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腑汤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有效性分析

2021-09-25张彤朱建伟张海彬刘兴奎张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通腑性反应肠梗阻

张彤,朱建伟,张海彬,刘兴奎,张燕

(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 外科,四川 内江 641000)

0 引言

在腹部手术患者群体中,炎性肠梗阻是其术后早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般多发生在患者术后两周,主要表现为肠蠕动功能障碍以及肠壁水肿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需要尽早进行治疗,以往临床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以保守治疗如抗感染、生长抑素、营养支持以及肠减压等为主,但是效果欠佳,因此有学者[1]主张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在中医理论中多为“痞、实、燥”等主证,研究[2]指出通过通腑汤化裁穴位贴敷在解除肠梗阻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为此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2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分析通腑汤化裁穴位贴敷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黏膜功能、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以随机数表法将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2例。参照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22~66岁,平均(43.14±3.86)岁;手术类型方面,阑尾炎以及胆囊切除术例数比例为33:29。试验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21~65岁,平均(43.19±3.84)岁;手术类型方面,阑尾炎以及胆囊切除术例数比例为35:27。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初次进行腹部手术者;②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术后14 d内发生炎性肠梗阻者;④精神正常,沟通无障碍者。排除标准:①因肠扭转或者肠套叠等原因诱发的肠梗阻者;②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③机械性肠梗阻者;④合并腹腔内出血者。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安排在常规处理(胃肠减压、抗感染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治疗,生长抑素和生理盐水剂量分别为6 mg和1000 mL混合后进行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治疗,时间为24 h,两组治疗7 d。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增加给予通腑汤化裁穴位贴敷治疗,贴敷穴位为上巨虚、足三里、气海、内关、天枢,组方如下:黄芪、刘寄奴、川厚朴、马鞭草以及枳实各10 g,大黄(后下)、丹参以及延胡索各20 g,蒲公英15 g,芒硝(冲服)30 g,研磨成末后加入适量白醋将其调成糊状贴敷到相应的穴位上,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4 h,每天换药一次,两组贴敷7 d。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3],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X线检查未见肠管积液则表示治愈;若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X线检查仅见存在肠管轻度充气则表示好转,若达不到上述标准则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屏障功能(D-乳酸、DAO、ET)及微炎性反应状态(TNF-α、CRP、IL-6)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由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试验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相较于试验组,参照组总有效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n(%)]

2.2 组间肠屏障功能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比较。相较于试验组,参照组治疗前的D-乳酸、DAO和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各指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见表2。

表2 组间肠屏障功能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比较(±s)

表2 组间肠屏障功能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比较(±s)

分组 例数 D-乳酸(mmol/L) DAO(U/mL) ET(E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62 0.19±0.08 0.14±0.08 4.11±0.73 3.48±0.69 0.35±0.10 0.24±0.11试验组 62 0.20±0.10 0.08±0.04 4.15±0.70 2.41±0.33 0.37±0.08 0.20±0.08 χ2 - 0.615 5.282 0.311 11.015 1.230 2.316 P-0.540 0.000 0.756 0.000 0.221 0.022

2.2 组间微炎性反应状态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比较。相较于试验组,参照组治疗前的TNF-α、CRP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各指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见表3。

表3 组间微炎性反应状态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比较(±s)

表3 组间微炎性反应状态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比较(±s)

分组 例数 TNF-α(ng/mL) CRP(mg/L)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62 38.28±4.18 24.77±3.87 34.53±6.88 19.73±4.79 75.43±5.94 39.74±4.72试验组 62 38.22±4.21 17.22±2.60 34.58±6.86 13.38±3.85 75.48±5.92 22.81±2.35 χ2 - 0.080 12.751 0.041 8.136 0.047 25.283 P-0.937 0.000 0.968 0.000 0.963 0.000

3 讨论

炎性肠梗阻作为腹部手术患者常见的一种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往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肠减压等,同时再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可以有效加快肠壁血液循环,对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有利于减少梗阻近段肠腔内积液,改善炎性反应。中医作为我国医学精华,近年来中医疗法在胃肠疾病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4]。

通腑汤出自《痘科类编释意》,具有攻下热结之功效。研究报道,气汤化裁穴位贴敷可以有效改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对其肠黏膜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试验组,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参照组治疗前的肠屏障功能(D-乳酸、DAO、ET)及微炎性反应状态(TNF-α、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腑汤化裁穴位贴敷治疗效果良好,无论是在促进患者肠屏障功能恢复方面,还是在减轻其微炎性反应状态方面均具有良好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通腑汤中刘寄奴以及蒲公英等可以利水消肿,丹参祛瘀生新,延胡索不仅具有良好的理气止痛效果,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活血舒筋作用,黄芪固本和中,一起加以调成糊状,白醋作为一种辅药具有消瘀散结作用,将其和上述药物一起贴敷于穴位上能够发挥赋形和治疗双重作用。在选穴方面,选择了大肠病常用穴上巨虚,可通腑化滞,足三里除瘀通络,气海培补真元,内关调畅气机,天枢疏调肠腑,药物通过上述穴位透皮吸收后可以进一步提高通腑散结以及解毒消肿的功效。

综上所述,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通腑汤化裁穴位贴敷治疗效果理想,不仅有利于促进其肠屏障功能恢复,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轻其微炎性反应状态。

猜你喜欢

通腑性反应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纤维支气管镜下氨溴索肺泡灌洗对非出血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女性的性反应能力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