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化”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设计策略探析

2021-09-22王宇震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哈哈镜名画游戏化

王宇震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体验其形象美和内容美,增强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活动。根据美术教育目标中的三个核心经验:感受美、体验美、创作美,欣赏活动的基本教学模式一般也分为导入、互动、创作三环节。在游戏化教学理念的推动下,笔者在实践中将“游戏化策略”的设计思路运用到欣赏活动的每个环节之中。实践表明,若想将游戏与美术欣赏活动的每个环节有机结合,就需要在充分了解幼儿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欣赏活动的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环境创设与游戏内涵做充分对接,以激发幼儿主动积极的情绪,提升审美情趣。下面以中班美术欣赏活动“哈哈镜中的我”为例,总结笔者在“游戏化”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教材设计“游戏化”基点的思考

为了给幼儿更多的情感体验与文化滋养,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除了关联主题、幼儿生活体验之外,还会包括不同时代、地域、流派的美术作品。这些内容能否通过“游戏化”方式开展教学,首先就是要对其进行“游戏化”诊断。如“哈哈镜中的我”活动来源于主题“镜子探秘”,整个主题由三个板块架构而成。第一板块“我身边的孩子”,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建构对镜子的粗浅认识,萌发探究欲望。第二板块“镜子真奇妙”,通过对多种镜子的探究拓展认知。第三板块“镜子真好玩”,运用镜子的特性做游戏。“哈哈镜中的我”活动在第二板块中,它在整个主题中的作用是科学探究向艺术领域方向的延伸,是一种拓展,也是幼儿整合学习的一种体现,游戏的表现性也较强。因此,在整个活动设计中,主要围绕两个游戏化关系思考。

1. 链接主题活动中的游戏核心。该活动如何与主题紧密衔接,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将科学探究自然延伸到艺术活动之中。笔者抓住了“变形”这个点,从生活中的变形到艺术中的变形。在环节的一、二部分,幼儿通过游戏熟悉了“哈哈镜”,既衔接了主题中凹凸镜功能的进一步运用,引发探究的兴趣,又是对后面艺术变形欣赏与创作的一种准备。

2. 打通教学活动中的游戏元素。该活动关于“变形”有两个载体,哈哈镜和名画,笔者通过这两个载体,最终达成“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大胆、夸张地表达变形”的目的。哈哈镜是一种夸张的变形,名画中的变形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中班年龄段的孩子,笔者删减了名画中色彩变化、人物多面角度变化等变形特点,将点聚焦在线形之上。于是在看哈哈镜照片时,用线条帮助幼儿概括变形时哪里有变化。名画欣赏中,以游戏的方式将看到的变形图形提取出来,促使幼儿理解画家用图形来表现人物“变形”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能借助“形”的表现,大胆创作。

二、教学活动“游戏化”设计实践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幼儿感到愉悦、自由而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具体表现在:

1. 用游戏环节串联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环节一定有游戏环节,甚至是游戏贯穿教学的设计。在“哈哈镜中的我”欣赏的“导入、互动、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设计上,笔者都运用了游戏,每个小游戏与教学环节相互联合,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如游戏1“猜猜我是谁”——感知变形的有趣。教师呈现一些特别的照片,请大家来看看有什么特别之处。游戏2“照哈哈镜”——体验变形的乐趣。幼儿说说自己的变化与镜面凹凸之间的关系。游戏3“赏赏名画”创作自我——感受变形的情趣。幼儿欣赏毕加索名画《镜前的少女》。教师运用图形软件操作游戏,帮助幼儿理解。幼儿运用毛线材料创作“哈哈镜中的我”,体验变形的快乐。

在上述的教学流程中,笔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的意图也清晰可见,且具有层层拓进的效果。“猜猜我是谁”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萌发情感,激发其对“变形”的好奇与积极兴趣;“照哈哈镜”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究;“赏赏名画”操作中,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体驗,获取审美能力与创作表现能力。

2. 用游戏对话激发幼儿兴趣。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运用多元对话方式,让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对话的设计中,教师要预设游戏性这一细节,让对话具有引导幼儿自发去玩一玩的魔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哈哈镜中的我”的欣赏名画《镜前的少女》之处,笔者就在设计对话时植入了一个简单的游戏。

提问:你觉得哪里变形了?怎么变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聚焦两个点:头部与身体

(1)聚焦欣赏头部,感受画家特有的变形风格:在同一张脸上可以看到正面与侧面像。

师:你在这幅画里看到了谁?在干什么?

幼:看到了一个女孩,在照镜子。

师:有几个人在照镜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两个人,颜色不一样)

幼:有一个,不对两个。

(对话到这里,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去做遮挡部分画面来分辨几个人的游戏动作。此时,有部分孩子在游戏中发现画家表现正面脸和侧面脸的“秘密”)

师:照镜子的人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教师趁热打铁追问)

幼:这样看是正面的人,这样看是侧面的人。(幼儿边做动作边说明)

师:再看看,像不像一个女孩照镜子呢?(教师操作演示小图,让幼儿理解线条变形后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幼1:哈哈,是照镜子的人。

幼2:应该有两个人,因为她们长得不一样。

幼3:我遮了这几块图形,好像又发现不一样的人了,真有趣。

从上述欣赏片段可以看出,带有预设性的对话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使幼儿自发玩起“遮脸图形”小游戏,教学现场的氛围也变得轻松愉悦,幼儿完全成了欣赏、表达的主体,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理解,积极的欣赏能力与创造表达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起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3. 用游戏材料提升教学有效性。美术欣赏活动是否达成目标,有一个重要的呈现方式,那便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对欣赏内容的理解与情感。而材料的变现形式与想象空间,以及呈现出的美感或与欣赏内容的贴切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哈哈镜中的我”活动中,笔者对表现材料与形式有三点考虑:其一,线的材料。毛线操作变形的线条图形,用雌雄扣作底板,这个操作材料可以反复利用,错了可以继续修改,对于塑型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中班孩子来说,可以毫不顾虑地进行大胆操作。其二,色彩问题。利用毛线,背景画框的色彩来弥补。其三,作品呈现。以一本精美的名画书展现的方式,欣赏中再一次提升审美情趣,享受艺术创作的成就感,名画书又可以反复利用,在区域中投放,运用于语言活动之中。

三、环境支架“游戏化”呈现的方式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术欣赏恰恰就是要唤醒孩子内在潜藏的审美能力,通过游戏化环境的创设,幼儿的这种能力会直接被激发出来。实践也表明,当幼儿投入游戏化环境中,就会自然地在与环境互动中,愉悦地进入游戏角色。“哈哈镜中的我”最后环节是评价作品环节。笔者一改常规的说一说、评一评的单项角色评价方式,而是设计了“展示大师作品”的游戏化展评环节。在环境创设中,首先设计“道具”,制作了一本巨大的“大师作品书”,它是可以根据作品数量延展的。每一页都设计精美的边框,配上雌雄搭扣,幼儿作品随意一贴就是一幅“完美”的画作。其次设计“场景”,让幼儿以“大师”身份,“登台”展示作品,并且每一位“大师”就自己的作品发表感言。教师与其他幼儿做观众,为每一位发言的“大师”鼓掌。再次设计“仪式”,当每位“大师”发言完毕,教师为每位幼儿与他的作品合影,并在区域的“大师作品栏”张贴,营造成功的仪式感,为后续的欣赏、再创作添动力。

将游戏有机地融入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还能深层次提升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但反观现状,美术欣赏被当作可有可无的一种点缀不被重视,欣赏活动设计更是缺乏“游戏精神”,忽略幼儿对作品的情感性、直观性、体验性审美与表达。因此,对于游戏化美术欣赏活动的研究,是一个持久而深入的主题,笔者也将借助对每一次实践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与反思,积累经验,以便能设计出更多生动、有价值、有效的欣赏活动,促进幼儿的审美情趣与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哈哈镜名画游戏化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与名画撞脸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
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方法研究
哈哈镜
哈哈镜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