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平等观及其现实启示

2021-09-13王丽君

学理论·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平等马克思

王丽君

摘 要: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平等观的重要文献之一,是人类研究如何实现平等的宝贵思想财富。本文在理清《哥达纲领》草案中拉萨尔主义“平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的劳动创造和分配平等、政治平等、教育平等、社会保障平等观点的批判。重温其中的马克思平等观,结合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来探寻对于新时期中国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新型平等关系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拉萨尔;《哥达纲领批判》;平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8-0032-03

平等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思想观念,从古至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涌现了丰富的平等思想,诸如国与国平等、教育平等、执法公正等。在古代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强调“平等是一种美德,人类要尊重平等”。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无法真正实现,但这说明了平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也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述了人类应该如何实现真正的平等。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写于1875年、出版于1891年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的又一包含重要的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建设思想的纲领性文件,它针对当时迷惑无产阶级工人的机会主义派别鼓吹的《哥达纲领》草案中,关于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铁工资定律、国民平等教育、主张和平改革、否定工人阶级的暴力革命等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平等观,我们必须进行挖掘和系统学习,这对处于新时代的中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拉萨尔主义“平等观”。

一、拉萨尔主义“平等观”

(一)“劳动创造”和“公平分配”的平等观

拉萨尔(1825—1864),德国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和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创始人。前期和马克思一样是坚定的社会革命者,后期与封建和资产阶级政府勾结,在许多方面都向当时的政府妥协。《哥达纲领》草案充满了拉萨尔错误的思想观点。如“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1]357。他指出劳动在创造财富和文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财富就按有益劳动进行平等分配。甚至鼓吹“铁的工资定律”和接受“社会平均工资”,认为工资是工人全部的勞动所得。工人的工资就像铁一样是固定永恒不变的,工人应该安分地接受低水平社会平均工资,强调一旦工人阶级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要求提高工资,就会陷入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陷阱”。由于生活改善,生育率提高,就业人口增加,工人失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又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只是麻痹工人阶级,让他们埋头苦干,欺骗工人要安于现状,并将自己的贫穷归于自身,不要妄图革命。

(二)试图颠覆马克思的“国家观”,提倡所谓的“民主监督”

拉萨尔否定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主张国家是超阶级存在物,试图建立工人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他主张成立工人自由协会,合法斗争、争取普选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自由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管理国家的权利。鼓吹所谓的“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事实是设置了各种客观存在的限制,无产阶级根本就享受不到。《哥达纲领》草案中充斥着“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含糊、空洞的民主诉求,模糊了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这个事实,完全背弃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宣传所谓的“平等教育权”

《哥达纲领》草案宣称,实施平等的国民教育、普遍的义务教育。但是该草案提出的“国民教育”同样是一种空想,因为只要社会制度不变,仍处于工人阶级被剥削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教育权利就会受制于资产阶级当权派。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子弟,而对无产阶级子弟的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劳动技术能力水平和生产的熟练程度,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教育的终极目的也绝不是培养自己的“掘墓人”而只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这种国民教育只是为了对工人阶级进行洗脑,而不是使工人阶级觉醒,去争取真正属于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模糊的“社会保障”

拉萨尔强调,为了维护工人的权益,保障他们的生活,实行“正常工作日”“限制妇女劳动和童工禁用”,但对多长时间为正常的工作日、限制妇女的何种劳动,及童工年龄的界限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随后拉萨尔提出了对各种工业进行“国家监督”,调整监狱劳动,尊重劳动者尊严,维护工人安全和保障工人卫生设施的“有效责任法”,但关于保障工人权益的这一部分写得过于模糊和草率。

二、马克思的平等观

虽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平等的具体内涵和具体如何实现平等,但是我们从《哥达纲领批判》的内容中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的“伪平等”的同时,宏观地向我们展示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下面笔者将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四方面来阐述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产阶级的“平等”及工人阶级应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经济层面——论财富创造、分配平等

在《哥达纲领批判》的开篇,马克思就对拉萨尔冠冕堂皇的劳动、分配财富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劳动并非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中的天然物质如空气、水、土壤同样是社会财富。他认为商品生产是自然力和人的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单独只有劳动力并不能创造财富。因为如果自然界没有土地,我们也生产不出粮食和棉花,就无法维持人类的吃穿。《哥达纲领》草案只是一味地强调劳动而完全忽视或者可以说刻意避而不谈,被资产阶级占有了劳动资料,劳动者无法拥有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随后马克思驳斥了拉萨尔的“无折无扣”和“公平分配”的荒诞观点,指出社会总产品必须进行必要的扣除,“无折无扣”其实是“有折有扣”。《哥达纲领》草案宣扬庸俗社会主义的分配决定论,空泛地谈论“劳动”“社会”,把“按照平等的权利”“公平分配劳动所得”作为奋斗目标,企图以分配上的改良主义实现社会主义[2]。马克思强调生产和分配是一脉相承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马克思指出《哥达纲领》草案宣称的“公平分配”就是把分配看成脱离生产的存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他指出无产阶级要在财富创造和分配上实现平等,就必须手握生产资料不再依附于资本家,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所得真正归自己所有。

(二)政治层面——论国家、公民权利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法律“平等”的虚伪面纱。他对拉萨尔的反动国家学说进行了驳斥,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拉萨尔的国家观是一种超阶级的存在,所谓的“自由平等国家”,认为国家的目的是让人们获得全面发展,只是为了美化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强调,在剥削阶级统治下的国家里乞讨真正的平等就是与虎谋皮,他极其愤怒地批判所谓“自由国家”的荒谬言论,称其只不过是用来粉饰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就必须用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来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让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他指出资产阶级的所谓“平等”只是局限于法律上和条文上,因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地位,经济关系上不平等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必然会带来政治层面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在政治上宣传所谓“自由”“平等”“自由国家”“民主监督”“普选权”来麻痹大众。马克思为了撕开他们的伪装,深刻地阐述了《哥达纲领》草案中的“民主监督”的真面目,指出这个“民主监督”的权利行使主体排除了无产阶级,主要的权利行使者是资产阶级,做不到真正的“人民当权”。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要想得到真正的平等就必須摆脱资本家的控制,不再依附于他们,在经济上成为独立的社会人。

(三)文化层面——论教育平等

拉萨尔指出“通过国家来实施普遍的和平的国民教育,实施普遍的义务教育。实施免费的教育”[1]375来实现教育的平等。马克思指出这不过是幻想和迷惑大众的招数,他认为要用一般的法律来确定国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而不是政府和教会来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在阶级国家中不可能实现对一切阶级都平等。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降低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工人、农民等无产者接受相同的教育。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免费教育”只不过是用剥削工人上缴的国家税收,反过来安抚他们来维护统治,终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他们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其最终无非只是灌输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来维护他们的统治。马克思强调,唯有将教育的权利转移到人民大众的手中,才能宣传无产阶级解放理论,不再受资产阶级的糊弄和蒙蔽,真正实现教育自由平等。

(四)社会层面——论社会保障

拉萨尔提出,要采取规定正常的劳动日、限制妇女劳动和禁止童工等一些保护劳动者的措施,这些规定看似颇有道理,但是马克思还是用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这些规定只是一些含糊的、空洞的要求,并没有用明确、清晰的界定来保护劳动者。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性质,认为随着大机器普遍投入生产使用,工人简单机械的劳动强度加大,机器代替手工,工人的失业压力风险也不断提高。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反抗,资产阶级为了缓解阶级矛盾才无奈地使用“社会保障”工具。马克思指出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基金专门来应对劳动者遇到的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面对工人失业问题,要求成立失业保障救助基金来缓解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对于孤寡伤残者,成立专门的基金给予补助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在《哥达纲领批判》的结尾处,他提到“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377。教育与劳动结合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

三、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平等观的现实启示

(一)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财富平等分配的物质基础,否则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就如水中月、镜中花。中国要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将社会主义财富蛋糕做大。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依赖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因此,必须发挥全体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发展的难题依靠劳动者来解决。长期以来,在发展的道路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主体作用,发挥劳动者的主力军作用。定期举办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大力宣传先进劳动事迹,在全社会汇集强大的劳动正能量,使“四最”的劳动观念蔚然成风。劳动最光荣,不能歧视普通劳动者;劳动者最崇高,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创造合法劳动成果;劳动者最伟大,必须彰显劳动者的价值,释放全社会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潜力;劳动最美丽,在干事创业中建功立业,从而树立了最美的形象。

中国不仅要做大社会财富蛋糕,更要分好这块大蛋糕,这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马克思的分配平等并非要求收入分配完全一致,因为人与人之间天生就存在生理和智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了会从事不同的社会劳动,有不同的工资收入。收入均等并不是经济平等的目标,搞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惨痛教训。因此,党和政府必须结合具体国情分析收入分配问题,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将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全体公民手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劳动始终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尺度,多劳多得。同时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靠自身知识、技术、管理的复杂劳动者能够拥有更多财富。政府要发挥再分配手段,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水平和支付保障制度,因为总会存在客观因素造成的低收入者,因而必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二)保障公民权利,实现政治真正平等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确实较之以前的任何阶级更加注重平等,这一点马克思并没有反对,但是这种平等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语境下的“平等”。他强调只有将国家政权交到人民的手中,人民才会拥有真正的政治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真正地实现了当家做主。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完善,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然而党和政府仍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严厉打击“腐败”和“钱权交易”行为,做到权为民所用。再者,要实现社会发展机会均等,加大各项公平事业资金投入,深化各项制度体制如教育体制、户籍制度改革,给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全民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教育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教育本质、功能已经异化,教育成了阶级统治的手段。马克思指出,真正的教育平等就是要关注现实的人,以“人”为中心。回顾历史,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3]堅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的每项事业中去,确保每个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中国教育公平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中国面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主要是存在教育地区差异,如城乡、中西部、民族地区等。因此,中国必须坚持教育起点、机会、结果公平的原则,树立教育资源平等观,逐步增加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发展政策向这些地区倾斜,缩小公共教育资源差距。改善贫困地区的硬件设施如学校、图书馆,信息化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要依赖人才能发挥效能,其中教育者是关键,针对乡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给予大学生和优秀教师倾斜支持,鼓励他们支教;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机会。

(四)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关乎国计民生,是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劳动者处于贫困、伤残、失业、疾病困境的根源。当今社会主义中国有着无比优越的制度优势,关乎人民利益的事始终被摆在首位。正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各项事业更加公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公民。党和政府在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与具体的社会保障情况相结合,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自觉承担社会保障公平责任。坚持“公平优先”原则,让每一个公民平等享受社会保障服务。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执法上,政府要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严格落实惠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政策,真真切切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坚持理性、科学的社会保障原则,不能让国民过度依赖国家责任,避免滋生“懒惰”的思想观念。

总之,《哥达纲领批判》包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平等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学习,始终以马克思平等观为理论指导,推动中国各项平等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薛萍.解读《哥达纲领批判》[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10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1.

猜你喜欢

平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平等的悖谬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