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清澄

2021-09-14杨卫

文艺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刘云

杨卫

摘 要:刘云笔下的山水画,表现的正是洞庭湖一带的山川地貌。与山区的崇山峻岭和平原的一览无垠不同,洞庭湖周边的景致可谓变化多样,既有湖区的水天一色,又有山地的丘陵绵延。刘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虽然感受力和想象力极为丰富,但性格却趋于平和淡然。所以,刘云的山水画关联着他的性格特征与成长经验,也跟他早期的油画作品一样,均透着一种空灵、静谧和清幽旷远的意境,带有某种超现实的形而上意味。

关键词:刘云;现代水墨;精神回归;诗意的存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就是他的生命底色,往往伴随着他的成长、影响其一生。從这个角度看艺术家刘云,他从西方油画进入艺术创作到后来回归中国的水墨画、从最初表现人性解放的主题到后来专注于三湘四水的描绘,似乎都与他生命的底色有关。也就是说,刘云的艺术人生经历了一个从出走到回归的过程,而支配这个过程的作用力与决定性因素,正是刘云身上那种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即弗洛伊德说的童年影响理论。

刘云生于1957年,他的家乡岳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环抱洞庭湖,东倚幕阜山,北枕长江,纳三湘四水,江河湖泊纵横、山丘谷地交错,是一个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的风水宝地。驰名中外的历史名楼——岳阳楼,就坐落在岳阳市的洞庭湖之滨,岳阳因洞庭湖和岳阳楼而蜚声四海,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刘云的父母是1949年后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新移民,他们落户到岳阳后一直居住在城关一带,刘云就是出生于城关的吕仙亭。那里属于岳阳楼片区,离洞庭湖只有咫尺之遥。因而,刘云伴着岳阳楼、饮着洞庭湖水长大,是名副其实的“洞庭之子”。

儿时的刘云,还曾在外公身边生活过一段。他的外公家在湘东北地区的乡下,那里依山傍水、属于洞庭湖周边的丘陵山地。故而,刘云的童年又有了山区生活的经验。《论语》有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刘云来说,童年的城市生活与乡村记忆相交织,将洞庭湖周边的湖光山色浸入其生命的内部,也就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既柔和又坚毅,既谦逊稳重又志存高远。

毫无疑问,刘云最初萌生的审美想象,便是山明水秀的洞庭湖,而最早对他进行启蒙的人,则是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贤妇巧手,善剪纸、工刺绣。刘云受母亲的影响,自幼嗜好美术,对所有入目的形象都充满了兴趣。如果追溯刘云的艺术,应该说,这些都是他的创作之源。也就是说,是母亲遗传给了刘云艺术细胞,而洞庭湖周边的山光水色又打开了他的审美意识,赋予了他对田园牧歌的美好憧憬。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略,那就是刘云出生和成长的人文环境。岳阳楼的影响自不必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记中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信念,深深地植根在了刘云的生命意识中。再说小环境,刘云生在岳阳的吕仙亭,长在乾明寺,它们一个是道观,一个是庙宇,恰好与《岳阳楼记》代表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三个重要源头,即“儒释道”精神,更是让刘云从小就沐浴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感受到了传统的包罗万象与丰富多彩。因此,在刘云的艺术思维中,有着多元开放的意识,也带有强烈的历史情怀。

刘云早在读中小学期间,就已经显露出了自己的艺术天赋与人文兴趣。据说,当年他们学校里的宣传栏与黑板报,有不少都是出自刘云之手。可见,少年时期的刘云就已经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虽然那时候他还没有正式学画,但其文艺才华与组织能力,都已经显露无疑。

1973年,刘云从岳阳市第三中学毕业,受当时“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从城市下放农村,插队到自己的老家——岳阳县荆州公林场,当了一名下乡“知青”。这段经历对于刘云来说,可谓至关重要。因为这使得他在成年之后又能再次回到自己的乡村经验,感受乡野的自然与淳朴之美,从而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调。同时,由于共同插队的“知青”大都是从长沙来的省教育部门子弟,他们经多识广,为青春萌动的刘云打开了眼界,尤其是他们随身携带的一些“禁书”,如《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更是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丰富了刘云的认知,启迪了他的思想。

正是受诸多文艺作品的影响,刘云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来,他在插队期间便创作了一些文艺作品。刘云的这种文艺特长,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一次全县“知青”的文艺汇演中,他自编自演的舞蹈作品一炮而红,赢得了满堂喝彩。由此,刘云成为特殊的文艺人才,在众多下乡“知青”中脱颖而出,不久便被招进岳阳地区歌舞团,从此告别了“知青”生活。

对于刘云而言,插队农村当“知青”,本是命运的无奈,但恰恰是那段艰苦的岁月,让他收获了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知识的启蒙。这也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好事与坏事,总是能够相互转换。

刘云本是以演员身份进入歌舞团,但由于他自幼喜欢美术,所以,很快便与团里的几位舞美老师打成一片,跟他们学起了绘画。据刘云回忆,他最早系统地了解美术知识,接受素描和色彩等造型训练,就是在岳阳地区歌舞团,是他们团里的几位舞美老师,如杜朝中、佘菊初等人,启蒙了刘云的美术知识,教给了他绘画的基础。因此,刘云进入岳阳地区歌舞团,又是求东得西,不仅找到了自己最初的兴趣点,而且还奠定了一生的追求方向。

1977年,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随着全社会的“拨乱反正”,国家也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这让志趣远大、满怀抱负的刘云,看到了再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于是,他抓紧复习,选择了报考大学。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刘云于1979年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了“文革”结束后最先进入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

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是湖南最为重要的艺术院校,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刘云在湖南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受到诸多名师指点,又得到不少同学的启迪,绘画技术和造型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了改革开放,一时间,不少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破门而入,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使整个社会焕然一新,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刘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外艺术,其观念和意识也得到了空前解放。于是,他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成了湖南师院艺术系最为刻苦、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学生之一。

1983年,刘云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被分配至岳阳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当了一名美术专干。这是刘云梦寐以求的工作,因为艺术馆是一个专业机构,标志着刘云终于可以把绘画作为自己的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了。于是,他在辅导群众美术的同时,拿起画笔开始了最初的艺术创作。

彼时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热伴着思想解放运动而蓬勃兴起,也催生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术运动,史称“85美术新潮”。刘云虽然偏安一隅,身居在湖南岳阳,但通过大量的哲学与艺术史阅读,了解到现代文化的动态与艺术发展的潮流,也同样介入了新潮美术的探索与试验。

那一时期,刘云创作了不少油画作品。他的油画关联着自己的生命经验与时代精神,大都语言简洁而精炼、意境空旷而深远,透着恬淡而又生机盎然的韵味。其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形式的高度提炼——由此突破之前内容决定形式的局限,将审美的形式彻底纯化了出来。与此同时,一些女人体形象出现在刘云的作品中,打破原来的思想禁忌,昭示出了人性解放的主题,其观念更新与视觉革命的意识,已经跃然纸上。

不过,与某些激烈的新潮美术家不同,刘云的创新意识偏向于含蓄与内敛。这使他的作品疏远于许多新潮美术的破坏性因素,具有某种唯美的特征,形式上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更带有形而上的诗性色彩。同时,由于刘云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题材大多是以乡村为主,又使他的作品与新潮美术之前的“乡土绘画”关联起来,从而迥异于新潮美术的全面西化,具有了某种“文化寻根”的内涵。应该说,这正是刘云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油画作品,其风格和样式别树一帜的独特之处。

正是因为刘云当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呈现了新潮美术的创新意识,同时又关联着本土经验,所以,作为一种折中主义的表达方式,很快便赢得了朝野的一致认同与关注。由此,刘云开始在中国当代画坛崭露头角,不仅有多幅作品参加展览,并发表于重要的专业杂志,而且他创作的油画《静静的湖湾》,还在1985年荣获了湖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一等奖。可以说,这是刘云初出茅庐后的极大收获,也是业界对他的高度认可。

1986年,湖南的青年艺术家群体联合起来,率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新艺术展——“湖南青年画家集群展”,由此开了新潮美术家群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先河。刘云作为湖南青年艺术家群体的重要成员,选送了包括《半个月亮》在内的五幅油画作品参展。该展的组织者之一李路明在前言中明确了这个展览的价值倾向,他这样写道:

对自然,我们取认同与回归的指向。

对自身,我们从生命本体出发显现自身的力量。

对传统,我们作破坏与重建的双重努力。

对直觉与理性,我们崇尚前者淡化后者。

对中西文化,我们努力于纵向与横向的沟通。

在新潮中,我们保持自己的独立流向。{1}

李路明对湖南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整体概括,其中涉及到的所有关键词,对于刘云的藝术追求而言,都是最好的诠释。

随着“湖南青年画家集群展”在北京大获成功,刘云也和不少湘籍青年艺术家一样声名鹊起,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于是,他又相继参加了1987年的“全国建军六十周年美展”“首届中国油画展”和1989年的“第七届全国美展”等一系列重要的国家级展览。期间,由于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他于1987年当选为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执行主席,后又在1988年当选岳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并增补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的刘云,就已经享誉中国当代画坛,成了湖南青年美术的领军人物之一。

正是由于刘云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就,他后来萌生了出走的念头,希望能够走出岳阳、走出湖南,到一个更大的艺术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至1993年,已经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的刘云,放弃在家乡获得的种种荣誉,南下广东,到了佛山画院工作。自此,刘云羁旅他乡、开启了另外一段人生。

对于刘云来说,这段离乡背井、南下广东发展的经历虽然并不称心,但也丰富了他的艺术人生经历,并直接促成了他日后的精神回归。这也正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人生往往就是这样——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离开了以后,才发现其中的美。

刘云在佛山画院的工作时间并不长,因为到他去广东时,经济大潮已经席卷而来,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早已被商品经济和物质社会所吞没。刘云带着满腔热血去佛山搞艺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不仅时常要受到经济的冲击,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性格内敛、生活极为自律的刘云而言,无疑是一种尴尬。所以,他在佛山工作虽然条件还算优越,但始终有一种水土不服之感,总是难以融入其中。故此,至1996年,刘云在佛山画院工作了三年之后,又重新调回湖南,进入湖南省书画研究院(湖南画院前身),当了一名专业画家。

刘云辗转至佛山工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对他的艺术人生还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像历史上许多画家的出游一样。对于刘云而言,在佛山的几年时间,也是收益良多。首先,他在佛山结识了不少广东以及外省的艺术家,这些人带来的不同观念与不同文化,无疑开阔了刘云的眼界,也丰富了他的思想;其次,出走他乡后与家乡形成鲜明对照,也使刘云更加了解到自己的情感需要,从而对自我与乡愁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所以,重新回到湖南工作以后,刘云便彻底安下心来、完全确认了自身,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之中,而且还为湖南美术的发展做了许多组织工作。

1997年,刚回湖南不久的刘云,由于工作能力出类拔萃,再加上自己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力,他在湖南省第五次美术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美协秘书长。自此,刘云正式进入湖南美术界的领导层,肩负起了建设湖南美术、发展湖南美术的历史重任。

在此期间,刘云作为湖南美协的秘书长,不仅亲力亲为地组织了省内的许多美术创作与展览活动,而且还不断向外界推广湖南美术,并亲自主编了诸如《湖南美术五十年》等大型画册,为繁荣湖南美术、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呕心沥血地做了不少组织与推介工作。正是因为刘云在创作之余,又呈现出了极强的组织工作能力,在2001年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主席团第六次会议上,他被增补为全国美协理事。自此,刘云的工作成绩,得到了中国美协的肯定,而他的艺术知名度,也由此越出地域的范围,具有了全国影响力。

2002年,对于刘云来说,又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这一年湖南省书画研究院的领导换届,刘云以其突出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成就,无可争议地当选为湖南省书画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时年,刘云45岁,已过不惑之年,早就成竹在胸,正厚积薄发。

刘云在湖南省书画研究院走马上任后,为改造书画研究院连续烧了三把火。其一,他通过各种关系跑资金、拉赞助,扩建了书画研究院的办公楼;其二,他确立了开门办院的宗旨,并制定了一系列院聘画家的条件和规则;其三,在他的争取和努力之下,湖南省书画研究院于2009年正式更名为湖南省画院。可以说,湖南省画院能够形成现在的规模,在省内外产生广泛的艺术影响,刘云立下了丘山之功。

当然,刘云虽然为画院建设和湖南美术的发展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但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也丝毫没有懈怠。那些年,刘云在从事管理和组织工作之余,笔耕未停,不仅创作了大批作品,而且还参加了许许多多重要的展览。刘云的这种平衡能力,当然是源于他自律的性格。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刘云,使他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多忙,都能够调节好自己,做到工作和创作两不误。

事实上,即便是刘云后来又相继担任了湖南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和湖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等要职,有了更多的行政事务缠身,但他也始终是保持着作品的高产量、且个展和群展频繁不断的状态。因此,在中国美术界,刘云素有“劳模”之称,令许多同行都为之称道。

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也就是刘云回到湖南省画院不久,他的艺术观念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由原来关注外在世界,逐渐回归自我,由以前表现所谓现代经验,回到了本土经验。关于刘云的这种变化,当然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和阐释。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刘云从出走到回归,与他人到中年后的意识成熟,即经历了跌宕人生之后的思想沉淀有关。

正是因為曾经出走他乡,经历了起伏人生,刘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回归意识。所以,当他回到湖南以后,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出走与回归、全球与本土、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由此,刘云开始了艺术上的凤凰涅槃。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表达自己新的艺术观念,以油画家而闻名于中国当代画坛的刘云,放弃油画创作,转向了中国的水墨画。

水墨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虽然在20世纪初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曾经一度式微。但是,随着徐悲鸿、林风眠等人融合中西艺术,将水墨画进行现代性改造,又使其从衰退的传统文化语境中挣脱出来,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因此,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中,水墨画和油画等绘画媒介一样,都是中国新艺术的创新力量。

刘云转向水墨画创作,承接的正是这个现代水墨的传统。这当然与刘云的艺术背景,即原来是油画家的身份有关,同时也是源于他一贯的创新意识。事实上,刘云转向水墨画,不是要回到传统,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激活传统,抑或是赋予传统以新的人文内涵,其背后恰恰是他的创新意识在推动。所以,刘云的水墨画不是以笔墨为中心,而是从造型意识入手,增加了画面的透视性、强化了空间感和色彩关系。这使得刘云的水墨画别开生面,从现代性的角度与传统水墨拉开了距离。

与此同时,刘云笔下的艺术题材也逐渐明朗、日趋稳定,从由原来的多元发散,集中到了表现自己的故乡——洞庭湖一带的湖光山色。这更使得刘云的水墨画渗透着浓郁的家乡情感,通过表现洞庭湖周边的山山水水,呈现出了与其他水墨画家的山水画迥然不同的视觉形态。

刘云的山水画图式,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仰视角度,而是以一种平远的视野取而代之。这使得刘云的作品更加平和与安宁,让观者更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在他的造境方式中,那种大山压顶的气势被削弱了,有的只是一幅清雅明丽、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卷——平缓起伏的山丘,丛树蔽日、苍翠欲滴,其间隐藏着小溪流水,泛着粼粼波光……

可以说,刘云笔下的山水画,表现的正是洞庭湖一带的山川地貌。与山区的崇山峻岭和平原的一揽无垠不同,洞庭湖周边的景致可谓变化多样,既有湖区的水天一色,又有山地的丘陵绵延。刘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虽然感受力和想象力极为丰富,但性格却趋于平和淡然。所以,刘云的山水画关联着他的性格特征与成长经验,也跟他早期的油画作品一样,均透着一种空灵、静谧和清幽旷远的意境,带有某种超现实的形而上意味。

毫无疑问,这正是刘云的水墨画自成一脉的独特之处。而让刘云能够与众不同地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正是生他养他的故乡。

在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故乡之间的关系时,刘云曾这样说道:“故乡是我艺术创作的生活之源,对故乡的特殊情感驱使我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2}由此,我们找到了刘云艺术创作的源泉,那就是他的故乡——山明水秀的洞庭湖。可以说,是洞庭湖的青山绿水,启蒙了刘云的审美意识,使他后来走上了艺术之路,并且越走越远;也是洞庭湖的湖光山色,让出走后的刘云又不断回眸,不断地通过艺术回到故乡、回到自己童年的率性与天真。或许,这就是人的返璞归真吧,艺术只不过是一种求真的手段与过程。

当然,刘云从出走到回归,并非是真的要回到自己的过去。恰恰相反,他是把自己出走以后的开放经验,即一种全球视野和当代文化观念,拉回来表现和描绘自己的故乡,实际上包含了对故乡记忆的审美提炼与视觉加工。这就像刘云选择水墨画不是回到传统,而是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激活传统、创新传统一样。他用艺术的方式回望洞庭、观照三湘四水,也是为了重塑自己的故乡、美化自己的家园。正因为如此,刘云笔下的故乡才超越了具体的所指,而是抽象成一个精神的符号,让所有迷失的当代人都能够栖身于其中,获得精神的庇护与诗意的存在。

注释:

{1}高名潞等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7页。

{2}刘云:《跨界·造境——刘云艺术档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刘云
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组合图形面积教学中的应用
民警查逆行,他突然说自己杀了人
小城故事
例谈运用基本不等式及其推论求最值的技巧
神秘的房东
“侠女”的幸福生活
买走你的余生
国画家刘云
小钉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