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倩女离魂》的婚约观念

2021-09-10马金鹏

今古文创 2021年24期
关键词:王生

【摘要】《倩女离魂》源自唐传奇小说《离魂记》,后经郑光祖改编而成,其中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张倩女和追求功名、受礼教羁绊的王生在对待婚约一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爱情题材“重女轻男”的传统,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以及元代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变化,是这两种不同婚约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它们集中体现了元代女性的处境和元代封建士人卑微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倩女离魂》;婚约观念;张倩女;王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20-02

《倩女离魂》是元代四大著名爱情剧之一,从张倩女的表现入手来展开《倩女离魂》的所有情节,是这部戏剧的突出特点,她抗争的主要动力来自对爱情的向往。倩女的“离魂”、追赶王文举、还魂等一系列情节都是倩女为了实现婚约而产生的“离奇”行为。

张倩女不顾封建礼教,坚守婚约,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在爱情的双人戏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当王生向她的母亲提及婚约时,她的母亲却用“三辈不招白衣秀才”的理由来敷衍王生,并且让张倩女和王生以兄妹相称,倩女心生疑惑,直表心迹:“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她对自由爱情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是两人所定婚约最终取得圆满的重要原因。

一、《倩女离魂》婚约观念的不同表现

剧中倩女在见王文举的第一面时就对他产生了好感,没想到王文举是这样一个“矫帽轻衫小小郎”,自己是“绣披香车楚楚娘”,和王生“才貌正相当”。二人自幼定有婚约,但她的母亲却只让他们以兄妹相称,“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云雨墙”,倩女非常形象地把母亲的这种阻隔比作是他们通向爱情道路上筑起的一堵高墙。越是不提婚约的事,倩女越要追问个缘由。

王生在张家住了几天后将要辞别上京赶考,老夫人与倩女在折柳亭送别王生。王生也对与倩女兄妹相称一事感到疑惑,问道自己和倩女以兄妹相称是什么原因时,张母用自家三辈没招过白衣秀才为借口让王生进京赶考,两人刚相识便要忍受分别的痛苦。这时倩女的爱情愁苦进一步地加深了:

“ 【混江龙】可正是暮秋天道,尽收拾心事上眉捎,俺本是乘鸾艳质,他须有中雀丰标。苦被煞尊堂间阻,争把俺情义轻抛。”

倩女和王生刚对彼此产生好感便要分离,而又恰好在“暮秋”时节分别,这不由得使倩女的愁思更添了几重。

(一)执着反抗,坚守婚约的张倩女

“空误了幽期密约,虚过了月夕花朝,无缘配合,有分煎熬”。

这句唱词对的十分工整,“空误”与“虚过”“幽期密約”与“月夕花朝”“无缘”与“有分”“配合”和“煎熬”,将倩女无奈惆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爱情被母亲这座“封建高墙”所阻隔,倩女不忍送别即将要去参加科考的王生,此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她的相思之苦更加沉重却无法释放。

“ 【上马娇】竹窗外响翠梢,苔砌下生绿草,书舍顿萧条,故园悄悄无人到。恨怎消,此际最难熬!”

这是她对母亲无视婚约的反抗,也充满了对将来王生前途的担忧。种种愁思堆叠一处,为以后的身魂分离,不远千里追夫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两人自从折柳亭分别后,倩女由一见钟情变为相思成疾,她对王生的思念也逐渐上升到了顶点。她的相思愁苦无法通过现实进行排解,作者赋予其浪漫主义的美好愿望,让倩女最后“离魂追爱”,和王生一同入京参加科考。

“(正旦别扮离魂上,云)妾身倩女,自与王生相别,思想的无奈,不如跟他同去,背着母亲,一径的赶来。王生也,你只管去了,争知我如何过遣也呵!(唱)【越调·斗鹌鹑】人去阳台,云归楚峡。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我觑着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

对爱情的渴望是人的自然本性,诗经《郑风·溱洧》曾言“维士与女,伊且相谑,赠之以芍药”,大力赞美了人追求爱情的天性, 而封建礼教却压抑甚至抹杀人的这种正常情感,把爱情看作是低级的、丑陋的。面对母亲的强权,倩女尽管不敢当面表示不满,但在心里却萌生了“离魂”的想法。倩女的爱情追求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轻佻之举,这恰恰是她对感情执着的具体体现。在倩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面前,封建礼法也失去了往日的嚣张。

(二)轻视婚约,追求功名的王生

王生出场时,对自己和倩女的婚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表明此次来张府的原因是岳母数次寄书来问。现在科举选考即将举行,王生一是前往京城参加考试,二是为赴婚约拜访未来的岳母,他早已知道自己和倩女的婚事,可是来到张府后他却没有提起这桩婚约,“往长安应举”才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他看来,功名第一,婚姻第二,中举对他来说十拿九稳,锦绣前程,富贵美色就等他来一一收入囊中。”[1]

等到折柳亭双方告别的时候,他才提及婚事,张母提出高中后再回来迎娶倩女的要求,他听后没有反对,而是随即答应了张母的要求,反而对已经痴情于他的倩女说道:“小姐,我若是为了官呵,你就是县君夫人也(第一折)”。也许在他看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算是在情理之中。但过分的是,当倩女的灵魂冲破封建礼教,不畏艰难险阻追上他时,他却生气的质问道:“古人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言罢催倩女赶紧回去,不肯收留她。直到倩女再三表露心迹,他才勉强答应和她一起入京。

戏剧在第二折虽然也写到了一些王文举对倩女的思念:

“自与小姐在折柳亭相别,是小生切切与怀,放心不下,今夜舣舟江岸,小生横琴于膝,操一曲以适闷咱。”

但是最后也只能通过抚琴这一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和倩女为爱情毅然“离魂”相比之下就大为逊色了。而且当他看到倩女追来时不是发自内心的惊喜,而是大声斥责倩女为何不告父母私自而来,还拿“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封建伦理道德来赶倩女回去,不免迂腐。

在倩女热烈的追求和勇敢的抗争面前,王文举对待爱情显得懦弱和迂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王文举,正是一个处于礼教羁绊下的封建士人追逐功名的典型代表。

二、《倩女离魂》婚约观念产生的原因

(一)古代爱情题材“重女轻男”的传统

出于对女性地位低下的同情,中国古代文人逐渐将创作视角转移到了女性身上,元代戏曲也承袭了这一现象,《西厢记》的崔莺莺、《倩女离魂》的张倩女等人也突出了“重女轻男”这一古代爱情题材创作倾向。元代戏曲中,每个女性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既有矜持美丽的崔莺莺,泼辣伶俐的红娘,也有为了爱情不远千里离魂追夫的张倩女等人,女性人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充满了多样性和丰富性,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

与女性角色相比,元曲中男性角色就要逊色许多。《倩女离魂》中王文举离开张家上京赶考途中面对远道而来追他的张倩女,第一反应不是激动和欣喜,而是斥责“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最后在倩女的真诚打动下才接受了她和自己一道赴京。王文举的迂腐形象从侧面烘托出了张倩女乃至元曲中女性角色的反抗精神,她们极力反对“吃人”的礼教,树立了高大光辉的“斗士”形象。

(二)元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元初曾多次废除科举,使得许多士子求仕无门。“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吏役”[2];“缅怀古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3],元代的知识分子被迫将创作视野转向民间正在兴起的杂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以写剧本为生,而剧本创作多以“褒女抑男”的笔调来塑造人物,通过女性形象来倾诉自己心中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又用剧本中的士子来委婉地表达自己想入仕的想法。元初科举的废除对文人来说是一种不幸;但对于戏剧创作来说,又是一种大幸,使这些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朝末期,元代統治者逐渐适应了儒家的传统文化,开始接受一部分文人参与政权,科举开始恢复,元代文人读书做官的梦想又有了实现的途径。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下寒士改变门庭的主要出路,同样,也是贵族小姐与出身卑微的穷书生联姻的重要通道。因此,封建士人的科举观念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强烈。

《倩女离魂》中王文举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重开的科举,其次是完成婚约。当张母说让他高中后再回来完成婚事,现在先和倩女兄妹相称时,他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认为合情合理,并且也无碍大事,因为得官后更加符合“门当户对”。王生眼下虽然只是一介穷书生,但一旦科举成功,就能够顺利地跻身于社会上层,也就有可能成为权贵们竞相争取的对象。倩女对王生担心因此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唱道:“你做了贵们娇客,一样矜夸。那相府荣华,锦绣堆压,你还想飞入寻常百姓家?”[4]真是一语中的。

综上所述,倩女的魂和身正是理想和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二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倩女,在倩女那看起来柔弱的身躯中藏着一个勇敢坚毅的灵魂。她既是充满个性色彩的人物,同时在她身上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共同面对的艰难处境以及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儒生卑微的社会地位。

在结局的时候,倩女和王生的婚事顺利地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承认,这不免有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投降的嫌疑,但是由于作者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这样的结局也是可以为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康烨.《倩女离魂》人物形象新解[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2](明)宋濂.元史卷一二五[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元)钟嗣承.录鬼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元)郑光祖.郑光祖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马金鹏,男,汉族,山西阳泉人,山东师范大学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王生
百年石斛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品味“家常菜”
抉择
紫鼠
紫鼠
紫鼠
紫鼠
紫鼠
借尸敲诈,“死者”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