你听。这样两个孩子就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孩子了。”

初冬时节,大江健三郎又回到学校。他常常会思索,现在活在这里的自己,是不是死去之后又被妈妈再生一次的孩子?同学是不是也已经死去又被重新生出来?他以孩子的思维,对为什么上学有了最初的思考:上学是为了继续过去的生命经历,并且通过学习打造全新的自己。

当多年以后,他成为一名父亲,他的孩子光又帮他找到全新的答案。

光脑部发育异常,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但对声音的高低特别敏感。当光进入学校,他呈现出不能适应的状态,“从窗户望进去,看到光总是用手捂着耳朵,身体呈现僵硬的姿态”。

大江健三郎又想起了幼时那个问题:光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学呢?

这个身为大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光却自己找到了答案。

光在学校里学会了与他人交往,他交到了同样不喜欢噪音的伙伴,还帮助运动能力比自己还弱的小伙伴去上厕所。

能对朋友有所帮助,这对于光而言,实在是“充满新鲜感的快乐体验”。并且,光更进一步发展了在音乐上的才能。

这次,大江健三郎以成人的思维,对为什么上学给出了更为理性的答案:人要将内心的情感向他人、向社会传递,与世界互动。人借着这份传递和互动,深刻了解自己,并找到更广阔的世界。

4

从继承到传递,我想,大江健三郎告诉了我们上学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给孩子无限发展的空间,他们不断生成,不断发展,充满张力,将知识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获得信息、技能、认识、价值观等,形成全新的自己。

在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萌生创造、发现、探索的欲望。某一天,在某种机缘巧合下,就能爆发出无限的可能,获得更丰盈的成长。

古人说: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有谁能说得清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火花和微妙变化呢?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大江健三郎上学妈妈
论中国作家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的影响
——以大江健三郎为例
大江健三郎:父子当共生
上学啦
“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之虚无存在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拥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