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路径探析

2021-09-10秦晴宋雪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秦晴 宋雪

摘要:如何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真正的情感认同,并将其作为行为习惯的指导思想,是当今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突破口。本文通过SWOT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去中心化”、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运用传播效果理论试图从微传播、动态传播和模块化传播三方面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设想;提出了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声誉、合理有效运用大众媒介的引导大力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传播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宣传工作;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72-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宁师范大学2018年度党建创新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创新”(项目编号:2018DJCX 025)研究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以理念和精神的形式被学生认同,更应根据时代需求,融合互联网思维,真正将其中的内涵进行传承与发展。为此,如何開创一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为基础的高校思政宣传工作道路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现状

互联网时代是高、精、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优势———形式丰富多样

许多高校通常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12组词语通过组织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和书画展等线下传播的形式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但随着前端开发、后端开发、移动端开发以及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高校也逐步将传统的传播形式转变为利用多元的互联网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微博话题推广、微信小程序应用、易班轻应用快搭建立等等。但也正因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以各种不同形式不断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会产生麻木心理。若在注重形式多样的传播同时,大力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避免随波逐流成风,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新鲜感。

(二)劣势———内容“去中心化”

互联网信息大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虽然满足了知识获取方便快捷的需要,但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而且这些“碎片化”的内容为了博人眼球往往添加娱乐性成分,这样更容易使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容被掩盖。因此,在众多纷扰的信息中,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媒介载体突破重围,着重体现其内涵,才能被发扬光大。同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它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张扬。由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在缺乏有效引导和合理规范下,核心价值观很容易被丑化和扭曲[1]。此时,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导学作用就极为重要。

(三)机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从上至下,各大大小小会议及报告只要涉及宣传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会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出现四次,它是九个“坚持”的根本遵循内容之一,“育新人”使命任务的重点内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职责的基本要求。而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连续出现在会议报告中,并在十九大报告被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由此可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屡次强调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成为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威胁———学生心理机制

学生心理机制是指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它指受众结合自身情况对信息进行认知、实践,甚至曲解等过滤处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学生的选择性心理就像一个未知因素X,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准确理解,每个人对简短的24字都有天差地别的认知。如若学生选择、侧重接收并认知正面的信息,就会一举两得,反之则事与愿违。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是建立在法律前提之下,若被一些法律意识薄弱的学生选择性误解,他们就有可能做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荒谬行为。

上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部环境,为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制表1进行组合分析,以得出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建议。

二、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设想

国内关于“互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观创始人于扬2012年的《互联网+》主题演讲中。他指出,“互联网+”是一个趋势,亦是一种化学反应,即指传统行业与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的结合。这种组合可以让企业进行新的改革[4]。此时,“互联网+”思维开始萌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引导传统企业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路[5]。反观之,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是一种特定群体的小众化精神产业,如何更好地使其与“互联网+”碰撞出火花,本文在长尾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设想。

(一)高校思政宣传工作微传播

微传播,指主要借助微博、微信、易班和移动客户端等平台进行传播,有效实现即时随地互通信息的效果。目前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宣传更多表现为附和和评论社会热点事件。事实上,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即将有关知识建成一个虚拟数字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iPad应用软件,可以通过虚拟主人公的视角游览故宫,系统还带有每个景点的语音讲解,将有趣的历史知识与全景式故宫图像结合起来,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故宫的无穷魅力[6]。鉴于此,高校通过图片、动画和微视频等形式构建高校思政工作虚拟3D博物馆,并设立一个虚拟人物对博物馆里高校思政工作所要宣传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社交平台在高校进行传播,这样就能让核心价值观既生动又形象地集中体现。同时,根据传播学的二级传播理论,只有通过在受众中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对此发布评论并推荐,引起受众再次传播并培养“专业受众”,才能逐步将微小传播由点连线,再成面,增强传播力度。所以,就需要根据学生喜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或平台代言并引荐传播,高校思政宣传工作就能产生更有效的效果。如,2017年共青团中央正式入驻深受学生群体喜爱的哔哩哔哩弹幕网,并陆续发布《青年网络公开课》《青春25小时》等符合青年群体趣味的精彩小视频,取得了一定传播效应。

(二)高校思政宣传工作动态传播

动态传播,即将抽象的概念借助相关媒介平台进行可视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概念性的精神理念,对多数人来说,或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识,但日益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让静态的思想理念鲜活展现成为可能。就高校思政宣传工作而言,大数据技术采用深度学习、数据挖掘和分析等,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云计算则能按需提供存储、计算以及网络资源,解决数据量和访问量的快速增长等。此外,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只有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渴望和心理需求,才可以使文化更好地被理解与传播。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思政宣传工作的具体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12组词语以故事为引导,制作成教育游戏,寓教于乐。

(三)高校思政宣传工作模块化传播

模块化在计算机程序中就是将一个整体拆分为部分独立版块的操作,再全面整合为一个完善的系统。其特点是分工合作,有利于开拓创新并提高质量。这种方法通常是软件工程中一种重要的开发方式。将“模块化”理念运用于传播,简单说就是推精品,建系统。例如,将集合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一剖解,根据新时代受众的偏好情况与接受程度,結合实际分众热衷的传播方式进行精品创设。同时,借助精品在分众中的口碑传播,再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逐步充实传播内容。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种方式需要充分把握以受众为基础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并运用涵化理论对分众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长期累积的培养。此外,还要借助媒介的议程设置去全面影响受众,导正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引导。如2017年广电总局的系列公益片《光荣与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就是通过明星影响力和媒介引导获得有效传播的范例。这个短片将党的方针政策解剖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部分,通过32位一线明星用受众耳熟能详的诗句或经典语录进行通俗易懂地解读,一经上映就在各大网络平台被疯狂转载,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三、增强高校思政宣传工作传播效果的策略

将互联网运用于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有利有弊,但关键在于方法的创新。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和“互联网+学习”等培育方式,旨在形成更有效的思政宣传传播途径。

无论如何对传播模式进行创新,都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把握舆论导向,避免主流价值观被扭曲。目前非主流文化越来越流行,一些娱乐性的表情包、鬼畜视频等深受学生喜爱,或真或假的信息容易动摇学生的信念。所以要注意做好网络平台信息的筛选、监控和管理工作[7]。二是注意接地气,避免思政宣传工作形式化。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抽象的,在宣传中不要“假、大、空”,尽量用通俗化和生活化语言来普及,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思政宣传工作过于虚化。高校引导学生对理论的学习除了让其认识和理解字面意思,更多还要将相关内容融入实际。

为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效果,可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声誉

在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并理解相关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出如下改变:一是强化理论知识,通过深度学习理论专著、参加学术论坛、参与高校活动交流等方式更新发展自己的理论知识,把握重点,紧随时代发展。二是灵活教育方式,通过微课、视频、教育游戏等方式,了解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式各样教育教学进程。三是开拓实践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与社会接轨,身体力行引导学生践行。

(二)合理有效运用大众媒介的引导

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能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大众媒介的引导。如果能合理有效运用大众媒介,就可以扩大传播范围,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这里的“合理”是指传播时不能只注重形式而虚设核心内容,高校要严格把关相关信息,而“有效”是指形成统一的传播规范,高校要适时把握舆论导向。例如,2018年3月“两会”期间,由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的“中国很赞”手指舞挑战迅速流行,既有明星、网友齐齐参与,也有警察、医生、消防官兵等接力加入。据不完全统计,该活动在微博共计11.6亿人阅读讨论,1.14万人转发参与。这个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利用媒体热度,以全民参与的方式将“两会”关注度推向高潮。

(三)大力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较于教师的教育,学生可能更容易与身边同龄、同代人的经历产生共鸣。因此,对于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传播,需要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培养先进典型人物,如,评选榜样人物和宿舍,进行榜样人物经验宣讲;甚至在社团开展以榜样人物为主题有关征文、微视频、手账等比赛,以赛促学,让学生逐步完善提高自己。同时,高校应该把思政宣传工作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大小事中,而不应当作某一阶段的政治性任务来宣传,例如,“诚信”教育应该贯穿小至按时完成作业,大至考试不作弊等环节,形成一个经常性、习惯性教育。

参考文献:

[1]祝小迁.“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3(02):64-6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3]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1-146.

[4]腾讯网.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2012-11-14). 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

[5]中国政府网.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5-03-16). http://nt_2835101.htm.

[6]海川.博物馆智慧化路径[J].新经济导刊,2015(03):30-36.

[7]周丽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286-287.

(荐稿人:陶丽,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