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传播社交化背景下内容生产创新研究

2021-09-10欧洋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机制创新

摘要:信息传播社交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地位,让传统媒体逐渐从新闻生产的中心,变为社交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伴随5G时代到来,以短视频为主的信息传播社交化特征进一步增强,对以上游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传统机构媒体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冲击。本文通过分析社交传播对传统新闻的影响,结合近年来上游新闻客户端等机构媒体的应对策略,探究传统媒体在调整生产关系、创新生产流程、建立适应社交化传播的生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社交传播;新闻生产;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7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信息传播社交化背景下上游新闻APP生产方式创新研究”资助课题成果,项目编号:GBK2020020

新时期,社交化传播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促进了传统媒体加快转型的步伐。如何在社交传播网络中找准定位,转变新闻生产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传播环境,已成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传播社交化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媒体成为社交網络节点

在社交传播兴起之前,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机构,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新闻网站,是社会信息生产和分发的主要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信息传播社交化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发生产新闻资讯,并进行分享和传播。新闻媒体逐渐从新闻生产的中心,变为社交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在社交网络定位上,和每一个社交用户的地位是平等的,也仅仅是一个能够提供更多内容的“用户”。新闻“内容作为单纯消费品的时代过去了,内容正在变成一种新的连接器。它不仅连接着内容生产者和用户,还连接着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平台”[1]。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变成了网络社交的纽带。

以往,媒体间的竞争模式多是对区域市场的争夺,最多是几家机构的争夺。而在社交网络竞争中,面对的是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行业对手。在这种形势下,媒体间的竞争就是对社交用户的争夺,考验的是媒体面对海量信息的遴选和包装能力,面对新闻事件的创意能力,以及对传播渠道的掌控能力。新闻机构经过多年打造并传承下来的新闻特色日益被边缘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利用前期积累的新闻资源,迅速确立在社交网络上的准确定位,并调整内部生产机制,是其能否在信息传播社交化浪潮中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命题。

(二)传统新闻价值被“算法推荐”取代

在传统新闻采编中,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主要来自从业者的主观判断。比如,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等价值判断标准,是从议题设置等比较主观的角度提出的。新闻的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判断标准,更多是基于从业者个人喜好、兴趣等信息加以判断的。换言之,新闻价值的判断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直觉、新闻敏感度,或者说取决于记者、编辑的知识、经验、眼光和判断力。而读者对什么样的新闻感兴趣、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如何,从业者往往不能准确把握。

信息传播社交化时代的来临,让传统新闻价值判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新闻从业者过去认为重要的、能够赢得读者认可的报道,在社交网络上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用户被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左右,如微博、抖音等平台都是通过转发、点赞、评论、完播率等指标进行综合测算,再通过社交场景化等匹配机制把内容推荐给用户。算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对此,如何适应这些社交平台,让新闻产品得到社交用户的认可,是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社交化进程中遇到的又一难题。

(三)热点新闻舆论场转到社交媒体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突破9亿人,达到9.2亿人。社交媒体已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一引爆点,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热点新闻舆论的聚散中心。

“高考作文”话题,是每年6月网民关注的热点。分析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的数据变化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已逐渐成为热点事件的主要舆论场。2017年,“高考作文”话题在新浪微博热搜上榜13次,总搜索量为86万次,排行最高话题“高考作文”,搜索量达36.7万次;2019年,话题上榜9次,总搜索量为160万次,排行最高话题“押中高考作文题的老师”,搜索量达62万次;2020年,话题上榜36次,总搜索量为905万,排行最高话题“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出炉”,搜索量达305万次;2021年,话题上榜16次,总搜索量为1450万,排行最高话题“高考作文题”,搜索量达994万次。再看抖音平台数据,2019年,“高考作文”话题上榜3次,总搜索量为120万次;2020年,话题上榜3次,总搜索量为1050万次;2021年,话题上榜3次,总搜索量为1560万次。

可见,打赢这场社交用户争夺战,夺回曾经的舆论阵地,传统新闻媒体任重道远。

二、传统媒体应对传播社交化的举措

面对信息传播社交化的挑战,传统新闻媒体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在打造爆款内容、创新生产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一)塑造网络社交角色

如何在社交网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传统媒体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央视新闻在角色打造方面就非常有特点,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堪称优秀。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央视主播的助力。与以往屏幕上形象统一、一丝不苟的高冷范儿不同,这些主播在社交媒体上十分接地气,“段子手”朱广权 、“初恋脸”女记者王冰冰、“国民男神”康辉……这些网友们耳熟能详的主播,塑造了央视新闻的独特社交角色。此外,在推进社交化进程中,央视新闻没有直接将电视新闻搬到社交网络上,而是“量身订制”,让内容充分适应社交平台环境。以B站为例,这是一个Z世代高度聚集的社交平台。2019年,央视新闻入驻B站,“主播说联播”“康辉Vlog”合集等栏目在B站上圈粉无数,诞生了许多在网友间口耳相传的“名场面”和金句。其中,《“一键三连”!王冰冰喊你来关注央视新闻~》《撒贝宁花式被怼合辑》《朱广权的段子真香》等个性突出、与时俱进的产品,深受社交用户喜爱。

目前,其余不少媒体也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据2021年5月新浪微博热榜TOP100数据,前100条热点话题中,央视新闻有11条,人民日报有8条,新华社、广州日报、澎湃各有2条,中国青年报、中新网、红星、华商、现代快报各有1条,传统媒体占比30%,央视新闻发布的【痛悼!#共和国痛失袁隆平院士#[泪]】,以1170万转发量、66万评论量、396万点赞量,位居榜首。

(二)构建社交传播矩阵

用户在哪里,传播就在哪里。面对大部分互联网用户聚集社交平台的现状,传统媒体顺势而为,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构建立体化社交传播矩阵,探索如何以社交用户喜欢的方式,传递传统媒体的声音。以人民日报为例,其社交媒体方阵中,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达2.61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数达1.3亿,微信公众号用户订阅量为3200万,抖音账号关注数为1.3亿,快手账号关注数为5000万。综合覆盖社交用户超过6亿。

社交传播矩阵的构建,不仅为传统媒体吸纳了大量用户,同时极大提升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设置的话题“中国,一点都不能少”,总阅读量超66亿,单条微博阅读量超7亿,转发量超320万。以社交传播为主要渠道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10天浏览量就突破10亿。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也積极引导传统媒体入驻。以快手平台为例,截至2019年底,快手平台上新闻媒体机构与个人累计开设账号超过8000个。借助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创新新闻报道形态和受众连接方式,极大地扩展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触达边界。

(三)调整新闻生产模式

社交传播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与用户的链接方式,也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交传播的需求。塑造全新的新闻生产理念和机制保障,构建科学高效精准的工作流程,合理调配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创新分发渠道……都是传统媒体亟须作出的改变。目前,就如何构建一套更加符合社交化传播规律的内容生产体制机制,传统媒体进行了很多尝试。

比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机制。以总编调度中心作为指挥大脑,采访、编辑和技术三大中心组成采编联动平台,负责内容生产,来自报、网、端、微各部门人员组成统一团队,共同完成新闻生产特定环节的工作。产品生产出来后进入后台新闻稿库,这些稿件既可直接发布,也可作为素材进行二次加工。这一机制让新闻生产更为灵活,对板块间人才流动和素材流通进行了有益尝试。此外,还有“融媒体工作室”机制,以项目制施工的形式进行跨界生产,人员根据兴趣跨部门自由组合。工作室以专业化、垂直化原则分类,多频分众,满足了社交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再如,新华社“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社征集报道创意,创意一旦被采纳,一支跨部门、跨“兵种”的全媒体报道团队就迅速集结,以项目制方式,打造文、图、视协同作战的“融媒集团军”。总浏览量2.5亿的年终报道《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就是由摄影记者揭榜,总编室牵头协调,围绕创意人成立项目组,组建涉及6个部门、11个分社、50多位编辑记者的报道团队所完成的报道。这种机制的创新,颠覆了“过去报选题,通常是谁报的谁干,干完了就完了”的传统思维,激发了编辑记者的创意创新意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生产力。

三、上游新闻应对传播社交化的策略

作为区域性新闻客户端,上游新闻应对信息传播社交化的策略,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在自有平台上构建社交生态,利用媒体的独特资源,为用户提供在其他社交平台上无法得到的服务;二是积极学习第三方社交平台的社交原则,主动融入其中,通过熟悉、运用其规则吸纳更多的社交用户,开拓新闻产品的传播渠道,以此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社交生态系统

“在社交环境下提出问题能够增强人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尤其是在描述信息并获得自信方面。人们能提高沟通技巧,反过来,这种能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在自我效能方面。”[2]2018年底,上游新闻筹办了一档社交互动栏目“帮帮”,该专栏整合原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热线新闻30多人组成团队,依托上游新闻客户端设置“曝光台”“帮你问”“找答人”“玩社群”“城事通”等多项民生服务板块。通过融媒体手段,搭建政民互动新桥梁,以问答的形式,构建社交生态系统,创新开拓了党媒与用户之间的新连接。

“曝光台”坚守“民生、互动、连接、开放”的理念,让媒体与用户、媒体与政府职能部门高效联动起来,对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及其他社会热点问题,实施网民端反映、媒体梳理跟进、部门解答督办,力促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帮你问”邀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入驻,对用户反映的各类问题在三日内给予及时答复;“找答人”包含专业律师、优秀教师、医务工作者等各行各业专家近400多名组成“答人帮帮团”,为用户答疑释惑;“玩社群”收录1950个行业、兴趣等社群,按照适合自己的圈子组成兴趣小组,共同解决相关问题;“城事通”则提供衣食出行等生活信息资讯和办理服务。

据统计,2020年,“帮帮”累计发布信息40950余次,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5000余条,帮助解决各类困难3900余起,宣介、澄清各类事实信息900余次,廓清疑问6000余条,化解各类矛盾600余起。可以说,“帮帮”栏目是上游新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社交链接功能,构建自有平台社交生态的有益尝试。

(二)拓展新闻产品社交传播渠道

社交传播时代,即使是精心制作的新闻产品,也只有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社交渠道传播,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为此,上游新闻积极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搭建社交媒体矩阵,让新闻产品得以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目前,主要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25个,总粉丝量3100万。

上游新闻尝试利用微信群和在新闻客户端自建的社群,打通媒体与用户的对话机制。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1900多个不同类别的社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群根据自身特点,配合重庆中心城区九区的社区负责人进行了网络登记工作,同时分类编辑上游新闻的抗疫新闻和信息,每天精选5~6条编辑成《上游每日疫报》,通过与社区干部联系,分发到9个中心城区的居民微信群,并且及时收取反馈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其间,共计分发630余条抗疫新闻信息,覆盖百万人群,总阅读量达6亿。此外,上游新闻抖音号上线一年,粉丝量突破200万,获赞1823万次。2021年5月,袁隆平去世,上游抖音号发布的《十里长街悼念袁老,悼念厅内摆满鲜花》《袁隆平摔伤已两月,走时很安详面带笑容》等视频产品,观看量达1.2亿。

根据社交媒体的内容需求特点,上游新闻着力打造了不少接地气、亲民化、互动强的新闻产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中,上游新闻根据社交传播的特性,围繞“爱国”“长征”“信仰”“奋斗”“复兴”等能够激发用户情绪的热词,进行产品策划。融媒体视频产品《重庆北站玩快闪 众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为保证传播效果最大化,刚完成拍摄就迅速剪辑了十秒预热视频和宣传海报,在朋友圈发布预告。产品在三天时间内,观看量突破1600万次。再如短视频《全球中华儿女 今天同唱一首歌》,通过重庆官方海外传播平台iChongqing在Twitter和Facebook同步发布,一周全网播放量达6000万次。

(三)推进全员视频化,完善社交产品体系

《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18亿,日均使用时长110分钟。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力,使短视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网民获取信息的首选。上游新闻顺势而动,全力推进全员视频化,强化记者视频采集能力,深耕视频内容生产。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短视频、视频专题、视频海报、直播、VR、航拍等形态的立体产品体系。

品牌视频栏目《上游“圆老师”》,是上游新闻推进全员视频化的成果之一。栏目的策划、脚本、拍摄、主持、剪辑各环节,都是由三位文字记者完成。产品以轻松幽默的表现形式,屡屡成为社交“爆款”。2020智博会期间,栏目特别推出《智“圆”奇说》Vlog系列,阅读量超千万,成为智博会的刷屏之作,入选2020传媒中国年度融合产品20佳;系列微视频《不能忘却的纪念》是上游新闻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推出的鼎力之作。该产品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内容架构,从具象化的细节切入,以亲人面前的丝丝柔情、面对死亡的凛然大义、痛彻心扉的呼唤、铁骨铮铮的呐喊……展现革命先辈们短暂生命中最耀眼的人性光辉,用炙热与深情打动用户。产品通过多个社交平台传播,总浏览量达4200万。

(四)在应对社交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面对信息传播社交化的挑战,上游新闻就平台建设、生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短板依然明显:一是大部分采编人员缺乏社交产品思维,很多时候仅仅是把新闻报道复制到各大社交平台上,没有考虑社交平台的用户特征和阅读需求,无法生产出与之相适应的新闻产品;二是对社交平台运营不够重视,上游新闻的微博矩阵曾在西南片区名列前茅,但如今几个主力微博账号基本没有运营,仅靠频道编辑每天更新内容维持,包括在快手、B站等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交平台的发力也是不够的;三是缺乏以创意为核心、跨部门协同的生产机制,新闻生产关系仍停留于传统,部门之间各干各的,设计、技术等板块独立性比较强,报道的采写、编辑、发布等流程相对独立,这种生产机制既束缚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无法适应当下多元化的传播需求。

目前,上游新闻团队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正在酝酿新一轮改革,期望通过推进内容生产机制机构改革,提升社群运营能力和社交化传播能力。

四、结语

信息传播社交化方兴未艾,就新闻行业而言,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东西。技术,是变化的核心驱动力。传统媒体要打赢这场社交舆论阵地争夺战,既要考虑技术创新这一核心生产力,又要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新闻生产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胜男.算法时代“好内容”的变化[J].青年记者(下),2017(11):5.

[2] [英]艾莉森·艾特瑞尔.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258-259.

作者简介:欧洋(1974—),男,四川达州人,本科,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新闻管理。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机制创新
大学生个体目标管理机制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