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探讨

2021-09-25牛利美包志丹万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管组表面活性血气

牛利美,包志丹,万俊

(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 江阴 214400)

0 引言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呼吸功能不全症状,逐步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三凹征、呻吟,多发生于早产儿,其病因主要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死亡风险较高。尽快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其常规补充方式为气管插管后正压通气,该操作过程极易损伤气管及肺部,亟待改进[1]。近年来。LISA技术开始应用于早产儿治疗中,该微创方式的安全性更高,但是其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有待明确。为此,本次研究选择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对比分析了LISA技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气插组(20例)和经胃管组(20例)。经胃管组,男11例,女9例,出生体重1046~2045 g,平均(1585.52±426.17)g;胎龄28~34周,平均(30.85±2.98)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首剂时间1~5 h,平均(3.51±1.48)h;Apgar 评5~9分,平均(6.92±1.89)分。气插组,男12例,女8例,出生体重1039~2042 g,平均(1578.05±439.09)g;胎龄28~34周,平均(29.86±2.92)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首剂时间1~5 h,平均(2.52±1.43)h;Apgar 评5~9分,平均(6.93±1.92)分。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儿胎龄<37周;产检资料、患儿胸部X线片等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史者;呼吸系统发育畸形者;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发育畸形者;气胸未纠正者、顽固性低血压/血糖等。

1.3 方法。经胃管组采用LISA技术治疗:插入直接喉镜,暴露声门,借助气管导管钳插入LISA管,LISA管标有刻度,插入深度根据孕周及体重选择。经胃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再注入1~2 mL空气,拔除LISA管,过程中持续给予NCPAP辅助通气。气插组行气管插管(镇静后)给药:镇静后气管插管,经气管插管中快速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通过正压通气促进药物均匀分布。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气分析监测: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72h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对比两组指标变化。

1.4.2 治疗相关指标监测:追踪调查至两组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用量、机械通气和吸氧时间。

1.4.3 疗效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后48h后参考《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防治专家共识》[2]评估疗效:显效,呼吸困难症状消退,吸入氧浓度降低50%以上,血气指标显著改善,X线片显示肺部好转;有效,呼吸困难症状显著改善,吸入氧浓度降低30%~50%,血气指标改善,X线片显示肺部好转;无效,呼吸困难症状未改善,血气指标和X线片均显示无好转、恶化或死亡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样本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气分析指标比较(±s)

表1 血气分析指标比较(±s)

分组 例数 动脉血氧分压(mmHg)二氧化碳分压(mmHg)治疗前 治疗48h后 治疗前 治疗48h后经胃管组 20 47.79±10.5872.06±7.3549.03±8.5740.68±7.56气插组 20 48.02±9.68 63.57±5.6749.18±7.6846.25±6.27 t - 0.242 5.026 0.152 4.823 P - 0.758 0.019 0.857 0.024

2.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经胃管组各指标显著低于气插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s)

分组 经胃管组 气插组 t P例数 20 20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总量(mg/kg) 128.67±15.78 154.21±15.98 5.026 <0.001有创通气时间(h) 88.78±9.67 108.67±10.36 6.387 <0.001无创通气时间(h) 155.67±24.25 201.35±20.28 7.782 <0.001

2.3 两组疗效比较。LISA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气插组(80.0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早产儿救治技术发展迅速,救治成功率明显提升,其中呼吸支持是救治的重点和难点。早产儿存在诸多系统功能障碍,其中呼吸功能障碍最为显著,成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发群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改善肺顺应性,是该类患儿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可通过补充外源性的同类物质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促进其自主呼吸能力提升[4]。

LISA技术是新型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技术,与经气管插管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技术相比,经胃管LISA技术无需气管插管,不影响患儿自主呼吸,不易出现肺部损伤,安全性更高[5];LISA技术可通过患儿的自主呼吸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无需麻醉的情况下,可迅速完成肺内均匀给药,创伤小,安全性高,不易造成二次损伤,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该技术治疗有效性显著高于常规经气管插管给药,总有效率可达到85%~95%,而常规治疗者仅为70%~90%[6-7]。本次研究也发现,经胃管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气插组(80.00%),可知LISA技术对于呼吸能力改善效果更佳,整体效果可靠。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经胃管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总量(128.67±15.78)mg/kg、有创/无创通气时间(88.78±9.67)h/(155.67±24.25)h和吸氧时间(60.02±4.98)h显著低于气插组,且动脉血氧分压(72.06±7.35)mmHg显著高于气插组(63.57±5.67)mmHg,二氧化碳分压(40.68±7.56)mmHg显著低于气插组(46.25±6.27)mmHg,可知经胃管LISA技术可有效节约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用量,降低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及吸氧时间,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效果更佳,有助于患儿呼吸功能改善,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综上所述,LISA技术可有效纠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减轻血气分析指标,降低用药量,缩短机械通气及吸氧时间,且无需镇静,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管组表面活性血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儿童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不同引流方式的比较研究
半肝切除术病人在围术期留置胃管与不置胃管的随机对照研究
一种改良盲肠结扎穿刺致大鼠脓毒症模型的方法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黑珍珠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