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共产儿童读本》蕴含的形式特征

2021-09-10曾玉廖华清

今古文创 2021年22期

曾玉 廖华清

【摘要】 中央苏区教育是中央苏区文艺中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教育中的《共产儿童读本》因受众的特殊性在教材的编排和选择方面构成了区别其他教材的独特性,更区别于其他文艺的独特性。中央苏区的教育综合考虑了儿童的独特性,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从而点燃儿童的革命意识,在儿童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达到宣传和培养革命后代的最终目的。从形式特征的角度分析《共产儿童读本》,目的是厘清教育如何与革命意识相结合,厘清苏区教育的独特性。

【关键词】 苏区儿童教育;《共产儿童读本》;形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125-02

中央苏区教育在中央苏区革命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央苏区教育在革命之初就受到重视,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在多次会议和重要场合中提出。最开始在《古田会议》中就明确了改革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在“苏一大”庄严宣告:“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紧接着针对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中央苏区教育从不规范、无组织走向了制度化、規范化、系统化,形成了教学对象鲜明、层次清晰、教材对象具体化、教学目标明确的中央苏区教育。

中央苏区儿童教育不仅仅是一味地宣传中央苏区政策和不停地给儿童灌输革命意识。中央苏区教育更多的还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尽量以贴近儿童的口吻对教材进行编写,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和知识的储备量,《共产儿童读本》主要是从生活中选取儿童熟悉的素材,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化的教材,具有可读性强、生动活泼、深受儿童欢迎的特点,最终中央苏区教育形成了具有“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的教育体系。教材中具有语言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修辞方式,并且配有相应的图进行补充和说明等的形式特征。

一、词语和句式的通俗易懂性

儿童最开始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慢慢向外扩散,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最开始说话的时候往往是一个词接着一个词蹦出来,还不能说完整的句子。儿童在最开始对语言的接触往往停留在简单和反复使用的词语和句式中。通过词语的反复使用,不断地刺激儿童,在儿童心中形成记忆,从而达到对词语的认识。

在《共产儿童读本》第一册,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课本中多次使用简单的字词。通过字再造句的方式,让儿童在句中学习词语,通过词语学习造句子。比如“人,一个人,两个人”,简单的词语反复出现和使用,让儿童对词语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认识“人”,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共产儿童读本》更是把生活和劳动相联系,比如“早上起来,妈妈煮饭,我扫地”将一家四口普遍的场景编写进教材中,将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联系起来,通过整齐的排比手法把熟悉的场景罗列出来,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和活泼,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儿童意识到参与劳动带来的快乐感。

朗朗上口的句式不仅描绘了生活场景,而且简单的句式让儿童更乐意模仿,比如《共产儿童读本》中的第一册中一文“田中有禾,有豆,有花生”,马上就有儿童进行补充,“还有鱼”。将生活中的事物编写进教材,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儿童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让儿童在简单的句式中深入体会到韵律美和整齐美。简单的句式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性,让儿童在学习中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培养劳动意识和善于观察的能力。

二、修辞和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中央苏区教育的《共产儿童读本》在注重语言简单化和口语化的同时,在课文中也融入了多种修辞方式。将简单、真实的生活场景与朴素、动人的诗歌修辞相结合,既捕捉到了儿童的心理图像,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

虽然《共产儿童读本》取材于生活,但大部分是以儿童的口吻进行讲述。以儿童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进行还原,让儿童有天然的亲近感。在读本中,不仅注意场景的真实性,还通过对话式、旁白式和对比式把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提炼和概括。将生活中的口语化进行书面化的转变,因为“艺术不仅来源生活,更高于生活”。

首先是对比手法的应用。应用对比修辞方式目的是让儿童更好地区分周围事物。其中有生活中场景的对比,家庭中人物大小的对比和教学用具的对比,应用这种简单的对比方式让儿童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其次是讲故事方式的应用。《你家的猫》中有人物和情节,发生的地点和事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更是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最后是抒情手法的应用。在《共产儿童读本》第二册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句式,而是穿插了抒情加叙事的表达方式。有表达课外活动的喜悦之情,也有应用在阶级的对立中表达对地主等人的痛恨之情,对待红军的感谢之情和敬佩之情,这两种情感的强烈对比,让阶级之间矛盾更加凸显出来,在儿童中心中深埋革命的种子。《共产儿童读本》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周围事物的认识中,更是把革命意识和科普知识贯穿其中,一方面丰富了课本的教学内容,另外一方面体现了教学的真实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革命意识。

三、“语—图”关系的直观性

在进入“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时代之前,图画就以各种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图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央苏区教育在课本的编写上也充分展现了图画的魅力,在《共产儿童读本》中有大量的图画穿插其中。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可知,儿童在四到七岁时候处于前运算阶段,更多的还是处在感性思维方式中。儿童在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中,主要是应用形象思维来认识周围事物,还不具备概括和推理能力。儿童更多的还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认识事物,进而达到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能力。

苏区教育为了让教材充分符合儿童的特点,在教材中配简笔画对文字进行说明和补充。因为儿童的语言能力比较低下,配以直观的图画有助于儿童更方便地领会语言的意义。《共产儿童读本》中的配图没有灵活多样的线条和色彩鲜艳的颜色,更没有讲究空间的布局,多种镜头语言的使用和比例的大小等一系列艺术的构思。因为苏区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教师水平受限和物资极端困乏的情况下兴办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图画并不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审美素质,仅仅是为了让儿童充分认识事物,在实物中和课本相联系,从而形成课本与生活相勾连的景象。

为了让课本贴近儿童,读本中图画素材的选取往往是发生在儿童的周围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场景,勾勒大致轮廓构成简单的图画,从而让儿童在乐意学的基础上更主动学,在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有关于生活习俗、自然知识、革命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在《共产儿童读本》中,牛和羊两种家畜之间的比较主要是抓住两者之间具有区别意义的形体和犄角两种不同符号化的象征意义简单地勾勒出不同,让儿童有更形象直观的感知,从而把图画和实物相对应。教材进一步扩大了儿童的生活范围,而不是拘泥在家里,课堂上的教学用具,课外的田地、牛羊、大山、河流等都一并纳入了教材中,选取的素材都是儿童可以触摸到,极度贴近生活,构造了苏区教育的真实生活和场景。儿童对周围山草树木的认识不再是干巴巴的词语,而是配以简单的图画书进行补充和说明,从而达到图对文的解释作用。在“语—图”关系中,让这两种艺术样式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谐共生。

四、结语

中央苏区教育不同中央苏区其他的文艺形式,涉及到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三者的联系和互动。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不仅仅是停留在“扫盲识字,以认识字的教不认识字的”阶段,更是要把革命意识的种子深埋在儿童心中。不管是使用“文—图“相配合的方式,还是在教材中采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词语的反复使用,中央苏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革命意识,帮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革命意识的扣子”。中央苏区对儿童革命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更是落实到了实处,在实践中去培养儿童的革命意识,形成生活和革命相勾连的现象。中央苏区不仅专门为儿童成立儿童团,还让儿童多次参与红军活动,给红军扇扇子、放牛、看水、鼓励家人去参军等都可以算是为红军做了贡献,目的是让儿童从小在心中树立参军意识,认识到红军的伟大和无私,让儿童从小就在中央苏区革命意识中“浸泡”长大。教育作为中央苏区宣传的重要手段,为后面的扩红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苏区教育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产生,教育作为中央苏区宣传的特殊手段,并不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审美素质,而是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进而为培养革命后代做准备。虽然教材极度还原了生活场景,但是教材更多的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和切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共产儿童读本》突出的特点是凸显了真实生活场景,打上了革命背景时代的烙印。《共产儿童读本》作为特殊的教材读本,在儿童心中产生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央苏区教育呈现了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是为当代的教育体系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詹小平等编.毛泽东苏区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003.

[2]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001.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8.

[4]赵霞.幼年的诗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6:35.

[5]江西省教育學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6]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曾玉,女,江西宜春人,赣南师范大学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廖华清,女,江西赣州人,汉族,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与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