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1-09-23林艳玲刘建璇杨振徐雅娟荆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8期
关键词:持有人中医药传统

林艳玲,刘建璇,杨振,徐雅娟,荆涛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中医药是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1]。中医药传统知识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创造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的,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和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各种以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是具有现实或潜在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2]。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中华民族创造并世代传承发展的知识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也遭遇着侵权使用的情况,甚至威胁了我国的经济文化安全和利益[3-4]。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传统知识,防止相关权利被不当占有或不公平使用,传承好、保护好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解决好国际合作中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汲取及利益分享等问题[5],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出台中医药相关法律政策,明确要求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挖掘。2016年国家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快落实。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组织全国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保护工作,调查重点针对分布在基层、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全面掌握中医药传统知识资源状况,为进一步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制度奠定基础。

我省按照国家部署和有关要求,研究制定了吉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方案,组织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调查队,对吉林地区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调查、挖掘与整理。

1 研究内容

1.1 收集对象

收集的对象是在医疗机构、家族、师承群体、学派、老字号企业及特定地区(民族聚集地、村落等)中传承应用的活态性的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经验方、中药制剂、炮制方法、鉴别等中医药传统知识。其类别包括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知识、疗法知识针灸知识、方剂知识、药物知识等。

1.2 纳入标准

根植于中华各民族传统至今仍在传承应用(传承满三代或者五十年以上),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或经济价值,不同于公知公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

1.3 信息采集

具有自填表格能力的持有人以及被机构、团体持有的项目,可在调查队的指导下,组织持有人自填调查表,并提供合乎规范的图片、视频等佐证资料。

不具备自填表格能力的持有人,由调查组对其按照调查表内容,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并参与到调查对象的日常诊疗活动中,以参与观察法浸入式观察项目特点,全面收集信息,填写调查表。在被允许的条件下,录音录像,并做好记录。

调查表经持有人和调查单位确认签章后完成。调查单位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2 收集结果

2020年吉林地区收集整理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共计121项,经过现场调研、专家研讨及终极论证,最终遴选出推荐项目60项。

2.1 项目地区分布

从2020年吉林省各个地区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上报情况看,长春地区收集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数量最多为30项(图1),经过遴选拟推荐21项上报国家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其他地区上报数量比较均衡,均为13项左右,受地域影响,项目质量一般,相比推荐数量较少。最少为白城上报4项,但推荐率较高为2项。

图1 吉林省不同地区项目数量分布统计图

2.2 推荐项目传承时间、项目类型、注册商标及非遗情况

根据推荐项目传承时间数据分析,项目传承时间分别为3~10代不等,传承时间达3代、4代的项目数量较多,其中4代项目有25项,占比为41%。历经时代变迁,流传下来的项目已实属不易,已传承5~6代(100~200年)有13项,7~10代(200年以上)有7项(图2)。从此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久远的项目能传承下来的越来越少,提示及时拯救与挖掘刻不容缓。

图2 推荐项目传承时间统计

国家传统知识调查项目类别分为六类,而我省本次上报项目类别集中在其中的四类,分别为中医药传统单验方及制剂有47项、传统诊疗技术有11项、中医药传统理论知识1项、中药材的传统采集、栽培、贮存、加工炮制、鉴别等知识和方法1项。从项目类别可以看出,大部分传承的项目为方药制剂(图3)。

图3 推荐项目类别、注册商标及非遗情况统计

在推荐项目中已有注册商标项目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9项,分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2.3 持有人情况

推荐项目中,项目持有人为男性有48人,女性有12人。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有4人,40~60岁有40人,60岁以上有16人(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为78岁)。大部分持有人民族为汉族为52人;具有执业资格人员有51人;职称为医师(中医师)有7人、主治医师(主治中医师)有12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有24人,高级理疗师1人。具有博士学历有2人,硕士有3人,本科20人,大专23人(图4)。通过数据分析可推断,吉林省大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为50岁左右的男性,汉族,具有执业资格、大专以上学历及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图4 项目持有人情况分布统计

3 讨论

通过本次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基本掌握了吉林地区民间传统知识的存在情况,为开展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项目推荐率较低

从调查表的填写情况来看,大部分项目持有人不能准确地提供佐证资料。本次传统知识收集项目推荐率仅有50%,不符合推荐标准的原因其一为传承时间不满3代或者50年的要求,其二为调查表所需佐证信息不能准确提供。经调查员反馈,有几方面原因导致了佐证信息的缺失。首先,部分持有人学历不高(专科以下),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述其持有的项目。其次,由于历史原因,传承资料在传承过程中遗失或被销毁。其三,缺乏完整的病例信息。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已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客观原因,放宽了收集要求,一切能证明传承的信息资料都可以作为传承佐证,病例文件也可以追述形式提供。越完善的信息越有助于得到国家的保护和收集[6],缺乏可靠性信息的项目往往难以入选。

3.2 中医药传统知识正在面临失传

一些疗效显著的项目在家族后人中无人传承,正在面临失传。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我省上报中医药传统知识186项[7]。在短短6年中,再次搜寻此前上报的项目,发现项目已经不存在,持有人不在从事相关工作,或已经离开人世,传统知识已经失传。真实的告诉我们“人亡艺绝”[8]是多么可悲的存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中医诊疗项目,虽对某种疾病具有神奇疗效,迫于家族中没有学医的后人,得不到继承的项目只能面临失传。但也有持有人表示愿意将其持有的传统知识毫无保留的贡献给国家,希望得到国家开发利用,治愈更多的患者。

3.3 持有人对调查工作认识不足收集难度大

由于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项目持有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存在持有人不报或闪烁其词、含混上报的现象。国家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此次调查工作仅仅是拉开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的序幕,后续将有更多的政策针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开发利用[9-11],让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者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收集工作中,加快优秀项目的收集与保护工作。

4 小结

国家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是对中医药传统知识防御性保护的有力举措[12],也是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真正的意义。2017年《中华人民共合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其中第43条明确指出,国家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制度,持有人对其知识享有传承使用的权利、对他人获取、利用其持有的传统知识享有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权利。由本次传统知识收集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将面临失传,若不及时加以拯救、保护将是我们民族的损失,国家的损失。收集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极大的丰富我国医药资源宝库,更广泛的发挥传统中医药医疗救治作用优势。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后的项目将能够服务更多临床上疑难病症的患者,为造福人类创造价值,为实现我国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持有人中医药传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澳门特区护照持有人新增三国入境便利待遇
居住证持有人可享住房养老等权利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