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桑植地区土家族跳丧舞的形态特征及其舞台化创作

2021-09-10张馨怡

今古文创 2021年28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

【摘要】 土家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湖南省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其所特有的一种把丧事喜办的古老葬俗歌舞,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影像资料研究法、访谈法对桑植土家族跳丧舞的形态特征及其舞台化创作进行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 跳丧舞;形态特征;舞台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09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湘西土家族宗教仪式舞蹈研究》(JGY201706)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传统。各民族的舞蹈大多和本民族的风俗,如婚俗、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先民常常是通过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活动,将各方面的知识用舞蹈的形式传播给青年一代,使之受教育。在土家族宗教仪式中,可以看到很多舞蹈的影子。“梯玛”土家语是“敬神的人”,是土家族民间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神职人员,无论在宗教祭祀活动或丧葬活动中都叫梯玛,而不叫道士。而今天民间有将梯玛叫作道士的,是因为传统的梯玛大多已消失了,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民间没有太多的祭祀活动要办,梯玛为了生计,就开始学习道士那一套,所以有些梯玛也被称之为道士。在他们做法事的步伐特点、步罡路線、手印手诀、基本动作以及动律都可以提取元素,进行加工美化搬上舞台展现给大众。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影像资料研究法、访谈法对桑植土家族跳丧舞的形态特征及其舞台化创作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桑植地区土家族跳丧舞概述

(一)分布地区

目前,桑植土家族跳丧舞主要分布在桑植县廖家村镇、上洞街乡、陈家河镇、凉水口镇、洪家关乡、桥自湾乡、上河溪乡、八大公山乡、澧源镇、龙潭坪镇等聚居地。

(二)跳丧舞又叫“送洛桃”

“送洛桃”,有的误记为“送骆驼”,是一个土家语与汉语结合运用的名称。其中的“送”是汉语, “骆驼”是土家语“洛桃”的音变与误记,汉语义为“人死”或“死人”,引申为“亡灵”。所以“送洛桃”就是“送亡灵”,俗称“跳丧”。“跳丧”是土家族地区一种流传很广的古老祭祀歌舞,主要用于死人丧葬。唐樊绰《蛮书》注引写道: “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指的就是这种祭祀仪式。因为流行地区的不同,名称则有异。有的地方叫“丧堂孝歌舞”,有的地方叫“大绕棺”,有的地方叫“跳萨尔荷”,有的地方叫“跳乡”,名称虽然不同,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都基本相似。“送洛桃”一词最早起源于古代“溜床词”和“告别歌”。在遥远的古代,土家族有人去世了,都要请“梯玛”来处理丧葬祭祀,除了要唱“梯玛神歌”和跳“八宝铜铃舞”之外,还要念“溜床词”,唱“告别歌”。其主要内容是唱亡者的生平功德,唱抚养儿女的艰难,唱后代子孙对亡者的哀思,唱亡者对后代的眷恋和祝愿等。这些“溜床词”和“告别歌”在后来发展成了“丧堂孝歌”,“丧堂孝歌”分两种形式演唱:一种为坐堂歌;一种是行堂歌舞。坐堂歌叫“打丧鼓”,或者叫“打夜鼓”“唱夜歌”。其特点是只唱不动,表演时由“梯玛”以掌鼓击节领唱,多人围坐演唱。形式有单唱、轮唱、合唱,也有对唱、联唱。行堂歌舞则在坐堂歌的基础上,附以舞蹈动作和程式,边唱边舞,以歌引舞,以舞联歌。

(三)跳丧舞历史渊源

跳丧舞起源于桑植原始先民的巫舞。1987年,在朱家台发现10万年前人类遗址,接着在朱家台及南岔发现新石器遗址,桑植先民用简陋的工具猎取野兽,割剥兽肉,在人与野兽的搏斗中,往往胜负难分,且多受到凶猛老虎的威胁;先民对老虎力量的神秘感出现了虎崇拜,产生了虎图腾,并且产生了鼓乐声中奔腾呼号、扑食冲杀的原始虎舞及其他动物舞蹈,后来与原始祭祀活动相结合成为巫舞,也就是用这种舞蹈来和天上的、地上的各种无形的神鬼对话,祈福消灾,驱除鬼妖。经常和神鬼通话的人,便成了巫师。祭亡灵也是先民祭祀的一部分,因此桑植先民围绕尸体扮成老虎等动物形象,狂扭身躯,奔走呼号的一幕不难想见。

跳丧舞也源于古代战舞,周王伐纣时“巴人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巴师战前跳军前舞,这在原始民族战争中是常见的,这种行为带有巫术色彩,企图利用歌舞祈求神灵的保佑, 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用超自然的力量打败敌人,将原始野性展现无遗。这种巫舞乐声震天,气势磅礴,最撼人心魄之处当属威武强劲的动律、狂放不羁的风格,这一显著特征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至今在桑植土家跳丧舞中更有突出表现。

史载桑植夏商周时属荆地,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巫郡地,桑植境内发现商文化遗址48处,春秋战国遗址43处,在这一时段里桑植土著先民与邻近的巴文化交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秦灭巴以后,一支迁往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故巴人战舞得以在桑植等地流传。

更有历代典籍记载这种战舞民间发展成为跳丧舞的历程,南北朝时期,这种舞蹈还保持着“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舞,以扣弓箭为节”的原始面貌。唐樊绰在《蛮书》卷十一《夔府图经》中记载了土家族先民举行丧葬仪式的一些活动,“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槃弧白虎之勇也。”又记载:“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有余日。” 宋《溪蛮丛笑》载:“死亡群聚歌舞,舞则联手踏地为节名曰踏歌。”唐宋时期称这种丧祭形式为“踏歌”“踏蹄”表演形式与现在跳丧舞的形式和内容十分相似,说明跳丧舞在唐宋时期已基本定型。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跳丧舞的记载更为完备,如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载:“丧则歌鼓杂哀。”(今桑植县有部分区域属当时慈利县管辖)“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四)跳丧舞的应用场合基本形式

跳丧只能是老人去世后才能跳,对于年轻夭折的人 ( 当地人称为“化生子”) 、在外惨死的人,则不能跳丧,因为是惨事,并不值得庆贺。但若是正常死亡,虽然死者父母仍然健在,只要自己有子女 “抱灵牌儿”,则也可以跳丧。还有的老人想亲眼看见自己死后打丧鼓的热闹场面,也可以在自己寿辰那天组织跳丧活动。除了这些情况,在其他时间跳丧,哪怕是只唱不跳都是被严令禁止的。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一旦有人故去,亲朋好友都相邀而至,用歌舞形式——“撒叶儿嗬”来怀念逝者慰藉生者。桑植县的丧仪很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丧事喜办,哀而不悲”,称丧事为“白喜事”。多请道士“开路,绕棺,坐夜”等。桑植县一般都实行木棺土葬,盛行跳“撒叶儿嗬”,有的请师傅念经超度,最早还实行大葬。有的还有“葬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的规矩。

老人的去世本来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但土家族却将其当成喜事办,要载歌载舞地为故去的老人举行盛大的跳丧活动,是因为土家族认为,亡去的老人一生已尽职尽责,到年老故去,是人的自然规律,是走“顺头路”,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由之路,故是一种“喜事”。又因土家族将结婚生子也叫作“喜事”,因而将走“顺头路”的老人去世称为“白喜事”。正因为是“喜事”,所以,要热闹庆贺。土家族地区的老人去世后,人们常会说:“今晚要去热闹一晚”,并认为越热闹越好。土家族认为,跳丧跳得越热闹、越尽兴,才越对得起亡人,越对得起前来吊唁的宾客,越能安慰孝家,孝家日后越能兴旺发达。所以,跳丧场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挥洒自如、粗犷豪放的动作等都被发挥到极致。

(五)跳丧舞的主旨

一是通过请神请佛,使亡者生前的功德得到认可,或罪孽得到解脱赦免;二是抚慰死者灵魂,不必孤独沮丧;三是超度亡灵升入佛界仙界,死者在众人的喧闹下,愉快地到天堂生活。

二、桑植地区土家族跳丧舞的形态特征

(一)桑植跳丧舞的基本体态

在庄严、肃穆的跳丧仪式中,形成了双手自然下垂、上身微微前倾、双脚呈外八字略窄于肩、重心在前脚掌的基本体态。动作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身体以胯为轴呈弧形成圆舞动,在这种身体“划圆”中,人的身体反向倾向,使得整个舞的动作都更为流畅,且同边顺拐。

(二)桑植跳丧舞基本动作

桑植跳丧舞动作有拜神、摘仙桃、驱邪、派兵、降魔、拜忏、送功曹、童子拜观音、野猫戏虾、洒净等,五马破曹、双龙抱柱、龙摆尾、单连环、三连环、双连环、猛虎下山、猛虎跳槛、参五方、内朝佛、外朝佛水击石、单滚柱、双滚柱、正反卷垫子、正反绕莲台、么二三穿花、织筛子、朝灵山、朝南海、参五梅花、龙缠身。

如:猛虎下山这个动作,表演者突然腾空跳跃,用手掌将身边同伴推开,两人双臂互搭同时吸腿,屈身一跃一跳,口中还发出像老虎一样的虎啸声,相对逼视,击掌撞肘,紧接着跳转变身弓步,同时划右臂,一跳一扑,形象逼真地向人们展示了“猛虎扑食”的情景。

(三)桑植跳丧舞基本步伐

桑植跳丧舞有4种基本步法,第一种步罡;第二种走四方步;第三种柔踩步;第四种后退三步半。

1.步罡:按照规定的图案走步,如下图。

2.四方步:两脚小八字步站好,向前迈步,脚跟先落地,然后另外一只脚跟上,脚跟并拢站好,起步前双脚的姿势,向前方行走。

3.柔踩步:正步位站好右脚半蹲,左脚自然提住吸腿25度。

4.后退三步半:正步位站好,左腿向后撤一步,右脚紧跟,换右脚向后撤一步,左腿紧跟,一直向后退三步半。

八卦步是一种常见的步伐,其基本步伐为脚后跟着地,分别点踩地面的八卦点位、踏罡步:动力腿呈外八字向同侧迈出,主力腿随即呈脚向动力腿方向划圆转进、后退三步半:在拜神、朝佛等动作过程中,舞者以小八字步前进或后退三步,然后动力腿向主力腿靠步呈并步、柔踩步、跳步:在绕棺等舞段中,舞者在急促的锣鼓点子及头、二钹的挤钹声中完成各种队形调度,根据节奏的变化采用跳步的方式进行舞蹈、走四方步、垫步、后撤步等多种特定的步伐。

(四)桑植跳丧舞的手印与手诀

桑植跳丧舞有着丰富多彩、神秘莫测的手印、手诀。在敕符、招将、步罡、送亡归山等舞段中,舞者(法事师傅)脚踩八卦步或罡步,口中念念有词,左手大拇指尖点击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八个指节(中指的中间指节除外,其他八个指节分别代表乾坤八卦。点击的卦象与脚下所踩卦象完全一致)或双手做手印(俗称做花手)、挽手诀。常用的手印有施舍手印、莲花、剪花、毘卢灌顶等36种;手诀则有大天门、小天门、五法天门、八人轿、观音诀等72诀。这些手印、手诀与特定的步伐、咒语念唱都相互协调配合着。

(五)跳丧舞的动律

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是跳丧舞的动律特征。所谓同边顺拐,即指舞动过程中出左脚动左手、出右脚动右手的基本动律。这种动律贯穿在桑植跳丧舞的始终,与土家族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的基本动律如出一辙;“颤膝下沉”同样是桑植跳丧舞的基本动律。桑植跳丧舞的颤膝分单腿颤膝和双腿颤膝两种。在拜神、朝佛、七星踢脚等动作中,一般为主力腿颤膝,动力腿配合做勾脚前伸或后撤垫步,重心下沉,身体呈屈伸动势,表现出对神灵或亡灵的敬畏与谦卑心理;在其他动作尤其是绕棺舞蹈过程中,舞者通常双腿颤膝,在颤膝过程中使动势得到反冲,并起到连接下一个动作的作用。

三、桑植地区土家族跳丧舞的舞台化作品创作构想

“一个民族的生死观仪式是其哲学人生观的具体体现”。让悼念在飞舞中飘洒,让心灵在超脱中升华。桑植土家族跳丧舞所表现出的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人生观一直鼓舞着桑植人民砥砺前行。在进行桑植土家族跳丧舞舞台化作品创作时,主题立意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但在创作作品时又需要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挖掘舞蹈背后的文化源流。在选材上跳丧舞的步伐、手印手诀、基本动作、队形不需要全部用,选取符合自己主题结构的步伐、手印手诀、基本动作、队形即可。

对将桑植县土家族跳丧舞搬上舞台这个话题,村干部周传云认为:“跳丧是给过世的人所做的法事里面包含的,很多人觉得不吉利,会有些抵触情绪,对比其他的舞蹈来说,跳丧舞被当地百姓所喜欢观看的较少。”桑植县凉水口镇李家台百姓张桂英说:“我觉得土家族跳丧舞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散花,我觉得很好看,但是如果说在表演的舞台上去看这个,就会感觉有点奇怪,当然表演的好看我觉得是可以的。”桑植县龙潭坪镇四方溪乡的刘本尚说道:“可能因为撒叶儿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纯勤先生就住在他旁边,受到了耳濡目染,希望可以之后在电视上也能看到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M].济南:齐鲁书社,

2010.

[2](宋)朱辅.溪蛮丛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3]徐小平.中国民间舞蹈编创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4]《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

张馨怡,女,湖南张家界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舞蹈及其创作。指导教师:李开沛。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
河北塞罕坝中国林蛙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调查与分析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
合体型连衣裙中褶饰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