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个案工作在我国灾害工作的思考

2021-09-10黄静瑜

客联 2021年2期

黄静瑜

【摘 要】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在灾害工作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它是在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者以个别化的方式为灾后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和服务。成功的个案介入,或许能够拯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中的正向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个人以及家庭在灾后的物质或精神重建。本文中,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从多层面介入灾害个人和家庭,注重环境对其的影响作用,重构灾后个人及其家庭的积极生命形态,这是值得我们对灾害社会工作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关键词】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个案工作;灾害社会工作

灾害无可避免的存在,灾害社会工作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周利敏老师在2006年申报课题时首次在国内学界提出了“灾害社会工作”,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要,随着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发生,到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再到2013年四川芦山大地震等大灾害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灾害社会工作也随着这几次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者的有效介入,成为了灾后救援工作中的一批新兴力量,并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但由于社会工作者对救灾专业的局限性和参与灾害社会工作的有限性,使得灾害社会工作很难得以较好地开展,其专业性和必要性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质疑。在面对这些质疑声的同时,社会工作者更需要群策群力,利用更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手法,融入、嵌入灾后的救援工作中,运用“专业与本土”相结合,得以灾害社会工作成为灾害救援工作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灾后人们心理调适、心理重建方面起到社会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工作开展过程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模式之一,美国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在1930年首次使用“心理社会”一词,1937年,美国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学者系统地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1964年美国霍利斯(F.Hollis)学者综合了有关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发扬光大并正式出版了《个案工作:一种心理社会理论》一书,从那以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被广泛运用到了个案工作中去。它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就是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它较长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它要求社会工作者既要深入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也要时刻关注环境对其的影响。综观国内外灾后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可以总结出: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对于灾后心理重建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和参考,在国内,灾后的心理重建或者说灾后社会工作介入还处于初级的摸索起步阶段,王思斌、顾东辉等学者在相关文献中还指出了社会工作在灾后心理救援中往往起到了协助者和助手的角色。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社会工作者为灾区民众提供了心理危机干预、应激性心理障碍和社区心理重建等方面的服务。(任嘉威,2016)可见,在灾后心理重建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无疑为灾区民众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

一、对灾后心理重建模式的四大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心理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社会环境中,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灾害发生后,民众自身在心理、生理以及灾后恶劣环境中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社会工作者的危机介入,对于灾后个人或家庭重构积极的生命形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灾害的发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社会工作者介入专业的个案服务,提供支持和直接影响,利用了解、接纳和同感等专业手法,直接表达社工积极的态度和意见,帮助案主有效地度过危机,正确认识危机,解决在灾害发生心理危机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动态过程。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一种原因是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灾难发生后,服务对象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去面对恶劣的环境,无论在心理上、生理上对服务对象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创伤,一时间难以平复,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找准每个服务对象的切肤之痛,扎根问题,从需求出发,用心理治疗模式,引入支持网络和系统,对服务对象链接外部资源,增强内部支持的力量。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有学者认为,灾难发生后,人会处于心理封闭期,或为短暂的,或为长期的,而人际交往的缺失会影响个人健康的人格塑造,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服务对象,心理治疗模式十分重视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参与灾后服务时可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小组,从同质性中发现异质性的个体,予以进一步的跟进服务。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身健康地成长。充分利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的“探索—描述—宣泄”的非反思性治疗技巧,帮助灾区问题个人或家庭缓解内心的不安情绪,介入危机干预、串联优势视角、增能等理论和手法,为灾民提供实质性的帮扶,授人以渔,促进他们今后灾后重建生活的良性发展。

二、明确社会工作者参与灾后服务的角色定位

在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灾后服务的经验并不足,灾后服务也属于较为新兴的领域和服务,要做到专业,深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2008年汶川大地震,由于死伤人数十分惨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社会工作者也被第一时间派到了现场进行对接社工服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才逐渐地被政府和社会各界发掘和重视。然而,與从事一般领域的社会工作不同,灾害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晰认识和定位自身的角色,并随着灾难救援的步骤演进进一步的调整。(周利敏,2014)在灾区救援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明确的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够去做,什么不能够去做,对于缺乏经验的内地社会工作者来说,很容易形成角色模糊,由于灾后重建的特殊性、急迫性和敏感性,处理不当或者处理过度有时可能还会酿成大错,导致灾难的恶性循环。因此,明确角色定位是十分必要且必须的。

对于灾后重建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承担的角色主要有:需求评估者、资源整合及链接者、个案管理者、心理支持者、心灵重建者、社区组织者等角色(如图1所示)。

每种角色在灾后重建服务当中都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心理治疗模式介入灾后个案工作的主要阶段

与一般的个案介入相比,灾后个案工作有其显著的特点。它们之间有相似性,但灾后个案工作所能呈现出来的特殊性、紧急性是跟进灾后个案工作最重要的特点之二。本文,在心理治疗模式的引入下,作者大致把灾后个案工作进行以下几个阶段的分类:

1、需求评估阶段:灾后个案工作只有切实以需求为本,社会工作者掌握了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以及特殊需求后,才能真正的对症下药,开展进一步的介入服务,一般来说,需求评估主要评估的是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状况、社会环境、灾后环境以及关于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等情况。

2、个案辅导与管理:灾区的个案并不是单一的,然而个案与个案之间有其相似性,但在每个服务对象身上所呈现的问题也是截然不同,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切实做好每个个案的记录、跟进以及回访,分门别类,对其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文档资料的管理。灾后服务对象的问题往往是多元且复杂的,一个受灾户中,可能有经济的问题、房子倒了、找不到工作,也有可能心理上出现状况,更有可能产生健康上的问题。因此,往往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协助。

3、咨询与转介: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灾后重建服务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个案服务可能会欠缺专业性和深入性,遇到棘手的个案,社会工作者应该及时请求上级部门的帮助,对于前来咨询的服务对象应该给予热情、积极的态度,首先予以初步的判断、分类和初步的咨询工作,遇到需要转介的,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地帮其进行资源链接,告知原因,以确保服务的延续性,保证灾后服务对象的切实需求得到及时地回应和解决。

4、服务监督与评估:灾后社会工作中服务监督与评估是灾后个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随时检讨资源运用是否充分有效,需要对个案方案以及其行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周利敏,2014)同时,对个案跟进过程中的过程以及成效应该做好监督和评估。评估服务对象是否在个案介入后取得一定的效果,或者哪些需求还没得到满足,或者成效不显著的,这些在服务的结束后,应给予评估,使得灾后个案服务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得以保障。

四、心理治疗模式在灾后个案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治疗模式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就是服务对象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人在情境下”,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灾害发生后,出现了许多不可预的问题,人们在发生灾害后表现出来的心理是脆弱的,不可抗的,心理治疗模式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对服务对象的相关问题进行整合和分析,寻找问题的来源,变化原因以及过程,切实为灾区服务对象提供相对应的服务。灾后重建的社会工作服务有其难点的地方,找准服务对象问题的症结,找准服务介入的落脚点,显得十分必要。

运用心理干预手法于灾后重建的个案辅导中并不占少数,但专注于运用心理治疗模式中的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却又并不多见。然而,灾害后人们的心理往往处于脆弱之时,及时有效地介入心理治疗的方法将会从根本上缓解灾民们的心理压力,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反思性与非反思性的技巧,有针对性地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接受生活,重新调整自己的心理感受。

五、灾后个案工作介入的实施路径

个案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然而,我国灾后个案工作的介入工作更是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有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中,作者主要从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模式下探索灾后个案工作的介入,希望运用专业的治疗手法,使灾民化危机为转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建内心的自信,积极探索灾后生活。

1、一扇门,一道桥;心理治疗模式在灾后个案工作的运用中就好比是灾后重建道路上的一扇心灵之门,一条通往希望的桥。首先,灾民在发生灾害后所形成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这种伤害不仅仅是失去房子后无家可归的痛,更是失去亲人流离失所的痛,这种痛是刻骨铭心的,然而,在那一刻,灾民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紧急的危机介入,在危机干预、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对症下药”,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增强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关注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为服务对象重拾信心打开一扇心灵之门,巧妙运用社会工作中增能、优势视角、赋权等应用视角,多层面、多角度加大服务对象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客观正视灾害对其造成的影响和伤害,积极为其营造社区互助支持网络,把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视为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

2、外在嵌入?!内在深耕?!这个话题似乎也是近些年来一般社会工作服务中一直在探讨的话题,相对比于一般社会工作服务,灾后社会工作服务有它存在的特殊性、危机性以及必要性。到底在灾后社会工作介入中,灾民更希望是社会工作者外在嵌入,还是本地社会工作者内在深耕,作者认为,两者都要,两者均需。既然让外在社会工作者队伍进驻,同时也应该培养更多扎根于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原因在于:第一,内地社会工作者队伍相比起北上广深等地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来说起步较晚,且专业性的体现更为薄弱,需要大量外在社会工作者为内在社会工作者输入更多新鲜血液并且传递更专业更适合中国发展,特别是灾区重建工作,补足内在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内外结合,带动灾区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社会工作本是在西方传到中国,中国也在积极探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模式,同样道理,在国内,欠发达地区也因为社会工作发展的起步慢,设施不充分,限制了社会工作发展的脚步。因此,需要更多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上广深地区优秀社会工作者团队、精英的加盟,壮大灾区社会工作的队伍。

3、单一模式?!多元模式?!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到底是要用单一模式如个案工作去介入灾民的服务还是需要多元模式,个案、小组、社区活动强强联手,值得我们去思考。由于灾害发生的特殊性,灾民往往存在个人或家庭的重创,往往表现在心理偏差、心理扭曲、心理不平衡等現象,在这个时候,社会工作者是不是仅仅能从个案工作去单方面的介入,着手对灾民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辅助呢?!答案显然是不对的,有针对性地把它们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不能仅仅只关注服务对象的个人、家庭层面,而是要从个人、家庭层面出发,综观整个灾区,做好社会工作者“社区倡导员”的角色,努力挖掘服务对象的最迫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在个案、小组、社区活动方面都有涉及,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体思想,切实打造一个健康、和谐、有爱的良性发展灾区,为灾后重建作出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六、小结与反思

灾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细节上的、专业上的、理论上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中,作者主要在心理治疗模式的引导下去探索灾害个案工作,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心理治疗模式作为个案工作运用在社工实务中最为普遍的治疗模式之一,有且十分有必要在灾害个案工作中进行探讨和学习。灾害个案工作在整个灾害社会工作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它的功能运用上还是从它的介入内容上,一个成功的个案介入,或许真的能够拯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因此,发挥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中的正向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个人以及家庭在灾后的物质或精神重建。从服务对象的根本需求出發,从多层面介入灾害个人和家庭,注重环境对其的影响作用,重构灾后个人及其家庭的积极生命形态,这是值得我们对灾害社会工作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杜娟.“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老年个案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02):12-14.

[2]周如南,景燕春,朱健刚.灾后重建中的社区营造——地方治理中NGO参与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1):39-45.

[3]徐定艳. 绿驼铃参与地震灾区重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4]袁鑫. 治理视域下灾后社区重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王伟. 个案工作方法在灾后服务中的本土化实践及其反思[D].兰州大学,2013.

[6]廖鸿冰.灾后重建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基于四川理县社会重建的实践[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10):9-12.

[7]温静.灾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08):37-40.

[8]徐文艳,沙卫,高建秀.“社区为本”的综合社会服务: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实务[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03):56-62.

[9]张和清.从个案救助到社区能力建设——从两个案例看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J].中国社会工作,2017(25):19-20.

[10]文军,吴越菲.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165-181+207.

[11]周利敏著.《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及组织策略》.2014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