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弥散功能测定在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21-09-25肖本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阻塞性支气管通气

肖本波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贵州 兴义 562400)

0 引言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的异质性疾病,长期发作会导致患者出现肺源性心脏病,对患者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气流的不可逆受限,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明显,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都造成影响[1]。相关研究显示,这两种疾病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多发性病症,对两种病症的采用肺通气功能和肺弥散功能检查,并综合患者的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便可准确区分[2-3]。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两类患者,对其采用肺弥散功能检查的检测结果及其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选择的120例患者是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每种疾病为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把这些患者分为研究1组(支气管哮喘患)和研究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1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6.26±10.25)岁;平均病程(6.17±2.26)年。研究2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5.42±7.13)年;平均病程(7.24±2.23)年。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参与对比。纳入标准:①纳入研究1组的所有患者都与《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4]和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支气管的标准相符合;②研究2组的患者都与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版)》[5]的标准相符合;③所有的患者都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表示愿意配合。排除标准:①其他呼吸道疾病(急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其他合并免疫性系统疾病);②基本资料不完善的患者排除;③其他重要脏器组织疾病患者;④未能全程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选择德国耶格公司JAEGER MasterScreen数字化肺功能检测仪,测定患者的肺通气和弥散性功能情况。潮气测量参数为TPEF、VPEF、VT、BF、VT/kg;设定每分钟通气量最大为MVV、FEV1×35、FEV1×30;两种疾病都及时得到控制,对患者选择支气管舒张剂进行吸入治疗后选择肺CO2弥散量测量法测定其弥散功能,用%表示其测量结果[2]。

1.3 观察判断指标。①比较两组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观察记录两组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数值;②比较两组肺弥散功能测定结果,观察记录两组的弥散率(DLCO/VA)和一口气弥散量(DLCO)。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涉及到的一系列数据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代入处理,相关指标都用计量资料表示(±s),用t进行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比较两组的肺通气功能可知,研究1组在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 s用力呼气容积数值等方面均较优,如:对比VC研究1组(62.34±6.45)高于研究2组(42.26±7.19);对比FVC研究1组(66.72±7.28)高于研究2组(41.24±7.18);对比FEV1,研究1组(65.12±6.68)高于研究2组(45.62±5.16),以上3项数据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VC(%) FVC(%) FEV1(%)研究1组 60 62.34±6.45 66.72±7.28 65.12±6.68研究2组 60 42.26±7.19 41.24±7.18 45.62±5.16 t - 3.112 4.011 3.456 P - <0.05 <0.05 <0.05

2.2 比较两组肺弥散功能测定结果。比较两组的肺通气功能可知,研究1组在肺弥散率和一口气弥散量等方面均比对照组高,如:在DLCO/VA方面,研究1组(76.18±9.06)要高于研究2组(55.26±8.20);在DLCO(%)方面,研究1组(69.55±8.24)同样高于研究2组(52.78±10.1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弥散功能测定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肺弥散功能测定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DLCO/VA DLCO(%)研究1组 60 76.18±9.06 69.55±8.24研究2组 60 55.26±8.20 52.78±10.15 t - 3.468 4.130 P - <0.05 <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有关系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病症,会增加气道的高反应性,而且可使患者出现气急、胸闷、喘息等反复的临床症状,在清晨或夜晚发作的情况较多[3-6]。慢性是阻塞性肺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气流受限,且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发展呈现出进行性的特征。相关研究指出,在全球死亡原因中慢性阻塞性疾病居第四位,而且临床上采用肺通气功能检查方法对发作期的患者进行检查时往往较难区分[7]。肺换气功能中弥散功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通过对O2进行弥散,使其由肺泡向肺毛细血管进入,并由肺毛细血管向肺泡中排入CO2。临床一般综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进行弥散功能检测对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区分,以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8-9]。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加剧呼吸道疾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10]。多项研究证明[11],借助于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肺通气检测、肺弥散功能检测,能够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一般能够准确辨别出是否属于支气管哮喘疾病或者是慢性阻塞性疾病。借助肺弥散功能检查,可准确鉴别出患者通气血流比例、换气功能,以及呼吸困难程度等相关数据。有研究证明,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哮喘疾病患者的肺弥散功能更趋近正常。这主要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泡壁被破坏,患者肺毛细管床与健康人相比有明显减少。当弥散面积减少后,患者的通气和血流比值则处于失调状态,最终出现肺弥散功能出现障碍。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研究2组的弥散功能比研究1组明显较低(P<0.05),说明临床在鉴别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选择测定其弥散功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常临床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会破坏肺泡壁的融合,进一步减少了肺毛细血管床和弥散面积,导致通气/血流的比值失衡,进而出现弥散性功能障碍问题。因为哮喘患者的气道结构完整,所以也不存在弥散功能异常情况。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肺弥散功能测定方法对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可以更有效地区分两者,临床可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猜你喜欢

阻塞性支气管通气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