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2021-09-10赵艳郎岩王荣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土木工程校企合作

赵艳 郎岩 王荣

摘要:传统土木工程教育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必备素质。为探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本文从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必要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培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和探讨,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创新;师资队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98-02

基金项目: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跨领域高集中度新兴岗位群的产业学分学程制教学改革”(项目编号:FBJG20200116);武夷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2003);福建省教育厅“线下一流课程《工程伦理学》”(项目编号:SJKC202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用人变化,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创新学科定位、优化教师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环境,引进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全方位打造创新实践用人培养提供各种便利。

一、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用人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预留给求职者角色转变和适应岗位的时间相对减少,实践能力作为求职者的必备技能,显得愈发重要,而创新能力则是求职者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1]。在整个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企业离开了创新就失去了活力,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而企业的创新则源自员工的创新,因此,从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看,提升求职者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等院校承担着社会人才供给的基本职能,社会用人导向一定程度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为适应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重视各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十分必要。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开展实践课堂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外,为了弥补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转变差距,“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也在诸多院校中有序展开,这都是高校顺应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破除传统教育“唯分数论”、学生思维机械、固化的关键方法。

(三)学生个人发展必备能力

学生个人的发展,除了基本学科理论素养的掌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其实操水平已成为与理论素养同样重要的学科能力,近年来,专门高价招收毕业生的社会培训班无疑就是对当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极大的讽刺,创新能力更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学生在专业学科领域的创新意识、创新水平,是陪伴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2]。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

土木工程涵盖了包括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公路、铁路与城市道路等,在专业设置的时候,根据学习方向的差异,又细化分为道路桥梁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工程管理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通常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完公共基础课程之后,会在大三进行学习方向的选择。部分院校由于缺乏明确的人才定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在细分学习方向后仍需按照通用公共课程教育方式听课,学习针对性较低,导致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与专业方向需求偏差较大。

(二)“大土木”教学背景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矛盾

土木工程之所以会细化专业方向,主要由于其學科涵盖内容相对广泛,各个方向研究内容差异性较大,而要实现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难的。“大土木”教学出发点是从综合性的全面人才培养方面考虑的,而细化土木人才方向则是从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角度设计的,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院校过分强大宽口径,力求大而全,学生学习了道路桥梁、岩土工程、工程管理等涉及土木工程的各方面知识内容,但侧重点不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必然受到影响;而过分强调细而精,则会让学生对其他专业方向完全不了解,对学生未来就业、专业技能横向拓展,同样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三)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缺位

我国大多数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以相关专业博士生为主,往往理论水平达到很高境界,但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3],尤其缺乏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双师型”(这里所述的双师型主要是指具备理论素质及实践技能的综合性教师)教师队伍建设虽然近年来逐步被重视起来,但由于整个教育体制的局限性,该类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师资配比上,远远达不到理想状态,严重制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教师还是以传统理论教育教学为主,学生只能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逐渐摸索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为适应岗位发展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水平。

三、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研究

(一)明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持续深入,应用型高校会大量存在,实践技能作为“应用”的具体表现会显得愈发重要,因此,未来土木工程专业要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首先应加强人才定位、明确培养目标[4]。一方面适应当前“大土木”教学背景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做好细而专人才培养方式,平衡二者的人才供给需求,不过分强调宽口径的全面性要求,又努力实现精细化培养方向,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适应人才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现有师资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升其实践技能,鼓励其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锻炼和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其次,积极引进双师型人才,破除当前唯学历论的体制限制(实际操作难度和阻力较大,主要由于现行的人才体制约束),大胆起用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让其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再次,可以聘用相关企业人才到校授课,以其丰富的工程经验和一线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和创新”培养条件

想要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和创新”培养条件,本文认为应从软硬件两个层次进行保障,硬件层次主要是保障相关的教学设施、必备的实践操作场地,学生可以参与必要的实验,以此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建筑工程企业,让学生观摩、参与到部分工程实践中去,以实际的项目体验,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水平的转变;软件层面,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各类书籍等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与其他院系构建大的资源圈,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想要的学科资源,以充实和提升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

(四)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工程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举措,已经得到大量运用[5],但从实际的操作效果来看,还未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深入性不足、利益化问题突出。一些院校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推送”至企业进行务工,美其名曰“校企合作”。鉴于此,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运用时,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对各个学生进行动态跟踪,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还可以将企业人员引入教学课堂中来。总之,校企合作应根据学生、企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运作,立足学科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质量,为学生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提供便利条件。

四、结语

为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本文从实践和技能培养必要性、培养现状以及思路三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应从学科定位、目标培养、培养条件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深化校企合作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为适应人才需求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军,魏华.面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群优化[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4.

[2]李维维,杨华山,杜云丹,等.创新创业教育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157-158.

[3]饒力.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6):174-175.

[4]陈穗茵,李文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软件课程教学改革———团队式自主学习-答辩模式[J].四川建筑,2020(04):351-352.

[5]赵中华,温景文,齐庆会,等.产教协同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0(26):58-60+64.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土木工程校企合作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