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抖音“梗文化”的传播探究

2021-09-18郑富锐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抖音

郑富锐

关键词 抖音,互动仪式链,模因理论,网络流行语,梗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83-03

根据抖音公开发布的《2020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日活跃用户超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俨然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同时,新兴网络流行语的产出及传播已然从Web2.0时代的论坛、博客等平台转向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并实现“破圈”传播从而在微信、微博乃至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这类网络用语被网民称之为“梗”,从学术定义来讲网络“梗文化”应当从属于网络流行语,但仍有必要对“梗”概念进行梳理及界定,并探究其在抖音平台盛行的动因,以理解“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作为青年网民人际交往工具的意义及规律。本研究通过引入互动仪式链视角并佐以模因理论,选取抖音内一批较有代表性、使用频次较高的“梗”,采用参与式观察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网络民族志方法展开质化研究,对抖音上的“梗文化”传播构建互动仪式链的过程进行剖析,以探究抖音“梗文化”蓬勃发展的动因。

1 概念引入

1.1 互动仪式链

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基于微观情景视角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认为,互动仪式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情境反映,社会运转的核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的传递。而互动仪式链生成主要需要四个起始条件:两人以上的群体聚集在同一场域,对局外人设置界限,有共同的关注焦点,分享情感体验[ 1 ]。在抖音App观看短视频主要是通过首页“推荐”栏由系统根据用户喜好和浏览习惯推荐内容,每条视频的左下角会携带相关话题标记,点击即可观看同类话题下的其他视频,或者点击屏幕右上角进入搜索界面检索感兴趣的话题,同界面还会显示“抖音热榜”“明星榜”“直播榜”等排行榜为用户推荐优质内容。抖音通过热门话题推送,为用户提供共同关注焦点,区隔了不同的兴趣圈层,并借助UGC机制引发用户间的情感共鸣[2]。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互动仪式链观点认为,面对面的共同在场是互动仪式必备的要素之一,人们通过身体在场相互影响[3]。新媒体时代,随着直播及短视频互动机制的完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为用户建构了一个虚拟空间,用户可以充分运用视频、音频、文字等手段进行交流。与屏幕中的对方互动愈加接近现实体验,作为媒介的身体在接收与传达信息的容量上已与现实相差无几,物理空间的距离壁垒被逐渐打破。“身体”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抖音、B站等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摆脱了大众媒体的强权,掌握了主动性和生产权,通过表演者的身体符号组合表达,具有了更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4]。因此,由技术赋能引发具身实践的介入,身体的現实临场得到了网络上的虚拟补偿,起初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情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数字媒体时代得到新的应用及补充。

1.2 “梗文化”

当前对于网络流行语发展动因的诠释主要集中于青年网民彰显自我个性、对权威话语体系的挑战与消解等方面,但若把抖音“梗文化”刷屏现象单纯视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阵地从博客、论坛转移到抖音等视频社交平台上的话,未免忽略了该类新兴媒介平台中新的传播特点。马中红等人指出,“梗”实为“哏”,意为笑点。由于意会某些笑点需要相应背景知识和语境,“梗”便成为圈层成员内部的一种“暗号”,由此形成了“埋梗”“接梗”“玩梗”组合而成的网络“梗文化”[5]。与Web2.0时期起源于博客、论坛、贴吧等平台的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流行语相比,现阶段盛行于抖音、B站等视频社交平台的“梗”对权威话语体系的挑战、抵抗性质有所削弱,自嘲及玩笑的意味更浓,同时更具备建构身份认同功能及“暗号”“黑话”性质,解读它们往往需要一定的亚文化资本。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作为必要条件的群体聚集形成后,对圈外人设限可以有效提高传播效率,增加群体成员归属感。通过设置话语理解门槛,使用者迅速构建起属于圈层成员的群体认同,即柯林斯所称的“对局外人设限”。另外,在抖音传播场域中,平台借助话题发布机制及点赞、转发、评论等一系列互动方式为“梗”的复制与传播提供了虚拟舞台,用户在“玩梗”的过程中积累了交际资本。得益于新媒体技术赋能叠加“梗文化”自带的身份认同属性,网络话语实践的互动仪式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2 基于“梗文化”传播的互动仪式链构建

综上所述,抖音平台的传播环境满足互动仪式链构建条件,本研究选取抖音内一批较有代表性、使用频次较高的“梗”展开个案分析,考察用户浏览、创作、使用“梗”时的行为及认知,进而梳理抖音上基于“造梗”“玩梗”行为的互动仪式链构建过程及传播效果。

2.1 共同关注启动模因复制

抖音短视频内容的推送基于用户画像的大数据智能分发,通过兴趣话题的推送与引导,抖音为用户提供了引发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现实中处于弱连接状态的群体聚集到同一虚拟场域,感受他人的节奏与情感,从而达到情感连带的状态。具体来说,最易对圈层其他成员产生影响的方式莫过于在视频评论区里进行互动评论,这往往也是抖音用户造梗用梗的场域。

关于抖音“梗”的传播有必要补充另一理论视角即模因理论,“模因”(meme)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主要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而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模因则被称为语言模因。同时,语言模因还具备强弱之分,弱势的模因很快被人遗忘直至消失,强势模因在稳定性、使用率和存活时间等标准上都有较高的值,具体又可分为稳定型和变动型两种,而网络流行语大多属于变动型强势语言模因[6]。曹进等人通过对语料库分析后指出,网络流行语主要由表情符号模因、社会语用模因、缩略模因及谐音模因组成[7]。以社会语用模因“格局小了”为例,该梗也许无法追溯其创造者,主要因抖音网红用户“狈总”广泛用于其短视频作品中以嘲讽某种社会现象而走红,关注该用户的粉丝受群体认同影响,会自发地使用该梗及其变体进行互动评论,再因其结构简单朗朗上口,表意清晰,便于记忆、复制、传播,很快成为强势模因,甚至连微信上都出现一系列“格局小了”“格局打开”表情包,即曹进所称的“表情符号模因”。

可见作为强势语言模因的“梗文化”进入网络空间后,其他用户会争相模仿,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甚至实现跨界传播。

2.2 情感激励促成二次传播

抖音网红用户及其粉丝产出首轮“梗文化”传播仪式后,作为抖音UGC内容的次级生产者,基数庞大的素人用户群体通过浏览新奇有趣的“梗”获得短暂的情感刺激,通过评论区一系列有节奏连带的反馈强化,激发使用及创作欲望,引发梗的二次创作产出,从而促成对应“梗文化”的二度传播。以谐音梗为例,源起于网民在发表网络言论时应对“关键词过滤器”的手段,现今抖音上的谐音梗已然没有多少违禁词的意味,对权威话语体系的挑战、抵抗性质削弱,如近期在抖音评论区兴起的“夺笋呐”(多损呐)、“针不戳”(真不错)、“这河里吗”(这合理吗)……经过广泛传播后又产出梗的变体“山上的笋都被你夺完了”“这倒河里”等。

模因理论认为,形式及语义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模因更容易长久地保留下来[8]。一方面,使用上述评论语能让用户快速产生群体认同感,辨明谁是参与者或局外人。另一方面,使用新潮语言也有助于用户收获情感能量。具体来说,相比短视频,文字类语言模因创作及发布门槛更低,可以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想法进行形式、结构、语义上的演绎修改,甚至可能比原梗更具传播热度。柯林斯认为,人对某事的行为动力由情感能量赋予,表演的乐趣主要是在人们喝彩时创造出来的,而抖音上的点赞和评论就相当于传统舞台表演中观众的鼓掌和欢呼。造梗玩梗的用户通过接受其他用户的肯定及瞩目(即柯林斯所称的“反馈强化”),收获自我表达得到满足的愉悦感,情感能量代替了实质性的经济回报激励用户再生产。得益于这样循环往复的情感能量激励和用户义务创造,抖音“梗文化”传播的互动仪式链逐渐成型。

2.3 群体团结产出文化符号

在抖音平台上,经“梗”模因复制仪式的反复实践,在制造集体兴奋的同时,也在不断建立起情感共鸣,并促成群体团结的形成,最终将对应的“梗”凝练为文化符号。群体成员会在抖音互动中频繁使用梗甚至延伸至日常交往中,以维护在群体中的存在感以及在圈外人中使用小众亚文化的优越感。以缩略梗为例,早期网络缩略语如曹进所言,因其形式简略、易于复制而得以广泛传播,然而现今缩略梗为提升打字效率的功能被削弱,网民为满足游戏、娱乐性质反而让其变体更复杂。如“awsl”,最开始是网民形容看到可爱动物时自身状态“啊我死了”,被网民取首字母组合后转变成缩略梗“awsl”,再产出二次创作“阿伟死了”,如果说上述“梗”对原缩略功能的削弱还不够明显的话,后续变体“阿伟乱葬岗”“阿伟死去活来”“阿伟走一下流程”……已明显背离了提升打字效率、便捷传播的初衷。虽然表达形式更复杂了,但再创作的过程中收获的乐趣却大大提升了。引入互动仪式链视角,随着圈层成员二次创作的产出,参与者的关注焦点与共享情绪得到相互强化,愈发认为自己获得来自其他成员的认可,群体团结情绪驱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创作,实现互动节奏的协同效应[9]。如此一来,群体成员在造梗用梗的话语实践中不断强化群体团结,将“梗”凝练为文化符号后又促成新一轮的传播,构成了柯林斯所称的“符号的序循环”,抖音传播场域内基于“梗文化”传播的互动仪式链构建完成。

3 结语

通过对抖音“梗文化”传播实践构建互动仪式链的过程进行梳理,本研究发现,作为开展“具身传播”的典型代表,抖音以技术赋能为支点,开辟了虚拟临场的交互空间,提供了情感共享的体验渠道,使虚拟空间中的互动仪式构建成为现实。借助平台搭建的虚拟舞台,抖音用户通过关注兴趣话题、热门话题或网红大V接触到各种流行语,因其形式独特、便于记忆激发了使用及创作欲望,再因收获到其他用户的瞩目而得到了情感激励,使之更热衷于使用该“梗”,以维护自己作为群体一员的归属感及存在感。简言之,除了学界普遍认同的青年网民彰显自我个性、消解权威话语体系等原因外,抖音用户收获情感能量及身份认同,亦是他们热衷于“玩梗”“造梗”行为的主要动因。这也提醒我们,新媒体语境下,抖音平台上盛行的“梗文化”传播现象,不单单仅作为一种互动交往方式,更应视为一种青年借助游戏性、狂欢性的话语实践仪式完成身份展演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抖音上各类“梗”的文本含义進行解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青年网民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及背后蕴含的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上述研究问题都有待在将来的研究中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菁菁.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抖音对洪崖洞景区的媒介形象建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6(22):29-32,106.

[3]曾丽红,李家慧.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抖音旅游短视频的勃兴[J].传媒,2019(16):44-46.

[4]张兵杰.新媒体时代身体观念的多重内涵:对具身传播元概念的探析[J].青年记者,2021(5):12-16.

[5]马中红,任希.国家美学与社群美学的分野与对话:以“央视春晚”“B站拜年祭”为例[J].探索与争鸣,2020(8):90-98,159.

[6]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2):8-13.

[7]曹进,靳琰.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J].国际新闻界,2016,38(2):37-56.

[8]凌云.模因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及其文化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8):234-239.

[9]朱颖颖.“央视新闻”抖音号疫情传播的互动仪式链构建[J].当代电视,2020(4):31-34.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抖音
“抖音”经济战
抖音短视频APP的发展与研究
玩“抖音”爱上风流“网红”,姐姐被抛弃妹妹来报复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移动短视频研究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