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2021-09-24胡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7期
关键词:头颈部基底动脉

胡微

(遂宁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四川 遂宁 629000)

0 引言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属于无创影像检查技术,有着所需时间短、辐射剂量低、各项同性、图像后期处理较好等优势,尤其是造影剂团注及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头颈部血管疾病检出率[1]。CTA为无创影像检查技术,能够对DSA进行良好补充,该技术的时间、空间、密度分辨率较高,波动及螺旋伪影较少,成像范围广,还能够显示出血管壁与相邻的骨结构,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研究指出[2],影像诊断、治疗的辐射剂量同癌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的基础上,减少所用剂量已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对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80例受检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旨在为头颈部CTA扫描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8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80岁,平均(58.91±3.26)岁;既往病史:高血压20例,糖尿病18例,脑梗塞13例,高血脂12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6岁,平均(57.33±3.04)岁;既往病史:高血压22例,糖尿病17例,脑梗塞12例,高血脂10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BMI低于22.9 kg/m2;②高度怀疑存在头颈部血管病变。

1.2 方法。以Siemens Definition AS 64 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检查前嘱患者禁食6 h,并行碘过敏试验。嘱患者静止不动、平静呼吸,以束缚带进行固定。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头部正中线和CT纵轴定位光标重叠。

从主动脉弓到颅顶进行螺旋扫描。定位相、平扫描行低剂量扫描,将主动脉弓中心层面定为扫描感兴趣区,大小为1 cm2,动脉期扫描兴趣区触发阈值设定为100HU。根据智能团注跟踪技术确定扫描时间。注射造影剂为碘帕醇(典比乐)注射液(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剂量1.5 mL/kg,注射速率4 mL/s。

扫描参数:对照组电压120 kV,观察组电压80 kV,螺距1.2,管电流175 mA,层厚4 mm,矩阵512*512,重建层厚0.75 mm。

图像后处理:CTA扫描完成后,将重建数据传输至Siemens工作站,以In Space、3D、Neuro DSA软件进行处理,获取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技术(VRT)及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SD)等。

1.3 观察指标。所有图像由3名以上有工作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读片,并对图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①图像优良率[3]:优:血管结构清晰,边缘锐利、平滑,血管分支显示4级,良:血管结构较为清晰,边缘稍有模糊,血管分支达3级,差:血管结构不清晰,边缘模糊,血管分支不足3级。②图像质量:取颈总动脉与基底动脉中心CT值平均值(Mean),取相同层面空气平均CT值作为背景噪声(N),计算Mean/N=信噪比(SNR)。③对比两组辐射剂量。

1.4 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s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观察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与对照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图像质量优良比较[n(%)]

2.2 图像质量。观察组颈总动脉与基底动脉Mea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基底动脉SN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基底动脉中心Mean(HU) 颈总动脉Mean(HU) N 基底动脉中心SNR 颈总动脉SNR观察组 40 436.28±25.74 494.67±30.61 5.79±1.14 76.41±9.67 86.39±6.41对照组 40 448.02±29.71 507.08±37.66 4.20±0.63 107.44±13.52 122.53±11.53 t - 0.783 0.671 11.563 7.498 8.221 P-<0.05 <0.05 <0.05 <0.05 <0.05

2.3 噪声比较。观察组颈内动脉虹吸段CT值为(428.90±5.31)HU,对照组为(451.22±6.74)HU,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辐射剂量比较。观察组CTDlvol、DLP值分别以为(7.91±1.02)mGy、(273.55±18.74)mGy·c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1±1.02)mGy、(977.62±51.83)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辐射剂量比较(±s)

表3 两组辐射剂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CTDlvol(mGy) DLP(mGy·cm)观察组 40 7.91±1.02 273.55±18.74对照组 40 27.47±2.68 977.62±51.83 t - 7.947 11.206 P - <0.05 <0.05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多采用血管内超声、CTA及DSA检查,其中血管超声因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颅内及深部血管疾病诊断效果不太理想。DSA对急性脑梗塞、动脉狭窄性病变已经成为临床诊断金标准,但是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费用昂贵、易引发并发症。64层螺旋CT具有便捷、经济、无创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要合理控制头颈部血管成像剂量,以往常用的降低剂量方法是降低管电流。研究显示,盲目降低管电流会增加图像噪声,降低图像质量,影响动脉病变的显示与判断。研究指出[5],在儿童血管病变的CT检查中应用管电压80 Kv,与120 Kv相比,辐射剂量可减少65%,提高了检查的安全性。本研究中,观察组CTDlvol、DLP值分别以为(7.91±1.02)mGy、(273.55±18.74)mGy·c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1±1.02)mGy、(977.62±51.83)mGy·cm,观察组的受照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除此之外,观察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与对照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与基底动脉Mea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基底动脉SN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剂量CT扫描会对图像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总体影响不大,不会影响临床诊断。

综上所述,在头颈部CTA诊断中应用低剂量,可以降低医源性辐射剂量,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头颈部基底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