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研究

2021-09-10付金迟文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付金 迟文成

摘  要:本文從生态翻译学角度探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以“生态范式”构筑的文本移植性、生态平衡性及适应选择性特征,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的“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现象,深入剖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生态范式;中国特色文化词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02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具有范式特征的宏大的理论体系(胡庚申,2017),核心“三生”理念由翻译群落(生存)、翻译环境(生态)和翻译文本(生命)构成,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与多元整合的原则,推动翻译研究朝着“生态范式”迈进。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讲求一种整体性的方法研究,结合“生态范式”的特征,应用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策略,使其文本生命能在译语生态中长存。

一、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生态范式分析

(一)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的文本移植性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内涵,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空缺的翻译现象。而“生态范式”的文本移植性超越了二元思维: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对等与不对等的思维对等性,顺应多元整合的原则,重视文本的“生态化”。所以,对于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不能仅仅关注文化翻译的主体地位,而是要结合译文的整体性与和谐性,选择译文能在译语生态环境中长存的翻译策略。而“生态范式”的可移植性就是针对文化空缺中的完全空缺及部分空缺现象,选择出一种高度普适性的翻译原则。

(二)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的生态平衡性

在语言生态方面,影响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的是中国特色与文化的高度凝练性,这增加了受众理解的难度。在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环境中,受众对于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1]。部分专家学者将特色文化词汇分为专有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专有词汇的翻译一般有固定译法,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旧词也赋有新的意义,翻译难度也在加大;一般词汇主要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文化内涵较为困难。无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倾向于采取哪种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都要使这些语言因素在原语语言生态中达到平衡和谐。

在文化生态方面,中国特色文化词汇主要特点是其背后文化因素浓厚的意义。这指的是词汇负载的不仅仅是字面含义,还有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词汇的文化引申义。比如“竹”英译为“This is because bamboo represents a strong but resilient character”。这是因为引申“竹”具有坚固、有弹性的特性,是正直、豁达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读者很难联想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选择词汇承载的文化因素能在文化生态中和谐共生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取得原语和译语的生态性平衡效果。

在交际生态方面,传递文化背后的主要动因是要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这就需要译者在强调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的生态平衡性时,结合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突出语言交际维度的效果。比如“东坡肉”的翻译通常需要先介绍名称相关的历史典故与渊源,然后将其翻译为“Dongpo Braised Pork”,使目标语言的读者从字面上得到文本传递的信息,使交际双方在交际生态中和谐共生。

(三)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的适应选择性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译者不但根据文化词汇的分类进行翻译,还要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高度普适性的翻译原则;不要仅兼顾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与交际维度的生态平衡性等,还要译者根据“多元整合”的原则,做出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生态环境,尽量保留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现象,即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达到优化翻译的目的。

二、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或直译优先,辅以加注

处理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完全空缺的翻译策略为音译或直译优先,辅以加注。在完全空缺问题中,也就是英文中缺乏对应的概念。

一种情况是对专有名词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遵循两条原则就是“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比如颐和园英译为“the Summer Palace”是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译法[2]。这个过程相当于在英语中塑造一个新词,也就是文本移植性的意义。在译语生态性中重建其意义,在英语词汇中不断扩大容纳性,丰富英语语言自身,使西方的翻译生态性与东方的翻译生态性逐渐平衡。另一种情况是一般词汇的翻译,音译可以保留汉语的读音特点。比如“阴”英译为“yin-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阳”英译为“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这种音译加以注释的翻译策略,表达了“阴”“阳”分别具有的深层含义: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3],体现“阴”“阳”是相互关联的对立关系。尤其在翻译中“negative”“positive”词所展现的概括性特征。再如“八卦”的翻译就是通过补充文化背景,英译为“A Bagua,Eight Trigrams,is a set of symbolic signs created in ancient China”。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是译者根据“多元整合”的原则,最大可能地实现译文的生态平衡性,让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受众不仅在文化层面理解原语内涵,也能在实际中理解交际意图,使译文能够在译语文化中长存,避免文化意象的流失。

(二)释义法

处理中国特色文化词汇部分空缺的第一种翻译策略为释义法。释义法是指采用解释说明手段,表达词汇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是高度凝练的民族色彩文化,在翻译的时候,形义兼顾是很难做到的,如四字成语、俗语及诗词押韵等。这种情况只能舍形留义,按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解释说明的词,补充完善词汇的意思。运用释义法是把要解释的内容融合到译文中去,巧妙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

例句:我对他簡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译文:I simply admired him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分析: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当翻译这类文化特色词汇时,由于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成语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要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忠实地再现原文。因此将“五体投地”英译为“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也就是打心底里敬佩的意思,运用释义法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同时也达到适应选择性的交际功能,使西方的翻译生态性与东方的翻译生态性逐渐平衡。

(三)意译法

处理中国特色文化词汇部分空缺的第二种翻译策略为意译法。同一种事物在两种文化内的引申义不同,所以词义蕴含的文化意义具有差异性,使译语读者很难通过字面意思理解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韵味。比如“松”英译为“Pine is used to represent longevity,persistence,tenacity and dignity”,体现“松”在中国特色文化里的引申含义,象征着长寿、矢志不移与人格尊严。如果仅仅直译这三种植物在英文中的对应名称,则会失去文化内涵的传达效果。因此,译者要遵循“多元整合”的原则,既要把文化词汇的表层含义传达给译语读者,又要将其深层含义置于译语生态环境中,使译文传达的文化内涵在译语生态环境中达到长存的融合意味,以此获得译语生态平衡、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句:我们不应抓他们的小辫子。

译文:We should not get a handle on them.

分析:因为汉英两种语言方法上差别很大,汉语在表达方式中有藏而不露的含义,如果只按照字面英译,就不能确切表达汉语的本意。此句中的“抓辫子”其实是汉语隐藏的深层含义“抓住把柄”的意思,所以英译为“get a handle on”,意为“控制、左右”,使译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以译语读者可接受的形式传达在译语生态语境中。

不同语境下,目标语读者对词语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不同,译文可能不同[2]。一个词,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一个意思,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又有了新的意思。地方、环境、条件变了,意义也随之改变,表达也就不同了;再加上人的社会身份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这就使词汇不断产生新意。比如“煞风景”本义是损坏美好的景物,现在用来比喻在兴高采烈的场合使人扫兴,所以英译为“anybody's enthusiasm will be dampened”。词义随着时代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从本质而言属于适应选择性的一种形式。对译文内容的一种随时代富含的新义补充,是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对以往旧的译语内涵的扩充,以此达到译语与原语文化和交际维度的平衡和谐。

三、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之一“生态范式”深入对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分类翻译进行剖析。针对不同文本、不同文化传输目的、不同交际目的等,译者进行适应性选择原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将原文本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译语生态中,使译本在译语生态性中长存。

参考文献:

[1]李强.基于文化翻译观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8(12):37-38.

[2]王克非,王颖冲.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6):87-93+149-150.

[3]王煜.王自立主任医师温阳思想探悉[J].西部中医药,2014,27(5):27-28.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景区公示语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