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与传播研究

2021-09-13蒋玮玮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5期
关键词:非遗短视频传播

【摘要】新时代,短视频逐渐成为热门的传播方式,“非遗”短视频也随之产生。“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的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创作者,并且与之前的“非遗”影像作品相比,“非遗”短视频影像化的创作主体、作品品质、作品时间都有所改变。除了“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有变化外,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化的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也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些都极大地拉近了“非遗”与人们的距离,提高了“非遗”的普及程度。

【关键词】“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传播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文化影像传播视域下摄影摄像类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KYJ202102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5.056

“非遗”是非文化遗产的简称,是由各个民族的人民代代相传、发展至今的,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表现形式、技术、实物或相关文化场所。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果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传播方式的变化,“非遗”的创作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阅读习惯、分享生活的方式与以前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非遗”的传播上则更为明显。将“非遗”的各种表现形式录制为短视频,并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极大地提高了“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和传播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

1. 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优势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该文件指出要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在鼓励用主流媒体宣传“非遗”的同时,也鼓励使用新媒体,如短视频、微博、直播等。将短视频用于宣传“非遗”能极大地提高传播速度,也能增强传承者和短视频使用者和短视频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在短时间内增强“非遗”的影响力。

1.1 传播度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于工作,很难坐下来完整地观看一部电影或专注于一件无法在短期内有所收获的事,他们更喜欢快速地了解事物。而短视频的特点刚好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短视频是较热门的一个传播媒介,它时间短、观看方便、表达内容精炼,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观看。短视频与人们碎片化阅读方式的高度契合,让许多“非遗”传承者找到了一个可以有效发扬“非遗”的途径。而且“非遗”短视频影像的潜在受众数量巨大,上至六七十岁、下至七八岁,都有许多喜爱观看短视频的人。当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中展示的事物所惊艳到时,“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人的关注,传播速度极快。这种传播途径非常适合用于“非遗”的宣传和普及。在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以其独有的特色让许多年轻人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1.2 互动性强

“非遗”短视频影像的部分平台受众极多,如抖音、快手,都是目前使用人数较多的。受众在观看“非遗”短视频时,可以为喜爱的短视频点赞,也可以发表评论,实现与创作者的互动。另外“非遗”短视频的受众不止可以与短视频创作者互动,还可以和有同样喜好的受众一起讨论、交流,实现多方互动。而且受众也可以在该条“非遗”短视频的评论区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议,间接参与到“非遗”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例如,在抖音平台上,一位拥有高超刺绣技术的大师看到有评论希望他能绣一幅人像,大师便以此为主题,绣了一幅作品,短视频发布后,其创作作品受到了百万次的点赞。此外,受众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非遗”产品后,也可以询问短视频创作者是否可以购买,这不仅提高了“非遗”短视频影像的普及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为“非遗”传承者创造了经济效益,这有利于增加“非遗”对人们的吸引力。

2. 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

我国重视“非遗”的保护与普及,提出要完善对“非遗”的记录,鼓励使用多种方式,如文字、视频、图像等,并重视社会对“非遗”的记录,希望高校和一些专业机构也加强对“非遗”的记录,增强记录的专业水平。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就是一种记录“非遗”的新形式,它的创作主体、作品品质、作品时间与以前的“非遗”视频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2.1 “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主体

以前,“非遗”的宣传者都是在社会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专业学者以及一些从事影视的工作者,他们会对“非遗”项目的起源、内容、发展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和拍摄,还会采访该“非遗”项目的传承者,拍摄一些制作“非遗”工艺品的过程,并将其整理,便于之后的保存和宣传。这时的创作主体是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和影视工作者。而在“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开始出现后,创作主体发生了转变,变为了“非遗”的传承者。他们会将自己制作“非遗”工艺品的创作过程拍摄下來,如竹编、皮影等;也会直接表演该“非遗”项目,如昆曲、长鼓舞等。即使有些“非遗”短视频的创作者不是传承者本人,但在整个视频中,他们也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非遗”短视频影像能拉近受众与创作者的距离,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特色。

2.2 “非遗”短视频影像化作品品质

“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主体的转变对创作品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往从事“非遗”视频宣传工作的多为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他们有专业的拍摄团队和拍摄设备,作品大多品质较高,如纪录片《传承》、《了不起的匠人》、《手造中国》等。新时代,由于短视频的门槛低、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等特点吸引了许多“非遗”传承者,他们一时间创作了许多相关作品。虽然作品数量多,但作品品质不一,这是因为大多数创作者缺乏专业拍摄设备,使用的拍摄工具多为手机和普通相机,并且也没有特别的拍摄地,而且他们大都缺乏专业的拍摄能力和后期制作能力。此外,在“非遗”短视频影像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种类却增长不明显,且大多集中在在制作和表演这两个领域,容易导致“非遗”对人们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影响“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

2.3 “非遗”短视频影像化作品时长

受当今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再加上一些短视频平台对视频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使得“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的播放时间与以往的“非遗”视频(如纪录片、电影、电视节目等)相比,减少了很多。以“非遗”纪录片《传承》为例,它每集的时间大概是50分钟,而“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时长不及它的十分之一。而且在“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中,由于时间有限,不能用正常播放速将“非遗”视频完整地呈现出来,所以创作者经常会在“非遗”短视频影像创作的过程中采用加速镜头。“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时长迎合了当代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极受人们的喜爱。

3. 新时代“非遗”短视频影像化传播

新时代,短视频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受到了众多人的青睐,其中就包括“非遗”传承人及其相关机构。他们加入到短视频创作中,推出了“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使“非遗”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改变,增强了“非遗”的传播效果。

3.1 传播路径

短视频是一种能播放在各种新媒体软件上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观看的、内容多样的视频。它的概念与长视频是对立的,因其时间短得名,一般是在五分钟内,但不同的平台对视频时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主题对视频时间也有要求。短视频从崛起到发展所经历的时间较短,发展速度极快,目前已进入成熟阶段。我国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使用短视频,受众极多。在新时代,使用手机观看短视频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非遗”短视频影像就是以非遗为主题的短视频,即将“非遗”与短视频结合,这创新了“非遗”的传播路径,为“非遗”的发展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3.2 传播效果

“非遗”短视频影像是新时代“非遗”进行传播的新路径,具有传播数量大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非遗”短视频影像在选题上,它接近生活,从实际需要出发,能激起人们的兴趣。抖音里的一些“非遗”短视频就是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入手,例如能编制容器的竹编、能调养身体的中医针灸等等。在制作上,“非遗”短视频的成本低、耗时短、技术含量不高。因此,“非遗”短视频容易吸引到大量的创作者和受众,这不仅增加了“非遗”短视频影像的数量,还增强了它的影响力。例如,快手和抖音是我国较大的两个短视频平台,拥有大量不同地域的用户,甚至还有许多国外的用户。“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在平台上发出后,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有些热门“非遗”短视频还能传至国外。此外,在“非遗”短视频影像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只是“非遗”短视频的观看者,也是传播者,而且他们还可以对“非遗”短视频进行再加工,成为内容创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强了“非遗”短视频影像化传播的效果,提高了普及程度。

基于网络的普及、数码技术的成熟、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给“非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新时代“非遗”影像化不断发展,其创作形态与传播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非遗”短视频影像得以产生,对“非遗”短视频影像化创作与传播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非遗”传承人推广“非遗”,并寻找兼顾实现生存与传承的发展路径,有利于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提高“非遗”的影响力,使其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J].传媒论坛,2020(22):28.

[2]刘广宇,王成莉.短视频语境下非遗影像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以抖音、快手为例[J].当代影视,2021(2):95.

[3]朱银霞.非物质遗产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11.

作者简介:蒋玮玮,湖南永州,硕士,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教務办副主任,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地方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非遗短视频传播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