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三种友爱的关系探究

2021-09-10王哲奇

今古文创 2021年22期

王哲奇

【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友爱,在探讨了友爱的来源、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他把友爱分为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亚里士多德将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看成是低等的、类比意义上的友爱,这些友爱只是在某些方面与善的友爱相似。本文试图通过挖掘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的本质及这二者与善的友爱之间的逻辑关系,破除人们将这两者仅视为低等友爱的片面理解,突出这两种友爱的重要性。

【关键词】 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善的友爱;《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56-03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一著作中用第八和第九两卷的篇幅来谈论友爱,对友爱进行了深刻又细致地分析。他从友爱的特征、价值入手,详细论述了作为一种德性或者说包含一种德性的友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获得个人幸福的重要性①。从亚里士多德对三种不同的友爱的区分中可以得知,善的友爱是高贵、高尚的友爱,而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是较为低等的友爱,甚至说它们似乎不是友爱②。但善的友爱与快乐的、有用的友爱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高低贵贱的关系,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善的友爱。另外,获得善的友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恰恰是在快乐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这两种被亚里士多德视为低等的友爱的基础上,获得善的友爱才有了希望。

一、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希腊语中的友爱概念来源于爱。爱的特点是出于意愿的、主动的。因此,爱一方面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选择与意愿。同时,爱涉及爱者与被爱者两方,爱者出于选择、意愿做出爱的行动,被爱者则由于自身的某些可爱的特点承受爱的行动。在古代希腊,这样一种包含了爱的行动与可爱之物的爱逐渐变成专指对另一个人的爱即友爱③。虽然友爱来源于爱,但两者也并非完全等同。关于两者的区别,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对友爱的本质的阐释中窥探一二。在第二卷第5章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伴随着快乐与痛苦的感情、情感,而在第八卷第6章中,亚里士多德又把友爱归结为一种品质。后人认为这里并不存在矛盾,因为爱是出于自然本性的,它可以不遵循逻各斯而成为一种原始的、强烈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理智的、疯狂的感情,它也可以合于逻各斯而发展成为友爱,把它归结为品质正是因为它是原始感情被理智驯服的结果④。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具有以下特征以区别其他的爱。第一,爱者爱他人、他物有三个原因,即他人、他物是令人愉悦的、有用处的和善的。同理,友爱也产生于这三个原因。第二,友爱不是单方面的,它涉及的是友爱双方。爱者要有对被爱者的某种希望,如希望他变得更快乐、更有用或更善,同时被爱者对爱者的希望有回报的希望。第三,友爱双方的善意都要被对方所得知⑤。第四,共同生活也是友爱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友爱而成为朋友。第五,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可以是对有生命物、无生命物或某项活动的爱,如对水、石头或射击的爱,但友爱并不包括对无生命物的喜爱,因为友爱包含希望与回报。虽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并未明确否定人与其他有生命物或除人之外的有生命物之间的友爱,但从他对友爱产生的条件的分析来看,严格意义上的友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友爱被亚里士多德归结为一种品质,它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了一种德性,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⑥,他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友爱的价值或意义。首先,人们在城邦中生活需要相互支持,以求共同生存、繁荣、抵御外敌。正是友爱将人们联系成一个个小如家庭、团体,大如城邦的共同体,人们才能相互支持、共享利益。其次,友爱可以促进公平,因为友爱意味着付出与回报。第三,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爱。因为人有出于自然的爱的本性。第四,对善和幸福的追求中包含了对友爱的追求。因为享有所有善的人、已经获得福祉的人,当然不可能是没有朋友的人。在追求善与幸福的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朋友的帮助,也希望自己能为朋友提供善举,因为给予善举是高尚的、高贵的,有利于自己的善⑦。

亚里士多德根据爱的三种原因,将友爱分为三种,即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产生于能相互愉悦的人们之间。拥有这种友爱的双方都希望对方能更快乐,同时自己也能从对方那里获得相应的快乐的回报。例如,人们喜欢与美的人交朋友,因为美能带来快乐、愉悦。因有用而互爱的人们是为了获得某种好处,这种友爱被称为有用的友爱。例如,很多人都喜欢与富人交朋友,是因为富人能给自己带来财富或人脉。因对方的德性、因对方是好人而互爱则是善的友爱。善的友爱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德性,或者说看重的是对方所展现出来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友爱是最高尚、高贵的、完善的友爱,这种友爱自身就包含了相互愉悦和相互有用。人们之间的各种具体的友爱都是以这三种友爱为基础的。

亚里士多德为了突出善的友爱的高贵、高尚,将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看成是低等的友爱甚至说它们似乎不是友爱。他认为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是因偶性而产生的,只在类比意义上与善的友爱相似。这两种友爱只要一方发生变化,如一方不再给另一方带去快乐或好处,那么友爱就会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德性的,德性是一种稳定、持久的品质,因此善的友爱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⑧。

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更具普遍性,在好人、坏人和不好不坏的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而善的友爱只能产生于两个好人之间。善的友爱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还表现在它的相似性和不容易受离间上,善的友爱的每一方得到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和相似的,另外,因朋友自身的德性而爱他,是永远不会相信他会做不公正的事的⑨。如上所述,善的友爱是如此高贵、高尚和完满,它同时又包含了快乐与有用,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善的友爱似乎是唯一值得追求的,而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只在对某人显得是某种善的程度上才被追求。既然这样,人们不禁要问:“对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的追求还有必要吗?直接追求善的友爱岂不更好?”

二、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的本质及这两者与善的友爱的逻辑关系

快乐的友爱通过快乐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人有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追求快乐的友爱正是这种本性使然。而痛苦是快乐的反面、是某种恶,因此快乐的友爱无疑与痛苦无关,会带给彼此痛苦的两个人不会成为朋友。因此,暂且可以说快乐是某种对友爱双方有好处的东西,因为这种好处两个人成为朋友。

快乐可以分为肉体的快乐和灵魂的快乐。在肉体快乐方面,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讨论具体的德性的时候明确指出,节制是肉体快乐方面的适度⑩。他认为在肉体快乐方面的过度是放纵,放纵的人过度追求肉体快乐因而是卑贱的。在肉体快乐方面的不及的人则很少,这样的人也没有专门的名稱。节制是符合逻各斯的一种德性、一种品质,因而是善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论述各种善的时候区分了好几种善,他认为节制是灵魂上的善,是符合正确的逻各斯的⑪。既然是善的,那么这种关于适度的肉体快乐的友爱在本质上就是善的友爱。而过度的或不足的肉体快乐,它们本身就是某种恶,恶既可能会带来痛苦也可能带来快乐,若恶带来的是痛苦,那么没有人会因为他人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与他人成为朋友,若恶带来了快乐,人们又因这种快乐成为朋友,那么在这种意义上亚里士多德将快乐的友爱视为低等的友爱是情有可原的。由此可见,朋友之间关于肉体快乐的友爱是基于节制德性的友爱或关于恶的快乐的友爱。但显然,那种希望他人获得过度的或不及的肉体快乐的人谈不上是朋友,只有基于节制德性的快乐的友爱才是善的友爱。在这种友爱关系中,友爱双方都希望对方能获得适度的快乐,并且自身也能得到适度的肉体快乐作为回报。

灵魂的快乐涉及了人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不通过感官来体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未具体谈到关于灵魂的快乐,但他在第七卷关于快乐的讨论中⑫认为只有肉体快乐带有欲望与痛苦,由此可以推论灵魂的快乐不带有痛苦与欲望。有的学者把这种灵魂上的快乐称为意向性快乐,以区别依靠感官来感受的肉体快乐⑬。灵魂上感到快乐意味着思考、评价的对象是一些善的东西,当面对的是一些恶的、肮脏的东西的时候,灵魂绝不会感到快乐。因此,灵魂的快乐在本质上是灵魂对某种善感到快乐。既然友爱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够获得灵魂上的快乐,他们自身也能从对方那里得到相同的回报,而这种快乐是灵魂对某种善感到的快乐,那么基于这种快乐的友爱也就是善的友爱。

当然,仅仅把基于节制德性的肉体的快乐的友爱以及灵魂的快乐的友爱归结为善的友爱是不充分的,还要继续追问这种快乐是由恶事还是善事所导致的。若友爱双方所得到的快乐是由恶事所导致的,那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那是坏人之间的友爱,以上分析统统不成立。若友爱双方所得到的快乐是由善事导致的,以上分析才成立。因此,亚里士多德把快乐的友爱归结为低等的友爱,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有的人因他人能给予自己一定的好处,才与他人交友、来往,人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爱关系是有用的友爱。维系这种友爱的是利益、好处。这种在老年人当中居多,由于年龄已老,他们很少追求快乐,而追求有用⑭。然而,一旦对方不再给自己带来好处,友爱随即破裂。另外,有用的友爱双方不喜欢共同生活,不能再共同生活中互相支持,有用也很快就会变成无用。由此,亚里士多德也将这种友爱视为是低等的友爱。但有些人说追求有用其实就是追求快乐与善,因为有用的东西就是能带来快乐与善的东西。通过上文对快乐的本质的探寻可以得知,因善事而建立起来的快乐的友爱是基于节制德性的或关于灵魂的快乐的,同时也是善的,由此可以推断有用的友爱也是善的,有用的友爱在本质上就是善的友爱。

即使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与善的友爱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也不应该被视为低等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对于获得善的友爱的重要性可以从这两种友爱与善的友爱的因果逻辑关系中得知。

亚里士多德认为共同生活是友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假如相互之间没有快乐,或者不能从相同的事物上得到快乐,人们就不可能一起共度时光⑮。为此,可以推断出,快乐或有用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因为显然人们不愿意与会给自身带来痛苦或毫无用处的人共同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得善的友爱是困难的,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也就是说,善的友爱也是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因为在共同生活中,友爱双方才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本性、品质,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才有升华为善的友爱的可能。因此,关于快乐和有用的友爱是获得善的友爱的先决条件,没有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便不会有共同生活,没有共同生活善的友爱也无从谈起。

三、结语

至此,本文已经从友爱本质与逻辑关系两个方面明确了将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视为低等的友爱是不合理的,至少是部分不合理的。快乐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只有在以恶事为快乐、以恶事为有用的时候,友爱才与善的友爱毫无关系,因为坏人始终是坏人,恶事始终是坏事。而基于德性的肉体快乐和关于善的快乐,以及与此相关的用处在本质上都是善的,那么以此建立的友爱便与善的友爱无异。另外,从先后逻辑的角度来看,快乐和有用是人们能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善的友爱关系正是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获得善的友爱必须要以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为前提。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应该多因他人之善与德性而与他人交朋友,而快乐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是低等的、不牢靠的。但笔者却认为人们应该广泛交友,不论是因为快乐、有用或善。恶事与痛苦,人们固然应该远离,但适度的肉体快乐、灵魂的快乐以及相关的有用、好处作为某种善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而为了最终能获得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必须在先的地位也是明了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⑭⑮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8页,第263页,第248页,第260页,第252页,第249页,第249-250页,第255页,第256-258页,第59页,第21页,第242页,第254页,第259页。

⑬付文博:《论亚里士多德的作为德性表征的快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92页。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付文博.“论亚里士多德的作为德性表征的快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