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1-09-10田敏妃刘骅锋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

田敏妃 刘骅锋

摘要:2020年初,一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如居家防控、网上听课、交际网络化等。虽然我国疫情防控一度向好的态势发展,逐步由应急转为常态化,但对于许多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会随之更加突显。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积极应对心理危机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当前国外新冠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可控,但地区偶发、群发病例时有出现,输入性病例风险持续存在,疫情防控工作丝毫不可放松。我们逐渐进入后疫情时期,面临着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出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迫切要求高校展开路径探索、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拓宽教育教学途径,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择宁波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问卷问题,利用问卷星发放与回收电子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产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倾向性、方式与需求等。本次调查问卷于11月1日发放,11月20日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509份。

1.2方法

獲取有效数据后利用Excel、Sublime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疫情信息获取途径调查

数据显示,37%同学通过微博了解疫情的相关动态;31%同学通过电视新闻播报获取疫情信息;17%的同学通过其他社交应用浏览疫情相关信息的详情;还有15%同学的信息获取方式则是与家人及朋友的交流。该数据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是通过网络及电视新闻实时获取信息的。

2.2疫情防控期间在心理层面遇到过的问题调查

由图1显示:19.1%的同学感受到社交孤独感;16.8%的同学表明曾遇到恐惧情绪;16.3%的同学遇到了焦虑情绪;14.6%的同学遇到了作息、饮食与睡眠失调的问题;13.2%的同学在学习、考试方面遇到压力;还有10.2%的同学遇到过毕业就业压力;剩余9.8%的同学感受到抑郁。

2.3关于是否提前进行心理预防的必要性调查

通过图2可以看出:对于提前做好心理预防措施的观点,33%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36%的同学认为可以做相关措施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28%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做与不做都有道理;仅有3%的同学认为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低,所以此举措并无必要性。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心理预防存在着不同的态度,但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提前进行心理预防或多或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4对于战胜疫情信心的调查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509份有效问卷中,54.6%的同学对于战胜疫情有坚定的信心;42.0%的同学对战疫有信心但仍感到忧虑;3.4%的同学则对战疫没有信心,选择听天由命的态度。该数据表示:对于战胜疫情,几乎所有同学都有着积极的态度。

2.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在这次疫情面前,几乎每个人的健康及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同样不利的情况,有的人适应良好,而有的人则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在疫情信息获取方面,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以官方信息为准。当今信息真假难辨,特别是处于疫情突发阶段,各种谣言传播速度极快。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群体中能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同学占据最大的部分。

该结论反映出我校学生表明我校学生对于信息的真假判断较为重视。

(2)在对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心理问题调查中,我们经由分析发现社交孤独感、恐惧情绪及焦虑情绪占比居于前三。

由于疫情初期要求居家隔离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出门,活动范围被局限、个人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致使孤独感尤为凸显。恐惧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事物的不了解与不确定,疫情所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疫情严重时期“封城”举措、疫情确诊人数不断攀升都导致普罗大众产生“末日来临”之感,这一切都成为恐惧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在疫情长时间的影响下学校无法正常开学,学生都开始了上网课模式,而由于环境等因素,学习效率低的现象必然存在,对于仍看重知识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业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大的压力。而焦虑情绪正是由于个人对自身的行动跟不上理想的要求而产生的,综合以上提到的社交孤独感、恐惧情绪与低效率,焦虑情绪自然而然占据大头。此时个体情绪变化呈现正反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越严重;在焦虑越严重的同时,又导致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此负面情绪循环往复、不断加剧。除此之外,作息、饮食与睡眠失调,学习、考试的压力,毕业就业压力,抑郁情绪等因素都作用于以上。

该结论表明我校学生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准备严重不足,缺乏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说明在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路径中,我们应加强大学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预防教育。

(3)在对提前做好心理预防措施必要性的调查中,有33%的同学认为心理预防很有必要,36%的同学认为有必要,28%的同学承认心理预防存在一定意义。 这说明对于极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加强心理预防都是一种必然趋势。

该结论表明我们在探索心理教育路径时便可以参照相关资料设置心理预防机制,为保护同学们拥有健康心理筑下坚实壁垒。

(4)在战胜疫情信心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基本被克服,这表明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其心理复原力较高,他们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而仍有许多同学表示对疫情仍有忧虑,这从侧面表明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同学们的心理影响之大,对同学们造成一定的不可抹去的阴影,此现象更加体现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針对部分同学表明自己无能为力的同学,在跟踪调查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此类学生由于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其对生活起居和学习都丧失一定的积极性。在陪同其接受几次心理疏导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对疫情的恐惧有所缓解。这也表明心理辅导对解决同学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更加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由该结论我们提出建议:当问题初露苗头之时就应尽快疏通其忧虑,避免出现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

失去对正常学习生活的掌控感是疫情下引发焦虑的重要原因。网课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毕业论文和实验进度受阻、期待的毕业计划被打乱、现实人际社交的缺失、家庭经济收入锐减出现经济困难以及宅家引发亲子冲突而无处回避……都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猛烈波动。

4.关于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建议

4.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反馈机制

完善的反馈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反馈机制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参与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是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反馈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1]通过在平常教学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对每位同学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做好事前预防工作,以便心理问题反馈机制在发生作用时得到更好的效果。

4.2坚持五个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原则、科学原则、协同原则、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2]。

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时,应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危机干预中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3]。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坚持运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教育引导学生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认知,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学生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必须落实“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从而达到多管齐下、有的放矢、协同作战、精准干预的目的。

4.3持续开展心理健康互动活动

为了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支持学生自主成立心理社团,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座谈或交流。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军.论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N].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2020-8-23(6)

[2]陈建甫.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R].陕西:西 安 思 源 学 院(杂志)

[3]唐海波,罗黄金等.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神经质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6):904-9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042220019。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