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校体育课程发展与指导思想

2021-09-10丁铭

客联 2021年2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教学大纲结构

丁铭

【摘 要】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而国内的学校体育课程也是经历了引进与改造、变革与发展阶段、十年挫折阶段、恢复和调整阶段、改革与探索阶段和深化改革阶段。每一阶段的课程指导思想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目的有密切的联系,带有浓厚的社会政治特色和历史合理性。

【关键词】体育课程;发展与指导思想

一、建国后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情况

(一)1949-1978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时期。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影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主要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并于1956年制订和颁布了第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61年,国家教委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制定了第二套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材》,标志着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走出原苏联模式,探索本土化体育课程研究的开始,大纲确立了学校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的思想,新增加了武术等民族教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体育课程结构从缺失到重新恢复阶段。60年代初,因国民经济困难,多数学校的体育场地改作菜地,体育教学秩序受到影响。1963年后逐渐恢复。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我国学校体育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基本缺失。

(二)1979-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的体育课程改革蓬勃地开展起来了。在1979年召开的扬州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措施,在明确提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竞技体育”“技能教育”“快乐体育”“全面发展”等学术思想和观点,创办了学校体育专业杂志《学校体育》,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学校体育》教材,使学校体育工作逐渐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学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铺平了道路。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1987年国家教委根据中小学学制的变化,对旧的十年制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颁布了十二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显著特点是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由过去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开始重视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与探索,在继续强调体质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积极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

1986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我国基础教育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作为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过渡性教学大纲,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制订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并在随后的1996年正式启动了高中新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工作。《九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改革。在这期间,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把调整和改革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推行体育课程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始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体育课程的体质教育内容。

90年代末期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体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贯彻落实中央的《決定》,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适用修订版)》的过渡性大纲,在对我国学校体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重新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作出的重大调整,是在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01至今,新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创新时期。

2000年后,新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基本框架构建阶段,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12年级)(试验稿)》的推行,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和课程指导思想的束缚,并以现代课程结构理论为指导,开始重新构建新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集中体现体育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和谐的功能效应。

随后,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来统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一阶段学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主要回顾了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拓展体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修补和完善前7次体育课程结构(《体育教学大纲》)中缺失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的内容。围绕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把体育教学中有关体育知识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体质教育、自我发展教育等内容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之中,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完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内容。

二、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趋向

回顾历史,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体现了三个发展趋向:

第一,学校体育课程思想由偏重于社会需求向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并重方向发展。体质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思想主要表现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生产与国防建设服务的课程思想以及劳动、军事体育思想,主要体现的是社会需要;而终身体育、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思想则体现了学生主体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第二,学校体育课程思想由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授“三基”等课程思想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特色,而80年代后期的发展个性、“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等课程思想则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特色。

第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由手段论价值观向目的价值观转变。增强体质为生产与国防服务、传授“三基”的课程思想,把体育运动看成方法手段,强调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其它目的,是典型的手段论价值观。而发展学生个性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运动中的体验与乐趣,把运动本身看成是目的,是较典型的目的论价值观。

三、小结

从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的体育教学模式所形成第一套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到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课程结构逐步向优质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已经由单纯的身体运动发展成为有关社会、人文、生理、心理、教育等的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以身体运动为媒介的体育文化,而作为传播、融合和创新特性是必须得到正视的,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体育课程未来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体育文化为课程文化的基础上,必须树立体育课程的学科观,以学科文化思想为基础认识和开发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保持体育课程独立的品格特色,必须从体育课程的“学科”的高度思考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郑保华.建国60年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发展

[2] 朱鹏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11-12.

[3] 刘晓莉,肖焕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和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教学大纲结构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开课情况调研与分析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半包围结构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