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09-10刘洋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市场培养模式

刘洋

摘要:针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实际背景,结合现有高校創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探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和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建立“调研、激发、培养、发展”的全过程培养体系;调动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保质保量完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任务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市场;培养模式;科学定位;培养方案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就业环境来看,存在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制度等不理想的情况;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存在思想、观念和素质的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高校人才培养来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有人无岗”、“有岗无人”这两种就业现象并存的现实状况。高等学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适时转变,脱离了社会需求,致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供需“两张皮”,这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症结所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改革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国内外知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知识架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与之相配合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和基本保障[3]。但我国目前正处在迈向国际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形势正处在转型阶段,必须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国高校也要与时俱进,以培养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创新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4]。在全球科技迅速发展和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驱动,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积极审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过程与机制,以国际化视野建立符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规律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机制,起到促进科技进步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体现在: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脱节、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几个方面,这反映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混乱

当前,不少高校片面追求办学高层次,中专学校争取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博士点,却放弃了过去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片面强调“高层次”,忽视了人才培养上的“求异”,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规格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部分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科研职能不断被强化,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大幅度上升,使得有经验、有学识的教授忙于指导研究生、博士生,忙于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根本无暇顾及对本科生的教学和指导,本科教育日益受到冷落,教学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2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脱节

近年来,有些高校为了成为综合性大学,一味地追求专业齐整,特别是一些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专业性极强的学校,不顾产业结构需求,不顾专业师资条件,追求“大而全”,盲目设置与当地优势产业无关的新专业,例如众多工科院校为了挤进综合性大学的门槛一股脑地新上“法学”、“经济学”等专业,致使部分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没有就业渠道,出现就业困难。还有一些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细的专业划分不仅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相脱节,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面窄,影响就业。一些学校为争夺生源,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一些热门专业“遍地开花”,例如某些高校一个热门专业招生达十几个班(每班30人),以至于某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刚入学事实上就被打入就业难的“冷宫”。这些高校初衷是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后果是为自己的生存埋下了隐患。

3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固定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普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灌输轻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使得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因为如此,现在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纷纷到职业技术学校再学习的“回炉”现象,这集中反映出普通高校在大学生技能和素质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4学院化培养与社会化选择脱节

由于“精英化”教育标准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并没有实现“大众化”转换,依然沿袭“象牙塔式”的学院化培养模式。学院化模式是学历化社会的产物,大学生就业处于“卖方市场”,大学生的身份或毕业文凭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模式采用统一的学科标准与规范,培养出划一的“学科式”专业人才,对人才的评价是以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质量为依据。在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转入“买方市场”,大学生身份与文凭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人才的标准不再由学校来决定,而是由市场来决定,大学生必须接受职业标准的考验以及雇主的鉴定与评价。学院化培养模式造成大学毕业生严重缺乏从业素质与能力,不具备雇佣性,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结语

以培养迎合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和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明广,茹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匹配研究[J].高教探索,2020(9):114-12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6)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市场培养模式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