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方法

2021-09-10曹琳琳

科技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职业道德修养的社会影响日益显着。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培养师德道德习惯,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着眼于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为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提升修养

高等学校是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摇篮,是培育民族栋梁,国家希望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作为主导力量,不仅肩负着引领在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养成先进思想的重要使命,同时,其道德风范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是众多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标杆,因此,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认识人性、参与实践、思考现实,其中认识人性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参与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思考现实则是在认识人性与实践参与中形成的思维立场。

一、认识人性

修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人的精神层次问题,认识人性是从精神上进行修养的活动;充分认识人性的修养者能够更好地思考人生,确立良好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加强道德修养。

1.认识人性是提升道德修养的思想前提

近代唯物论认为,人性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由环境影响、进行教育而形成的。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在人格总能量中,三个我此消彼长地影响者人的行为。“本我”通常被看成本能,“自我”指的是人格的积极控制、观察以及学习的功能,“超我”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社会戒律和规范[1]。人本主义提出人的最高层次是完成自我实现,就是人尽其所能或潜能的充分发挥,以低级需求的满足为基础,追求更高级的需要,给人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2]。人本主义强调个人自主性,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学习者的内在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人本主义还强调人生学习的整体性,认为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认为,人的个性是个人在其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可以通过自己适当的活动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3]。个人所处的环境既是现实给予的,又是个人自己建构的。

2.高教教师认识人性的具体途径

(1)“吾日三省吾身”

所谓“内省”,就是对自己内心进行反省。它注重良心在修养中的作用。“内省”是一种自律心理,通过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达到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的效果。要严于解剖自己,关键在于提高自觉性,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内省既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又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同时,内省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选取合适的道德准则、推崇的至理名言作为自己的人生航标,激励自己按照这种准则或信条去做[4]。

(2)“不惭于影,慎其独也”

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做违法乱纪和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惭愧于自己的身影,即使独处时也能谨慎,这种情景就叫“不惭于影,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自我修养,一个人在只身独处时能够做到表里如一,所思所做所想内外一致,依德行事。以德润身。

(3)“有志者,事竟成”

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高校教师为了鼓励自己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就叫做自我激励。时时心怀信念,确立志向,努力奋斗;每每怀揣理想,寻找方法,勇往直前。自我激励包括目标激励,成果激励,反思激励和对比激励,都是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提升修养的方法[5]。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强化和磨练克服各种障碍和阻力的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

二、参与实践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源于社会生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因此需要让高校教师全身心地參与到实践和活动中来,回归生活,关注生活,反思生活,不能让高校教师从生活中疏离,要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引导生活。从生活出发,意味着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出发,从整体生活出发,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6]。

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社会之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行为的是与非,更好地分辨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实践是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行为提出的要求,并通过社会舆论和自我修养,支持和制约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的标准,检验其是否符合师德要求,是否是为了使个人的道德品质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是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也能检验出教师能否做到知行统一。实践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而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道德倾向。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的良性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发展过程。师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动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各种心理成分协调统一,均衡发展的成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发展与人在其他方面的道德发展一样,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获得性品质的过程。个体道德应追寻更高的自由境界,让履行社会道德要求不仅是自觉自愿的,而且成为心灵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的心灵需要已经不是出于某种外在功利的考虑,也不是纯粹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结果,而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为习惯。

3.高校教师参与实践的主要途径

高尚的模范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主客观因素的协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我修炼,不断自我完善从而逐步发展和提高而形成的。不仅要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师德理论,还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虚心向他人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主义学习师德修养理论和经验总结,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提高,并善于进行理论思考[7]。教师不仅是教授者,而且是研究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在研究中形成和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潜心进行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道德规范,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使之具有教育价值,树立道德信念,提升高校教师道德人格。同时,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尊重事物的客观性,促使高校教师形成民主、合作、创新等品质,还可以促进高校教师认识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复杂的关系,对这些关系形成新的看法。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师生交流,道德教育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一种精神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一种加深认识与相互理解的过程,在这种沟通交流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影响、共同发展,促进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8]。最终,在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将心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全部付诸实践。

三、思考现实

批判性思维是对于是非的判断,也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的批驳与否定,是一个多向度的观察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内里去追索。结合批判性思维,对于现实行为的充分思考,才能进一步地完成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

1.思考的动力来自道德冲突

冲突大都因自我与关系世界的不协调而起,能够促进人的体验。在冲突中,个体会感到自我与关系世界的不协调,从而促使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分离,反省自身,为改变自身或者改变世界作认知上的准备[9]。同时,冲突事件会让人积累正确体验的经验,超越本能去反应,进入到理智的思考状态,有助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产生和深化。

2.思考各种现实社会关系

高校教师需要处理好自我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完成自我評价,应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也要控制好分寸,不能自我膨胀。高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和周围的人群进行交往,追求自我利益和善待自我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利益,善待他人,倡导合作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同社会发展衔接起来,同时,将道德意识延伸到自然界,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同自然世界和谐相处[10]。

3.在思考现实中反思自己

思考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理性地回顾教学内容,科学地总结教育方法,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反思的高校教师,对教育不仅具有开放性的思想,而且更虚心、更富有责任感,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在教学活动中,会首先反思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将会对学生带来何种影响,这种态度的进一步深化便是道德与伦理的问题,只有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和伦理水平的教师,才能够具有这种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全心全意,自觉的发生反思行为,进一步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提高。在认识人性的基础上,以不断的反思来带动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以认知现实中自我行为的不足为契机来提升自我的行为准则。

四、结语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使命。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中流砥。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核心要求,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品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全体学生的行为准则,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体系乃至学习生活的细节,甚至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素质。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结合实际,以高标准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够对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政教育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新思路,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为时代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定仁,李如密. 教学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建设[J]. 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方凌雁. 论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 教育教学研究,2001(2)

[3]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 2017年版

[4]栾高明. 试论高校教师的修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

[5]张炳生,邓之光,陈德华. 教师职业道德新论[M]. 2000年版

[6]龚乐进,张贵仁,王忠桥. 教师职业道德[M]. 1992年版

[7]傅博利. 师德读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周德义,杨志红. 师德修养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杨旭.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理论研究,2010(4)

[10]张承安. 基于人性的道德关怀与道德和谐[J]. 求索,2008(9)

作者简介:曹琳琳(1991.05),女,籍贯安徽宿州,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管理会计,公司治理等 武昌首义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