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 Mother in Mannville(Excerpt I)曼维尔镇的一位母亲(节选上)

2021-09-14熊婷玛·金·罗琳斯

英语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棚屋杰里劈柴

熊婷 玛·金·罗琳斯

那家孤儿院坐落在卡罗来纳山地高处。冬日里,有时积雪堆得颇厚,封锁了孤儿院通往村庄乃至外界的道路。缭绕的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山谷里雪花飞落。在凛冽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每天跑两趟婴儿房送牛奶,当他们伸手推门时,手指都已经冻得不听使唤。

2我是秋天去那儿住的,当时想找个安静偏僻的环境处理一些棘手的写作任务;我想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摆脱久居亚热带沾染的一身瘴气。我也想念故乡十月枫林尽染,想念那成堆的玉米垛、南瓜、黑核桃树和隆起的山丘,而这些景象在我孤儿院的居所都能望见。我住在属于孤儿院的一间小棚屋,距孤儿院的农场半英里。刚搬进小屋那会儿,我提出找个小男孩或小伙子来静忙劈柴,好备些柴火供暖。初来的几日天气还很暖和,我在小屋附近找到了我需要的木柴,可未见人来,我也就把这事给忘了。

3一天傍晚时分,我正码字写作,抬头间略略吃了一惊:一个小男孩站在门旁,与我做伴的猎犬竟一声不响地待在他的身边,也没吠叫提醒我。这个小男孩看上去十二岁左右,个头偏小,身着工装裤和一件破烂不堪的衬衫,打着赤脚。

4“我今天能劈些柴火。”他说。

“但我找了个孤儿院的男孩来帮忙。”我回答道。

“我就是。”

5“你嗎?可你个头儿很小啊。”

“劈柴可不需要个头儿大。”他说,“有些大个子男孩还劈不好呢。我在孤儿院劈柴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

6我已经联想到木柴最后都是些被劈得不成形也不合用的树枝。但我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懒得和他多费口舌,所以说的话也有些生硬。

“好吧,斧头就在那儿,去看看能做些啥吧。”

7我关门回屋继续工作。男孩先是把树枝拖到一旁,拖拽声让我有些烦。紧接着他开始劈柴——斧劈之声有节奏感,也很平稳,很快我便忘记了他的存在。他的动静几乎没给我造成什么干扰,顶多像屋外淅淅沥沥的一场雨。写作间隙,我停下来伸了伸懒腰,太阳正落向最远处山峦的背后,山谷被染成比紫菀花颜色还深的紫色,这时门廊传来男孩的脚步声,我估摸着他忙活了有一个半小时。

8小男孩说:“我得去吃晚饭了,明晚再来。”

我心想可能还是得依原意找个年龄大一些的男孩,便对他说:“我把你今天的工钱结了吧,是一小时十美分吗?”

“您说了算。”圈我们一起来到棚屋后。令人惊讶的是,他已经劈好了一大堆坚实的木柴:有一些樱桃树网木、杜鹃花树粗壮的树根,甚至连建造棚屋剩下的松木和橡木也都给劈成了大块的木柴。

“你都能跟大人劈得一样多了,”我说,“劈得可真不少呀。”

10我看向他,说实话,这是我第一回直视他。他的头发和玉米垛的颜色无异;他的眼睛里透着一股率真,颜色仿若山雨欲来时山地的天空——灰中带着一抹奇异深邃的蓝。我正和他说话,一束光照在他身上,好似夕阳将那铺洒群山的余晖也赠予了他一份。我递给了他一枚二十五美分的硬币。

11“你明天也来吧,很感谢你的帮忙。”我说。

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眼硬币,欲言又止,最后转身离开了。

“明天我会来劈引火用的干木条。引火柴、小劈柴、圆木干柴和炉底大柴,这些你都用得上。”他回过头说,衬衫的肩部磨得又薄又破。

12天亮时,我被屋外的劈柴声吵得似醒非醒,可那声音依旧是那么富有韵律,使我再次进入梦乡。当我在寒冷的清晨从被窝里爬起来,那小男孩已经赶完一趟工走了,劈好了一摞引火柴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墙边。下午放学后他又跑来干活,一直忙到该回孤儿院才停。这孩子名叫杰里,12岁大,自4岁起就生活在孤儿院。我都能想象出他4岁时的模样:想必是和现在一样,一双灰蓝色眼睛透出一股庄重,一样自立自强吧?不,准确来说,我想到的是“正直”。

13“正直”一词对我来说意义十分特殊,我用这个词形容的那种品质没几个人拥有。我父亲拥有那种品质——还有一个人我几乎可以确信也拥有该品质。但我身边几乎没有谁在具备这种品质的同时还透着山泉般清澈、纯净、朴素的气质,而杰里做到了。他这种品格构筑于勇气之上,却不止于勇气;这是一种诚实的品格,却不止于诚实。有一天斧柄断了,杰里说孤儿院的木工房可以修好。我把修斧头的钱拿给他,他却没有要。

14“我自己付钱,”他说,“是我弄坏的。落斧时没留神。”

“可没人能不失一次准头。”我对他说,“是斧柄的木料有问题。我去找卖斧头的人问问。”

15只有当我把话说到这份上他才愿意把钱收下,他愿意承认是自己不小心。他很有主见,一心认真做事,倘若出了差错,他会承担责任,绝不使乖弄巧。

猜你喜欢

棚屋杰里劈柴
寻找荒野棚屋
澳一家九口与世隔绝住棚屋过田园生活
夏日城乡三景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我养了一头狼
搭车疑云
马雅可夫斯基:警枕法
黄文科的诗(3首)
Good Angel(2)
劈柴院·昨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