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主题宣传报道“全媒体表达”的路径选择

2021-09-22段金柱

新闻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

段金柱

【摘    要】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党报主题宣传报道如何进行“全媒体表达”,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个理念更新、流程再造、技术探索的过程。本文认为,党报需要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做透“顶天立地”的深度报道,提供差异化的“内容供给”;找准新闻“第二落点”,做活短视频等融媒体报道;重构采编生态、流程,强化议程设置,巩固提升党报的“存量优势”,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关键词】内容供给; 第二落点;议程设置

做好主题宣传报道是党报承担的职责使命,也是党报彰显权威性、影响力,传播主流声音的重要抓手。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党报主题宣传报道如何守正创新,进行“全媒体表达”,是摆在党报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福建省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考察。这是“十四五”规划纲要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赴地方考察,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第一次到他的“第二故乡”福建考察。

对媒体来说,这也是一场比拼实力的“新闻战”。福建日报全力动员,全员协作,全媒体发力,全方位报道了这次重要考察,包括彰显高度,做好回访文章,做透深度报道;扬长避短,寻找“第二落点”,贴近用户需求,做活短视频报道等。

本文以此次考察报道为例,尝试分析党报主题宣传报道“全媒体表达”的路径选择,并思考如何重构采编生态、流程,做好主题宣传报道,巩固“存量优势”,进一步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

一、做好“顶天立地”报道,提供差异化“内容供给”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作为主流媒体的省级党报如何坚守阵地,发出声音,引领舆论?内容、平台、渠道缺一不可,其中,内容是“奠基石”。从驱动媒体融合的三大要素(内容、技术、资本)来说,内容是抓手。没有优质内容的支撑,传播力、影响力无从谈起。

主题宣传报道是党报时常为之的“规定动作”。在各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这也是党报可以提供的差异化“内容供给”。何谓差异化?就是说党报提供的应该是“顶天立地”的报道,即“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既要有高度又要接地气的报道。

从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每天都适时推出动态报道,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形态兼备。而根据规定,地方媒体不能跟随采访,在此情形下,地方党报如何发力?福建日报的选择是做透回访报道,通过“顶天立地”(重大主题+亲历者接地气的讲述)的报道,彰显习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福建行共考察10个具体的点。总书记在每个点考察一结束,福建日报记者立即进行回访,采访当事人,形成10篇深度报道,包括《当好“优等生” 守护生态美》《推进“科特派” 做好茶文章》《把小吃做得更棒  把乡村建得更美》《建设山水城市  打造榕城亮丽名片》《珍存历史文脉 守护福州城市之魂》等。这组报道既回到新闻现场,细节化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又穿透历史,回顾了习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一系列开创性实践以及施惠至今的成效。

以《推进“科特派” 做好茶文章》为例。通过一对一回访当时与习近平总书记现场交流的茶农、福建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刘国英、新时期的“科特派”廖红教授等人,这篇报道既展现了总书记要求“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现场声音”,又通过回顾习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创新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历史,彰显了“科特派”制度对过去做好“三农”工作、新时代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大意义。

3月26日,福建日报推出10个版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主题特刊,包括新华社的电稿、自采的10篇报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气势磅礴。这次报道的规模也创下福建日报单次重大主题报道刊发版面数之最,很多读者收藏当日的报纸作为学习资料。

在同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中,这组报道融汇“现场声音”和“历史深度”,提供了差异化的“内容供给”,彰显了党报报道的高度、深度,为总书记考察福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也显现出,“顶天立地”的深度报道既是党报的“存量优势”,也是独有的优势。媒体融合加快推进,“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因而,党报的存量优势不能弱化,更需要丰富表现形态,提供有思想力的报道,以更优质的“拳头产品”巩固提升党报的原有优势。

二、找准新闻“第二落点”,做活短视频等融媒体报道

在全媒体时代,党报仅仅做好固有的文字深度报道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在同一主题新闻中,在央媒已经适时推出纵深度极强的各类融媒体报道的情形下,地方党报何为?福建日报的应对是提前策划,找准新闻“第二落点”,选对受众兴趣点,贴近用户需求,做活短视频等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赴闽考察期间,每一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都及时推出融媒体报道专栏,包括人民日报的《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新华社的《第一观察》《学习进行时》、央视的《时政新闻眼》《时政马上评》等,具体报道包括《习近平与福建的“茶之缘”》《跟随总书记的脚步 走进三明揭秘“三明答卷”》《考察福州这座城,习近平有哪些深情牵挂?》等。

这些“第一落点”的报道,时效性强,信息来源权威且大多是独家的,高度、深度兼备,因而一推出就迅速刷屏,点击量都在数百万以上。福建日报再做这种宏大报道既没必要,也没有权威素材的支撑,很难做好。因而,找准新闻“第二落点”成为可选的策略,即分析研判受众的关注點、兴趣点何在,从小切口切入做活报道,通过“以小见大”展现出考察的重大意义。

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考察了解著名的“国民小吃”——沙县小吃。当年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不止一次指导过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福建日报官方APP、微信公众号当天接连做了两条短视频《一碗漂洋过海的扁肉》《你知道沙县小吃第一村是哪里吗》,全面展示了大家关心的沙县小吃品种到底有哪些、沙县小吃第一村是怎样通过做小吃致富的?整个视频的风格和“好吃不贵”的沙县小吃一样,平实生动,制作难度也不高,但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习总书记再访沙县小吃的重大意义:看的是小吃,但谋划的是乡村振兴大文章。

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参观位于郎官巷的严复故居。严复是从福州走出去的彪炳中国近现代史的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那么,他的思想概括起来有哪些、他的故居为什么在郎官巷?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针对此,福建日报官方APP、微信公众号做了一条文图加短视频报道《“天演先生”严复,曾定居福州郎官巷》,简明扼要展现了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和推动严复研究的情况。正因为贴近性,这条报道3月24日当晚推出即获得了数万的点击量。而且,它也从更细微的视角展现了总书记考察严复故居的意义,那就是:回望严复,展望复兴。

寻找这样的“第二落点”,从操作上来说,也是省级党报可取之策。因为,虽然所有的媒体都在推进媒体融合,进行全媒体报道,但视频报道毕竟是电视媒体的强项、党报的弱项。选择做“第二落点”的短视频等报道,既易于操作,也能从“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三、强化议程设置,巩固提升党报“存量优势”

过去,如何做主题宣传报道,党报更多地是考虑在文字、图片上下功夫,进入全媒体时代,则是“十八般武艺”都要具备,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H5页面、动漫等新媒体呈现形态。这不仅需要知识储备、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支撑,更需要理念、流程的更新再造。

笔者认为,重大主题报道的“全媒体表达”,不仅是技术、表现形态问题,更是理念更新、流程重构问题。首先,在谋划报道时,就需要有全媒体呈现的概念,拟定精细化的全媒体表现形态的报道计划,包括哪些大主题适合写文字深度报道,哪些小主题适合做小切口的短视频报道等。

其次,在具体执行时依然需要专业主义精神。媒体融合兴起之后,很多人以为一个擅长文字的记者很快就能转型成为摄影、摄像什么都会的记者。殊不知,在现实中这几无可能,特别是随着知识更新、技术迭代越来越快,一个记者“十八般武艺”都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在执行报道时,同样要秉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以免顾此失彼,任何一种媒体呈现形态都没有做好。

围绕同一个新闻事件,如果仅仅是实现了“全媒体表达”,理论上这是各家媒体都可以做到的,党报的优势、高度也无以体现。因而,笔者认为,党报更应该在重塑采编生态的进程中,通过议程设置,做大做强深度报道,巩固党报的“存量优势”,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2020年6月24日,正值新冠疫情趋于平稳之际,广东东莞市图书馆发生了一件事,并演化为现象级传播事件:平时喜爱读书的湖北籍农民工吴桂春,因失业被迫到东莞图书馆退还读者证,他在图书馆留言本上写下130余字的离别寄语,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以及离别东莞的不舍。这一留言被曝光到网上后,央媒及新媒体持续进行了报道,感动无数网友。东莞市有关部门迅速行动,为吴桂春介绍了一份工作,他得以留在东莞,并继续在图书馆办证看书。

南方日报也及时跟进报道,其旗下的“南方+”APP适时发布事件的动态进展。事情有了温情结局之后,南方日报并没有停止报道,反而是通过议程设置,提升报道层次,加大报道厚度。他们从关注一个人提升到关注农民工群体、从关注东莞图书馆提升到关注东莞乃至广东全省各大文化场馆,关注的主题也从吴桂春个人的读书兴趣扩展到城市如何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就业服务等。

缘此,南方日报在报纸要闻深读版推出多篇深度报道,包括《温暖更多“吴桂春”们》《纸短情长,写满对城市的牵挂》等。“南方+”APP推出独家专访《再对话图书馆留言农民工:东莞没有“外地人”》;当年7月15日又推出文章《原来你是这样的东莞》,讲述“世界工厂”东莞市的文化建设,收尾该组报道。至此,从一个人到一座城,从单个热点事件到多篇深度报道,南方日报的全媒体报道持续20多天,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全媒体表达”并不仅仅是“被动适应”,也可以“主动出击”,大有作为。当然,取得这样的效果,一定要以先进的理念、顺畅的机制、硬实的技术等作为支撑,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游宁剑.内容型短视频的“第二落点”与“语态更新”[J].东南传播,2021(04).

[2]靳延明,吴擒虎.从一个人的感动到一座城的温情——东莞图书馆留言农民工事件传播分析[J].南方传媒研究,2020(05).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视角下的青春电影营销
议程设置下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再现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论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议程设置问题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
议程设置视角下中亚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