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淳民俗文化

2021-09-10钟海丽

今古文创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 本文介绍了高淳区的传统舞蹈“跳五猖”,因表演街镇不同,根据当地人物设定,又称跳八恺,武五猖,属于傩舞文化。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跳五猖”主要流传于以前的高淳县(于2013年改区)、溧阳县以及安徽省的郎溪县等地,在高淳定埠乡一带尤为盛行。

【关键词】 傩舞;高淳;五猖;祭祀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86-02

传说“跳五猖”由祭祀“五天帝”而来。“五帝”一种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高淳定埠乡刘桥村老艺人说:“跳五猖”中祭祀的“五帝”应为五方“天帝”,即东方苍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历史上,高淳是“吴楚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珍贵历史古迹“楚王城”的部分遗址,目前该非遗项目仍保存在古柏、固城等境内。

一、古柏“跳八恺”

高淳历史悠久,民间舞蹈源远流长,跳八怪是明代初期从北方流传而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跳八怪又叫跳八恺,《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述舜任用“八恺”,“八恺”是古代历法演示仪式的表演者。

明清以来,在高淳古柏镇(现为街道)一带,凡当地村上每年举行“出菩萨”仪式时,都要跳八怪。该活动一直沿袭至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期间中断,2006年恢复跳八怪舞蹈。“出菩萨”三天或三天以上,还要表演傩舞。跳八怪的活动一般在每年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时分进行。

古柏镇永宋村的跳八怪,属于古代傩舞的一种表演形式,是高淳文五猖和武五猖的结合。但扮演猖神的演员不是五人,而是八人。首先,所有表演者入场跑阵,跑阵过后是对跳,即两人为一对,对跳结束后齐跳,齐跳时先跳“叉”再跳“刀”。最后一天要举行收八怪的仪式,扮演八怪的演员均面带傩具,面具八种颜色。先由“二郎神”“孙悟空”“散财童子”收“叉”和“刀”,最后收走“八怪”,表演场景气势恢宏,观赏性强。所跳舞蹈系武术性亚舞蹈,表演者在打击乐器的旋律中,跳起各种跑阵动作,同时手持各种古代兵器,表演一系列的武打动作。另外,在“收八怪”的表演中,所有演员进入角色,具有戏剧演出效果。

服饰:为八色八袍(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道具:叉、刀、金箍棒、宝剑、铁链等;打击乐分为:大锣、大鼓、大钹等。

古柏镇跳八怪中断时间较长,2005年恢复,从艺人员有数十人。目前,传承队伍逐渐壮大;马永福、马永德等几位年老的传承人已开始着手培训年轻一代,同时,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便将这一古代傩舞流传下去。

二、固城“武五猖”

而流传在固城镇吴家村的武五猖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其表演动作完全按照武术套路,表演者不仅佩戴猖神傩具,而且手持各种刀枪机械,伴随锣鼓节奏,每位猖神表演一整套武打动作,极具观赏性。固城历史悠久,武五猖是流行在固城地区的古老傩舞,表演者面带傩具,扮演东、西、南、北、中五方之神,祭拜天地,祈求保一方平安。据考证,它起源于西周时代,《淮南子》一书中有这方面的论述。在固城已有300多年历史,究其原因,一是通过跳五猖来传授武术技能,强身健体,保卫家园。二是增添新春佳节喜庆气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目前保存在当地保贤局内猖神面具还是清代流传下来的,至今完好无损。武五猖表演艺术世代相传,每逢新春佳节,都会在本地举办表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一度终止演出活动达60年之久。2004年春节,在当地老艺人的传授下,这种武五猖又恢复了表演活动,并购置了猖神扮演者的服装,配备了刀、枪道具,组织了锣鼓乐队,使这一濒临滅绝的民间艺术重放光彩。吴家村武五猖表演者有5人,分别扮演五方之神;乐队有7人,其中吹唢呐的2人,打钹的2人,敲鼓的、敲大锣的、小锣的各1人。乐队吹打音乐为十番锣鼓。武五猖和文五猖一样,是高淳民间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乐队吹打音乐十番锣鼓的旋律中,扮演五猖神的演员,手持刀剑等各种兵器,按照武术套路表演一整套高难度的武打动作,而且每个猖神伴奏音乐为十番锣鼓。

打击乐分为:大锣、大鼓、小锣、小鼓、钹等乐器。道具:刀、叉、纸马、云帚、扇、面具、彩旗、幡、伞等。吹奏乐器为唢呐、长喇叭等。“跳五猖”由板鼓、铛锣、小锣、马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伴奏。

人物:五方神、判官、和尚、道士、土地、武士若干。

舞蹈:五猖手持双刀,舒臂抬腿,手舞足蹈,布列各种阵形。五猖面具和身穿铠甲颜色分:蓝、红、白、黑、黄。道士是白色道袍,和尚身披红底白格袈裟,土地身穿橘黄色大襟袍,判官着绿色袍、武士穿黑底白色上衣,黑色灯笼裤。舞蹈时,舞者手中的道具有明显的“文”“武”之别。

跳文舞的道士、和尚、土地,舞者手上分别执云帚、纸扇和拐杖,与舞者的身份、特点都比较相符。

跳武舞的判官两手各握一札纸马,其中,左手的纸马内藏有一块木牌,右手的纸马内藏有红、黑两支毛笔,传说这是用来勾画“生死簿”的。五猖手中各执双刀。武士各执一把铁叉。

演出程序:迎神、降神、拜神、布阵、庆功、送神。鼓乐声中,六个武士入场。待开场的六个武士退至一旁,由道士引头,和尚、土地、判官以及东、南、西、北、中央五位猖神依次成一字队形进入场内。锣鼓声中,道士首先出场。他先后祭拜天地,中央猖神前、五方猖神等,祈求降临人间,为民降妖除魔。最后,道土将和尚引荐上场,和尚在祭拜天地后,朝拜五方猖神以及判官和土地,并将土地引荐上场。随后,判官依次上场朝拜天地和五方猖神,由判官将东方猖神引荐上场。五方猖神各执双刀,舞时动作完全一致。完毕,都一一退出场外。当接受朝拜的五方猖神被四位“为民请命”的地神的虔诚之心所感动后,便同“天、地、神灵”一起来布下阵势,降妖除魔。九位舞者在欢快的锣鼓声中翩翩起舞。场上时而是“各行其是”的独舞;时而是“龙虎相斗”的对舞。最后是众神同聚的群舞,把气氛推向高潮。群舞完毕,九位舞者跳起了“终场舞”。道士、和尚、土地、判官朝着五猖神跳起欢快的朝礼舞,以示答谢。五方猖神载誉而归。

该舞在表演时,道士、和尚、土地的动作节奏徐缓,舞姿轻盈简洁,而判官与五猖的动作节奏急促,舞姿粗犷有力,尤其是判官的动作显得十分粗野。挥舞双刀的五方猖神表演的“亮刀”“劈刀”“云手刀”等刀式,在面具和盔甲的衬托之下,显得十分威武。

待庙前“跳五猖”的开场仪式结束后,庙会便进入下一个程序“出观”,即以“跳五猖”为中心的祭祀队伍去该五猖会所属各村巡回表演。整个出观队伍120余人,声势浩荡,盛况可观。因“跳五猖”是传统的宗族祭祀,所以出观的队伍从不去本会所属以外的村子表演,这是因为民间有着“五猖菩萨出村,必定带走吉祥”的迷信观念。“跳五猖”巡回表演结束后,众人又回到山庙前烧香拜佛,将“出巡”的诸位帝神送回庙里供放起来,整个庙会活动便告结束。

三、传承人的延续

“跳五猖”是一個由集体表演的祭祀性舞蹈,在这里,来介绍几位解放前夕在定埠乡一带表演和传授“跳五猖”中起重要作用的艺人的情况。

蒋嗣兴(又名“三伢”)高淳县定埠韩城村蒋家人,生于1902年,自幼务农。1923年冬,在其21岁时拜师蒋火金(已卒),学习“跳五猖”的表演技艺,并一直扮演道士这一角色。他在“三项六村”每年一度的五猖庙会以及“跳五猖”的组织和传授中起主要作用,在村民中享有威望。1956年,他参加表演的“跳五猖”曾先后两次去镇江、南京参加地区和省组织的民间文艺调演,获得了集体表演奖。

芮孚金(又名“花子”)高淳县定埠韩城村芮家人,生于1910年,自幼务农。其曾祖父是“三项六村”中“跳五猖”的表演好手和传艺师傅,并几代家传,在当地享有盛名。芮孚金17岁时就跟随父亲芮中财(已卒)学习“跳五猖”的表演技艺,曾先后扮演过道士、和尚、土地、判官以及五猖中的西方猖神等角色,是个多面手。他在本村任传艺师傅,并成为每年“跳五猖”演出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956年,他在“跳五猖”中扮演西方猖神,参加了地区和省里的民间文艺调演。

杨良智(又名“桃芳佬”)高淳县定埠刘桥村老坟冲人,生于1911年,自幼务农。1918年,在他仅7岁时,就拜师杨小狗(已卒)学打小锣鼓,先后学会了“双番”“双跑马”“插牙会”“水箭”“新八番”“昔字全”“十番”“开始”等十多种曲牌的演奏法。1931年,他又拜师杨宗训(已卒)学习“跳五猖”的表演技艺,并扮演过西方猖神。他为“跳五猖”伴奏音乐的挖掘整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其他艺人:谈可常(1901年生,饰判官)、芮良桂(1908年生,饰判官)、芮朝森(1913年生,饰道士)、杨怀宽(1914年生,饰和尚)、芮朝孝(1918年生,饰中央猖神)、蒋广富(1923年生,饰土地)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高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高淳人,希望家乡的民俗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傩舞“跳五猖”文化对民俗舞蹈的研究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探索传承传统民俗舞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钟海丽,女,汉族,江西南昌人,中级馆员,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传统文化等。

猜你喜欢

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鸿波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高淳)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第十届高淳金花节开幕
存在感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吟诵童谣 亲近乡音
高淳成为全省基层侨务工作联系点和开展国际经济科技合作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