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卞之琳不同时期的诗歌研究

2021-09-10蔡华张天骄

今古文创 2021年6期
关键词:卞之琳时期诗歌

蔡华 张天骄

【摘要】卞之琳的早期诗有模仿和学习新月派的痕迹,中期经过不断练习和调整,他逐渐在晚期形成自己的风格。卞之琳最终脱离了新月派,成为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诗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的历史上始终有着重要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关键词】卞之琳;诗歌;时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29-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关于卞之琳研究的中外语料库建设”(项目号2020SJA2399)。

一、对诗人卞之琳的生平研究

卞之琳的一生可以大致分成四个时期。首先是从1910-1933年的早期生活和对翻译的尝试,当卞之琳还是孩童时就展现出在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方面的惊人天赋。在1927年,他被上海浦东中学录取,除国文课之外其他所有课本都是用英文编写,因此他的英语水平大为提高。正是在这里,卞之琳翻译了S.T.Coleridge的诗《古舟子咏》,即使翻译效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这标志着卞之琳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卞之琳在1929年进入了北京大学英语系,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深刻影响,并且开始诗歌创作,在学习外国文学的同时继续翻译活动,部分作品得以出版。其次,从大学毕业一直到1937年是卞之琳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间内,他不仅出版了诗集,还开始了对于著作的翻译,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维多利亚女王传》。再次,在1937-1949年的战争时期中,卞之琳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去了四川大学教书,之后又转去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他曾以研究者的身份到牛津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参观了莎士比亚的故居,和英国学者们进行书信交流,并将他自己创作的诗歌翻译为英文。总的来说,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翻译,在此阶段都是相对平稳,未出现文风上的突变。最后,卞之琳在1949-2000年在北京大学的任教阶段可以被认为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之后,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部任职,并在学习和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上贡献自己大部分时间。威廉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于1988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见证了翻译家卞之琳的成功,同期另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是《英文中国诗集》。

卞之琳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新体诗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特别是在19世纪30年代。他不仅是一个新体诗诗人,更是一个对中国新体诗建设作出伟大贡献的重要文学家。卞之琳在1929年被北京大学录取,主修英语语言与文学,就是在这一高等学府中,卞之琳结识了他的老师徐志摩——一个当时《新月》杂志上最出名的核心诗人。徐志摩发现了卞之琳在诗歌方面的天赋,并且在之后出版的《新月》杂志上用卞之琳的真实姓名发表部分诗歌。有部分评论说卞之琳是新月派诗人,而事实是徐志摩借此推动卞之琳进入中国文坛,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卞之琳并不能被看作是新月派诗人。除了一些在早年创作的带有新月派风格形式的作品之外,卞之琳的诗歌中并没有明显的该诗歌流派的迹象。换言之,与其说卞之琳是一位诗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现代主义艺术家。根据卞之琳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诗歌特点,可以将他新诗作品划分为三个时期:抗日战争之前、抗日战争期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二、卞之琳的早期诗歌研究

卞之琳早期诗歌(1930-1937)是在抗日战争之前,大约从1930年到1937年,它可以被认为是卞之琳诗歌创作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卞之琳经历了诗歌风格从“新月派”到“现代主义”的转变,他大部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且有影响力的诗歌都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此外,卞之琳大部分的自译诗歌也都来自该阶段,这些都很值得详细分析和深入研究。卞之琳本人在其诗集中作有自我陈述,对他在这一阶段的诗给出详细阐释。如果再做细分,卞之琳在这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1930-1932年,其二是1933-1935年,其三是在1937年。在此三阶段中,后两个阶段的诗歌通常被认为是卞之琳诗歌创作的顶峰。

卞之琳在1930-1932年时期仍然是个大学生。大概因为他很大程度上受到闻一多所著作品的影响,彼时的卞之琳在诗歌里描绘了很多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流浪汉、和尚、少数民族以及很多非常普通的人。卞之琳主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以及韵律,通过细节刻画小人物平凡且独特的日常生活以及琐碎小事,去反映当时他所在的北京之荒凉的社会图景。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与他的好友李广田与何其芳的互动和影响下,卞之琳开始使用自由诗体。总的来说,卞之琳在那时候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时代的思想。但即便是他自己,也无法准确地看到国家的未来,亦无法判断他们这代人应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1933年到1935年间,卞之琳和中国文化领域的名人交流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他的知识和生活阅历也得到了极大扩展。在这一时期,卞之琳开始结识更多的现代派诗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是戴望舒。卞之琳从戴望舒的写作风格中学到了很多,因此下一步逐渐走上了现代主义的道路,偏离了他早期诗歌中的新月派风格。第三阶段指的是1937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当时卞之琳处于休整状态,詩歌创作处于低谷。由于他住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因此他的诗歌明显带有地方特色文学气息,两者交织在一起。在诗歌形式上,卞之琳个人认为其格律诗形式已经成熟,因此他将该形式继续运用到此后的诗歌写作中。这里着重提及的是卞之琳的五篇爱情诗,该五首诗是被闻一多誉为卞之琳作品中仅有的爱情。从他的爱情诗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诗人的爱情历程和其内心对于爱情的美好追求。

综上所述,卞之琳的早期诗歌创作是最重要的阶段,这贯穿他作为诗人的一生。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数量最大,也因为他在这一阶段的诗歌具有巨大的价值。这些诗歌可用以探索诗人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出诗人对于不同诗歌风格、诗歌形式及其他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事实上,在这个时期的很多作品展示了卞之琳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现代性,其中的例子不胜枚举。相比创作诗歌的中后期阶段,尽管卞之琳的创作走向成熟而圆润,但却削弱了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三、卞之琳的中后期诗歌研究

卞之琳的中期詩歌创作是在1938-1949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从1938年起,延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就呼吁文学家通过文艺创作来激励和支持战争时期的军队和人民。包括卞之琳在内的大量文人都投入了这样的文化运动中,他一共创作了20首诗,结集成册并题名为《慰劳信集》,这都发表在了他的《十年诗草1938-1949》中。这些诗运用了较之他早年诗歌不同的风格,是他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作品。卞之琳在此期间只写真人真事,而这些人和事都只用平实的话语而不是诗化的语言来描摹。在诗歌形式上,卞之琳从这一阶段起主要运用了格律诗。在相关创作完成之后,卞之琳暂时中止了写诗。

卞之琳的后期诗歌创作(1949-2001)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后开始的,事实上多年以来他及其诗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后期诗歌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的文风转变是在1950年9月的抗美援朝期间,此时文学被要求必须满足共产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许多作家和诗人以达到时代需求为目的来进行文学创作。卞之琳在此期间创作了20多首诗,他后来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认为这些诗被证明具有很大价值。此后,在卞之琳参与农学实验站的工作时期,发生了文风的第二次改变。由于他在浙江地区居住和工作,诗歌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时期的诗歌描绘了搓稻绳、采菱、采桂花等活动,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表现轻柔而和谐的情景。而其他的一些诗都多运用口语化的表达,适合对话,这些诗作都是卞之琳对诗歌形式探索的典型体现。该时期的最后阶段是在1958年之后,这些诗几乎都运用了诗韵化的诗体和简单的文字。通过全面分析和比较,这应该算得上是以上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了。

四、结语

卞之琳在国内外的文学史上拥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兼以如此多的荣誉和称号,实际上源自他将诗人和翻译家的角色合二为一。他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由于大量翻译训练,他的中文诗歌或多或少且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响,这使他的中文诗里融入了中西两种风格,显得独一无二。在最初的时候,卞之琳的诗有模仿和学习新月派的痕迹,接着经过不断地练习和调整,他逐渐形成他自己的风格。卞之琳最终脱离了新月派,成为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诗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的历史上始终有着重要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陈丙莹.卞之琳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5.

[2]刘文波.浅谈卞之琳诗歌自译实践——以“英文诗自译十一首”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3):172-173.

[3]北塔.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4-28.

[4]梅阳春,汤金霞.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80.

[5]朱明胜.卞之琳的翻译策略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3-36.

作者简介:

蔡华,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张天骄,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卞之琳时期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断章”背后的故事
七月诗歌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卞之琳的苦恋
沈从文:帮人无须更多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