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2021-09-10朱骏益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书法

朱骏益

从“翰墨薪传工程”到全国统一的书法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标志着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已经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下的书法教育界来说,呼唤“工匠精神”也同样迫切。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践决然少不了“工匠精神”。在书法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历练不衰、历久弥坚的人文气质,也是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进取态度。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即是书法教育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再如王僧虔《笔意赞》中所论的“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在书法教育的实践环节,书法与工匠的精神追求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中记:“(羲之)于山谷中临学钟氏及张芝正书、草书二十余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版木等,不可知数,至于素纸、笺穀、藤柴,反复书之……”无不传达出书法教育实践中的“工匠精神”。认真、虔诚、真挚、较真,理应是“工匠精神”在中小学书法教育实践中的基石。对传统书法点画细节的解剖、勾摹、仿写与示范,无不传达出“工匠精神”的内质。启功先生一生在书法上都践行著“工匠精神”,他曾说“毛笔这东西脾气挺大,你三天不摸它,它就翻脸不认人”。齐白石也常常“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更是一种工匠的持久平和态度。

当然,书法教育除了讲究功力与投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灵性。不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对生活中的问题敏锐,对历史、现实有深刻的了解。书法教育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现在提倡“工匠精神”要防止片面性,既要有一定的技艺练习投入和强度,还要有灵性、有修养、有品格……两者结合才能体现真正的艺术教育的“工匠精神”。

钱穆说:“非通中国人文之妙,宅心之深,何可言书法?”故此,先贤们一再申明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在倡导朴实无华的“工匠精神”。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新历史时期,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传承与发扬,就是在延续中华传统的文明脉络。“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以贯之、恒久如初的精神追求,它要求人毫无懈怠,它之于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而言,意味着一种精神向度与信念。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书法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诗书画苑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