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创时代下,创业投资机构的挑战与破局之策

2021-09-10田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3期
关键词: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创新

田雨

摘要: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向硬科技赛道转型。由于我国当前的主流创投机构成长于互联网模式创新时期,形成了一套投资方法和投资逻辑。而硬科技企业的创业主体多为科技工作者,背靠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在面向硬科技企业时,产生很多不适应现象。本文旨在对投资机构在科创时代下的挑战予以分析,并给出部分破局之策。

关键词: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创新

0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的同时,也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逐步从粗放型发展转向精细发展,一大批落后产业将会逐步淘汰,以高技术、高知识密度为要素的新产业结构时期。这一时期,以高技术壁垒为特点的创业企业将迎来重要机遇。尤其是科创板的正式运行,为硬科技企业和创投机构带提供了资本市场环境。中国创投机构多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步的互联网技术革命,中国并未真正引领技术发展,而更多的是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模式创新。于是,在一段时期,我国早期创投机构产生一种独特投资逻辑,就是寻找美国的互联网产品在中国的同类型创业者,并通过资本加持,帮助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这直接诞生了一批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并催生了一批顶级私募投资机构。然而,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被收割殆尽之后,中国经济转轨换道的历史大背景下,创投机构对高技术壁垒的创业者,产生了不适应。总体而言,对技术创业的发展规律仍未真正摸透,即使是行业现行的部分投资机构,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主要面临如下挑战:

一、创业主体的特殊性

当前,很大一部分早期高技术企业源生于科研院所与高校,其技术创业主体多为科研工作者,在国家颁布成果转化法,人社部颁布《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術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来,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配套一系列促进成果转化办法,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热情高涨,释放出一批科研人员的创业尝试。创投机构面临一批前所未有的创业者,与当年互联网创业者不同,他们可能从未或极少有过参与企业经营的经历,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未充分形成,价值追求与上一批互联网创业者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技术的研究深度和知识深度远胜于互联网黄金时期的创业者,但对外部商业信息的敏感性却也天然存在缺失。诚然,优秀科学家是稀缺资源,优秀企业家也是稀缺资源,期待两种人的特质集中在同一人身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如何从原有对创业者的“人”的评价逻辑中走出来,重构技术型人才主导创业团队的评价逻辑,是一大挑战。曾有文章报道,有创投机构以科技成果水平和科学家科研地位去对项目进行估值,这显然有失正确性。心态更为开放,能够找到并接纳好的商业合伙人的科研人员应当受到投资方的更多信任。

二、单点技术生命周期与规模挑战

创投资本天然追求高增长性和规模性,科技型企业,越是超前技术,其技术成熟和需求释放也越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外,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一种技术的参与者不够多,要么形成垄断,要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不被产业界接受。科研成果实现工程化,再到商业化,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面向统一需求,多种技术路线可能并行。科研院所所孵化的技术创业企业,与原有创业者提供2C产品相比,往往是解决产业需求,客户以其他企业为主。这就使其商业爆发周期也变慢。同时,由于外部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单点技术带来的早期技术壁垒期,若没有真正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立持续创新能力,未形成创新机制和文化土壤。单点技术企业还面临生命周期过短的问题。这给投资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投资机构需要加强对技术规律的理解

投资机构的经理人团队,原多为财经、金融背景出身,在面向技术创业项目时,表现出对技术的理解不足。尤其是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涉及多门类的基础学科及理工科知识。这直接造成对技术看不懂,进而变成了追热点似的投技术,对一些科学家做出的“冷门技术”无人问津,造成某些方向的资本过密,形成了投资泡沫。技术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从实验室到工程化,再到产品化,相同的技术可能会诞生不同的应用方向。底层技术应用的可迁移性,是实现企业范围经济的一种重要路径。因为对技术的理解不够,可能会出现对市场应用空间的误判。

四、盲目的科学家崇拜以及盲目的轻视科学家创业

在科技创投领域,出现了对科学家创业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投资人开始极力追逐顶级科学家团队,神话科学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出现人才帽子估值法、影响因子估值法的闹剧,科学家之间也出现盲目攀比,把估值当做另外一张”学术身份”,把估值高低当做了资本市场对学术成绩的评价。另一部分投资人则走向极度不信任科学家创业的另一个极端。认为科学家创业不靠谱,学者不懂商业规律,缺少企业、产业经验,在创业这件事上,科学家主导的企业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事实上,企业发展在不同阶段,需要的人才也不尽相同。强调技术要素的企业,在其早期需要技术团队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主导企业的科学家,需要实现从学术思维到工程师思维、产品思维、商业生态思维的几次跃迁。如果不能跃迁,则需要有信赖的商业合伙人的介入。所以,两个极端都是盲目的。

五、科学家对创投本身的理解不到位

有部分科学家,可能会对创投机构产生认知偏差,优质创投机构在对项目尽调时相对严密,投资决策周期相对长。而部分个人资本和小基金,反而表现出了快捷性。另一方面,投资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特质,跟科学家有时会产生冲突。这都增加了双方决策选择上的误判,可能导致部分机构在投资科学家创业项目时的重重障碍。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研究所、高校背景的投资机构。这些投资机构具备很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型项目渠道,在历史大背景下,表现亮眼。但是,仍旧需要周期的磨砺。创投机构在面对上述挑战的过程中,需要作出一系列调整。投资完成前后,需要为被投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些服务,未必由机构自身完成,但必须具备一定的“孵化”能力。

六、投资机构需要扮演好多元中介角色

创投机构有其中介属性。在科技创业大潮中,面对上述挑战,不仅要扮演好资本的中介,还需要扮演更多的中介角色,成为一个创业要素的交汇地。首先,就要成为人才要素的中介。科技创投机构能够发挥好自身在不同产业中的链接作用,把产业中的人才,引向被投企业,把科学家的成果引向产业界。第二,扮演市场中介,科技创业团队的技术壁垒够高,但新兴产品面向市场,缺少渠道。第三,地方产业落地中介,由于技术企业的研发多源自一线城市,生产制造环节往往需要在,应当能够为企业真正找到能够适于其长期生产经营的落地地点,其核心是产业区域性优势。

七、为企业输出创新文化和机制

从长期看,一个技术创新型企业,真正实现长期的竞争力,必须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才能真正避免仅靠单一技术优势保持几年的领先性,而后快速被新技术企业淘汰。这里所强调的创新,是全面的创新,首先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技术方面的持续迭代和研发能力。其次,避免在商业模式上创新的阻力。硬科技企业,容易轻视商业模式创新,甚至有企业将模式创新摆到对立面。此外,在用人机制,激励方式,企业创新文化养成上,硬科技企业也需要做出大的突破,因为很多硬科技企业会受制于研究机构固有模式的影响,导致机制僵化。帮助硬科技企业形成创业创新文化,也是投资机构需要具备的能力。在技术团队期权池(按照技术转化规定,多数硬科技企业技术人员可以获得一半知识产权奖励)基础上,形成管理团队期权池,引入其他普适的激励创新的机制,对一家硬科技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为被投企业创始人提供体系化的商业培训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八、构建多元能力的投资团队

投资机构推崇的合伙人机制,强调人才要素在投资中的作用。面对硬科技企业这一新的投资标的,投资人的人才画像也需要重构。目前,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招募理工科硕博士,尤其是具有研究机构工作经验者,这有利于加强对硬科技技术原理的理解。但是,也急需投资机构快速形成机制,让符合新需要的投资经理群体,快速理解投资,快速走进投委会,从而快速提升机构的决策力,形成真正高效的决策机制,才能实现最终的投资团队的能力转变。此外,因为硬科技企业面向行业客户为主的性质,导致投资机构面向产业吸纳具备行业认知的投资人,也是不可回避的路径选择。更深的产业知识+技术理解力,是硬科技创业周期下,投资机构必须补强的能力。

九、与科学家创业者建立互信

观念的对冲,严重阻碍投资决策的平滑性。科研人员的观念和资方观念冲突点主要集中在对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孰轻孰重上,集中爆发在投资协议条款谈判上。这需要尽快与科学家群体建立互信。科学家往往就职于大的研究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相对更加注重诚信,也更加纯粹,与原有创业群体相比,重视对投资机构的承诺,但不愿意签署业绩对赌,不愿意接受回购条款。实际上,科学家的严谨,导致往往有做“十分,说三分”倾向,与创业圈原有的“做三分,说十分”的不良倾向不同。所以,在重视技术要素的时代背景下,资本需要与科学家群体增加互信,减少观念对冲。机构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更有智慧,面向科学家创业群体,在硬科技企业的早期投资轮,给到更多的理解和倾听,做更聪明,宽松的投资人。

参考文献:

[1]创业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J]. 白素霞,陈彤. 经济体制改革. 2018(03)

[2]风险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全国21个省市的实证研究[J]. 张俊芳,郭永济. 科学与管理.

[3]科創板:中国创新助推器[J]. 石琳. 张江科技评论. 2019(03)

[4]五个角度深入了解科创板[J]. 许志峰,屈信明. 商业文化. 2019(17)

猜你喜欢

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创新
风险投资企业关系嵌入与投资绩效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创投新政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绝对离差风险测度下的多阶段风险投资组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