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设我国“职教高考”制度的建议与思考

2021-09-22鄢彩玲

高教探索 2021年8期
关键词:德国高职院校

鄢彩玲

摘 要:目前,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改革,建立有效、统一、开放的“职教高考”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对于“职教高考”制度建设,相关研究普遍认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结构,但是对于考试由谁主导、面向谁、怎么考、如何录取等问题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借鉴德国“职教高考”制度关于职责划分、招考对象、考试设置、录取机制四方面的经验,我国“职教高考”制度在基本框架设计上可从以下四方面考虑:第一,国家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协作,解决谁主导的问题;第二,限定“职教高考”范围,实施生源分类考试,解决面向谁的问题;第三,基于职业特色设置考试,解决怎么考的问题;第四,尊重双向选择,设置合理录取机制,解决如何录取的问题。

关键词:德国;“职教高考”;高职院校;招生考试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构建区别于普通高校招生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改革现有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当前,我国存在多种类别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但尚未形成国家统一规划与设置的考试制度。大体上,相关的研究都认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结构,但是对于考试由谁主导、面向谁、怎么考、如何录取等问题等尚未达成普遍共识。[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借鉴对象,研究德国“职教高考”制度对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另外,我国现有的“职教高考”研究主要是“就问题论问题”,基于思辨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或建议,基于国外成功案例的研究较少。对德国“职教高考”制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弥补这一空白。

一、德国“职教高考”制度探析

目前,德国存在三种高考类型:“普通高考”(Hochschulreife,也称Abitur)、“专业高考”(Fachgebundene Hochsculreife)和“职教高考”(Fachhochschulreife,也称Fachabitur)。[2]“普通高考”主要面向普高毕业生,“专业高考”主要服务于社会人员,“职教高考”则只适用于中职毕业生。考生通过“普通高考”或“专业高考”主要进入综合性大学,通过“职教高考”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各类高考制度界限分明,各司其职。

德国“职教高考”制度自1967年建立以来,发展历史已超过50年。相关研究证实,“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有效促进了德国应用技术型人才完整培养体系的形成。[3]下文将从职责划分、招考对象、考试设置、录取机制四方面解析德国“职教高考”制度。

(一)职责划分

德国“职教高考”由文教部长联席会(KMK)统一规划并制定全国考试标准,各联邦州细化具体实施办法。KMK对“职教高考”的前提、内容和形式进行定义。例如,KMK规定,“职教高考”的前提是完成240学时语言领域的相关学科学习(其中包括至少80学时的德语学习)、240学时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学科学习以及至少80学时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学习。[4]此外,为进一步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在常规“职教高考”的基础上,KMK允许各州开设特殊考试路径,为考生提供多样化升学机会。一般情况下,特殊考试路径仅适用于联邦州范围内。

(二)招考对象

根据KMK规定,“职教高考”的招考对象是专业高等学校(Fachoberschule)、职业专门学校(Berufsfachschule)、专业学校(Fachschule)和职业学校(Berufsschule)的毕业生。

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为两类,一类毕业生在入读专业高等学校前已经完成三年半双元制职业培训,并通过职业资格考核,入学后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学习;另一类是入学前已完成中等教育但没有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学生,入学后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实践学习。[5]专业高等学校提供的职业学科群包括:经济与管理、技术、健康与社会服务、设计、营养学与家政学、农学以及环境技术。

职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入学前通常已完成实体中学(Hauptschule)的学习,入学后完成为期一到三年针对不同职业的通用基础职业培训,或针对具体某一职业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职业专门学校的专业群主要是助理类(以技术助理和销售助理为主)和健康类。[6]

专业学校毕业生在入学前须完成一年以上职业培训或有工作经验,入学后完成相应的学习。具体而言,针对农学、设计、技术、经济学科方向的毕业生,要求完成至少2400课时的在校学习;针对医疗卫生教育、社区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要求完成至少2400课时的在校学习和1200课时的实践学习;针对特殊教育的毕业生,要求完成至少1800课时的在校学习。[7]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求完成为期三年到三年半针对法定培训专业(Anerkannter Ausbildungsberuf)的双元制职业教育。[8]

(三)考试设置

根据KMK规定,德国“职教高考”包括在校学习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和实践操作。在校学习部分的考核围绕德语、外语、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三類学科在职业领域的运用展开。[9]首先针对德语交流水平进行考核,考试内容是基于阅读理解解决相关问题,或根据注释、观点解释专业文献类文本,考试时间至少三个小时,考试形式为笔试。针对外语部分,考试内容是基于一个或多个文本回答事实性问题,以及表达个人观点,另外要求完成相应的翻译,考试时间至少一个半小时,考试形式为笔试。针对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具备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数学、自然科学或技术的方法,独立解决和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考试时间至少两个小时,考试形式为笔试。在三门学科的考试中,要求对其中一门进行口试,口试在考试评判会上进行,对技术工作的书面部分进行展示与解释。

实践考核是由手工业行会(IHK)、工商业行会(AHK)等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或企业培训认证。在全国范围内,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行会规定对允许提供培训的企业、培训内容、培训结果认证等做了详细规定。学生完成相应的企业培训与实践后,才可以参加最终的实践考核。實践考核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掌握相关的职业行动能力。

由于专业高等学校、职业专门学校、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职业学科学习存在差异,“职教高考”的具体考核内容、考试分数分配等,均根据不同学校类型进行相应设置。

1.面向专业高等学校

针对专业高等学校,“职教高考”成绩包括平时在校学习考试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和结业考试成绩。在校学习考试科目包括普通文化必修学科、职业必修学科、普通选修学科和职业选修学科,基于KMK关于专业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设置考试内容,并由学校自行组织。结业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对德语、英语、数学以及职业学科进行考核。考试围绕考生对工作技术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对核心概念、公式和模式的理解能力,对事实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能力等展开考核。[10]

2.面向两年制职业专门学校

职业专门学校的“职教高考”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笔试、实践考试、口试。[11]笔试包括职业能力考核,以及围绕职业工作内容的德语、英语、数学考核。实践考试内容是由行业专家统一商定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考试过程详细记录考生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决工作问题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和展示过程。口试作为笔试的补充,对每个笔试科目进行10~15分钟的口头考试。

3.面向双元制职业专门学校、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

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职业专门学校、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其大部分的毕业生将直接开始工作,只有少部分学生通过特殊渠道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德国各个联邦州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构建特殊渠道。以黑森州为例,学生完成附加的英语学习后,才能升入专业高等学校,以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参加“职教高考”。[12]虽然目前各联邦州构建特殊渠道的做法存在差异,但是都将完成职业培训并通过由行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参加“职教高考”的前提。

(四)录取机制

德国“职教高考”成绩计算采用等级分制度,成绩为1分到5分,1分最高,相当于优秀,5分最低,相当于不及格。对于考试不及格者,有一次重考机会。录取的基本前提是考生“职教高考”的总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由考试设置可知,德国“职教高考”成绩的计算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例如,针对专业高等学校的学生,“职教高考”成绩将平时成绩纳入计算;针对两年制职业专门学校和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相关职业学校的“职教高考”,要求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企业实践与双元制企业培训,将平常的实践表现计入考试成绩。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共同构成“考试前提+职教高考”的录取基准。

另外,由于分数等原因,无法达成报考意愿的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备选专业或进入等待学期(Wartesemester)。所谓的等待学期,即保留高考成绩,等待来年获取入学资格。等待学期最长不得超过8个学期。等待期间,学生可以参加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或实习,以便更了解所学专业,为未来的学习做准备。

总体而言,德国“职教高考”通过明晰的职责划分、弹性的招考对象定义、科学的考试设置和合理的录取机制,形成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历年来,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辍学率普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13]同时,中职考生的升学自主权得到有力保障,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技术应用型大学70%的生源是中职毕业生。[14]

二、对我国“职教高考”制度框架设计的建议——基于德国经验

现阶段,我国已形成多类别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主要包括:面向普高毕业生的普通高考、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单招考试、面向普高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自主招生考试、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考试以及免试入学。[15]尽管考试类型多样,但是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16]例如,随着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高职院校的普高生源数量不断被挤压,导致许多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生源质量堪忧。单招、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考试多由高等院校自发组织,缺乏统一的考试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大都存在考试内容重文化科目考核,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的问题。然而,实践考核应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区别于普通高考的核心部分。各类考试虽设置技能考核,但缺乏实操性和企业参与,合理性和规范性难以保障。招生中的录取环节也饱受诟病[17],以普通高考为例,目前采用的是分批次投档录取的方式,这就意味着学生有可能必须接受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否则将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自主招生和单招考试中,由于信息不对等和升学压力,部分中职学校存在“推劣不推优”的现象,不能有效保障高职院校的选择权。

总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考试覆盖面广、类型多样,但仍存在不足。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当前招生考试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统一、开放的“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制度设计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作,在基本框架层面需要解决谁主导、面向谁、怎么考、如何录取等各类实际问题。基于德国经验,我国“职教高考”制度可由国家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协作,解决谁主导的问题;限定“职教高考”范围,实施生源分类考试,解决面向谁的问题;基于职业特色设置考试,解决怎么考的问题;尊重双向选择,设置合理录取机制,解决如何录取的问题。

(一)谁主导:国家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协作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主要由省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和组织实施,这一职责划分容易导致高职院校招生受到地域限制。换言之,除普通高考外,相关招生考试只适用于省内,缺乏辐射全国的统筹规划,不利于扩大生源数量与保障生源质量。德国的“职教高考”由国家统一制定考试框架,各联邦州具体执行,这一做法能够实现生源的全国性流动,从而保障生源数量。为进一步扩大生源,德国允许各联邦州建立特殊渠道。此外,在明确国家统领职责的前提下,德国“职教高考”联合企业、行会共同协作实施考试。特别是实践考核,由行会统一组织,既能维护考试内容与流程的科学性,又能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性。

基于德国经验,我国“职教高考”制度可由国家统筹规划,以保障考试的统一性与生源的流动性。另外,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权,因地制宜,进一步扩大生源。再者,应在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邀请企业、行会等参与“职教高考”的具体实施,包括考试命题、考试组织和考试评价等工作,突出实践考核的重要性,也保障考试的科学性。

(二)面向谁:限定“职教高考”范围,实施生源分类考试

大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包括普高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以及社会人员。其中,普高毕业生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通过普通高考招收。[18]由此可知,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主要生源的选拔和甄别都是通过普通高考。与我国不同,德国通过构建三类高考,划分生源,限定考试路径,以保障各类高等院校的生源数量。“职教高考”对接中职毕业生,提供基于职业教育培养特色的考试路径。设立普、职独立考试路径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保障各类考试的专业性;另一方面,确保各类高校都能获得稳定生源。

一般情况下,考试无法实现绝对公平,而只能追求最大公平,“职教高考”也不例外。[19]在此前提下,我国“职教高考”可以暂时将招考生源限定为中职毕业生,从而扭转与普通高校争抢普高生源的局面。未来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成熟,可以借鉴德国经验,通过设立特殊渠道等途径,逐步完善升学路径,实现普职融通。

(三)怎么考:基于职业教育培养特色设置考试

上述对于主管权限、招考对象的划分是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设计“职教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微观层面则须重点关注“职教高考”的具体考试设计,即如何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如何进行成绩计算等。不同于普通高考,“职教高考”需要在考试设置中充分体现其职业教育培养特色。职业教育关注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侧重教授工作实践知识,为具体职业服务。由此,相应的“职教高考”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工作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工作知识不仅包括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还涉及具体情境、动作技能、团队合作、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等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针对工作过程知识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德国“职教高考”通过在校学习内容考试,考查学生将文化学科和职业学科知识运用于职业领域的显性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职业培训或企业实习,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考查学生是否满足工作的情境性要求。考虑到工作知识的默会性特征,考试采用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符合职业教育实践导向的培养特点。此外,“职教高考”对不同的职业学校类型,设置不同的职业学科考试,从而进一步保障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

鉴于德国经验,我国“职教高考”在考试设置上应考虑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强调工作知识的特征,考核内容围绕工作情境所涵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默会知识展开。

针对显性知识,考试内容建议基于职业实践运用,进行文化科目和职业科目的考核。目前,我国文化科目的考核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与德国类似。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学科群,考核科目的职业性并不明显,且不具有统一性。针对职业科目考核,常见的科目为信息技术。[20]为保障“职教高考”内容的专业性,我国有必要加快职业学科群建设。在此基础上,“职教高考”才能够根据不同职业学科群设置对口的考核内容,进一步提升考试的选拔和甄别功效。

针对隐性默会知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暂时无法实现由行会统一组织实践考核。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相应的政策与制度,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使其承担与职业学校同样重要的职责,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与考核。在此前提下,为符合工作知识特征,相应的实践考核内容建议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开展,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和实践操作,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四)如何录取:尊重双向选择,设置合理录取机制

在解决如何录取的问题前,首先应明确如何计算“职教高考”成绩,特别是文化科目成绩与职业技能成绩的具体分配比例。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学习德国“职教高考”的做法,不对文化科目与职业技能所占权重进行分配,但将完成相应的职业培训或通过职业资格考核作为参加“职教高考”的前提。这一做法首先强调“做”,即能够解决当前的实践问题,然后进行文化科目考核,强调“想”,即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其它职业实践问题。同时,考试成绩计算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學习过程中的表现,摒弃“一考定终身”“只看分,不看人”的做法。

在明确考试成绩计算方法的前提下,我国“职教高考”的录取办法,建议改变现行分批次投档的录取方式,推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逐步取消“服从调剂”的做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学习德国的做法,设置类似于等待学期的预备阶段,补充相关学习内容,提升生源质量。另外,通过合理的宣传机制,公开、透明地传达招生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造成优秀生源流失,从而最大程度维护学生的考试升学权。

三、反思与未来研究

对德国“职教高考”制度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国职业教育,而且也能够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助推我国“职教高考”制度的构建。德国经验显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是设立“职教高考”的前提,而“职教高考”制度的成功实施,除了对职责划分、招考对象、考试设置、录取机制的科学设计,更离不开体现职业特色的学科设置和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我国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并赋予其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并未完全凸显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特色的不显著,导致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同时,由于校企合作机制的匮乏,系统的职业学科群的缺失,“职教高考”制度的具体实施也是一个问题。未来,我国应加快关于职业学科群建设、校企合作的研究,为构建和落实“职教高考”制度做好准备。

另外,在借鉴德国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意识到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的差异,我们无法完全照搬德国的做法。德国“职教高考”制度的成功,并不仅仅得益于其考试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也仰赖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今后的研究应深入挖掘德国“职教高考”背后的社会、文化、制度根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教高考”制度。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2][9]KMK.Hochschulzugang üBer berufliche Bildung Wege und Berechtigungen[EB/OL].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15/2015_09_08-Hochschulzugang-ueber-berufliche-Bildung.pdf.2015-08-09/2020-06-25.

[3]SCHNABEL S.50 Jahre Fachhochschulreife - ein Erfolgsmodell[EB/OL].https://www1.wdr.de/wissen/mensch/fachhochschulreife-104.html.2017-03-17/2020-06-22.

[4]KMK.Vereinbarung über den Erwerb der Fachhochschulreife in beruflichen Bildungsgngen[EB/OL].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1997/1997_06_05-Fachoberschulreife-berufliche-Bildung.pdf.2001-03-09/2020-06-25.

[5]KMK.Rahmenvereinbarung über die Fachoberschule[EB/OL].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4/2004_12_16-RV-Fachoberschule.pdf.2004-12-16/2020-07-14.

[6]KMK.Rahmenvereinbarung über die Berufsfachschulen[EB/OL].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1997/1997_02_28-RV-Berufsfachschulen.pdf.2007-12-07/2020-07-14.

[7]KMK.Rahmenvereinbarung über die Fachschulen[EB/OL].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2/2002_11_07-RV-Fachschulen.pdf.2002-11-07/2020-07-14.

[8]KMK.Rahmenvereinbarung über die Berufsschulen[EB/OL].https://www.kmk.org/fileadmin/Dateie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15/2015_03_12-RV-Berufsschule.pdf.2015-03-12/2020-07-14.

[10]KMK.Verordnung über die Ausbildung und Abschlussprüfung an Fachoberschulen[EB/OL].http://berufliche.bildung.hessen.de/fundstellen/Fachoberschule/vo_fachoberschule_2012-11-19_lesefassung_final.pdf.2012-11-19/2020-06-25.

[11]KMK.Verordnung des Kultusministeriums über die Ausbildung und Prüfung an den zweijhrigen zur Prüfung der Fachschulreife führenden Berufsfachschulen(2BFS-VO)[EB/OL].http://www.landesrechtbw.de/jportal/?quelle=jlink&query=FHSchulRAPrV+BW&psml=bsbawueprod.psml&max=true&aiz=true#jlr-FHSchulRAPrVBW2008pP11.2008-11-23/2020-06-25.

[12]LGS.Bildungswege[EB/OL].https://www.lgs-dieburg.de/schulformen/wegweiser.html.2018-10-19/2020-06-25.

[13]HEUBLEIN U,et al.Zwischen Studienerwartungen und Studienwirklichkeit,Ursachen des Studienabbruchs,beruflicher Verbleib der Studienabbrecherinnen und Studienabbrecher und Entwicklung der Studienabbruchquote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C].Forum Hochschule,2017(1):134-136.

[14]SBA.Bildung und Kultur,Schnellmeldungsergebnisse zu Studienberechtigten der allgemeinbildenden und beruflichen Schulen-vorlufige Ergebnisse-Abgangsjahr 2019[R].Wiesbaden,2020:2.

[15][19]李鵬,石伟平.职业教育高考改革的政策逻辑、深层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6):98-103.

[16][18][20]袁潇,高松.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研究[J].高教探索,2018(10):72-78.

[17]蔡瑞林,石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政策的反思:江苏例证[J].高教探索,2017(12):93-97.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德国高职院校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