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后前庭康复训练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

2021-09-10任亚晴王林娥李菁刘攀苑黎娜龚树生

关键词:前庭病患者康复训练

任亚晴 王林娥 李菁 刘攀 苑黎娜 龚树生

梅尼埃病多发于30~50 岁的青壮年人群,可导致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受到影响[1]。梅尼埃病是个多症状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较多,例如耳鸣、对眩晕突然发作的恐惧、自身性格、家庭情况等,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发病率为(10~157)/10 万人,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为4 期[3]。因缺乏彻底治愈方法,治疗目的为减轻症状、保存听力、减少或控制眩晕发作,减轻耳鸣及耳闷胀感[4]。

梅尼埃病患者诊断后首先进行心理调整,生活方式改变3~6 个月,无效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控制无效考虑手术治疗,同时要进行相应的物理康复治疗,帮助前庭代偿[5]。

在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内淋巴囊手术治疗是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式,这种方法能够保存听力的功能性,缓解内淋巴积水产生的压力,但该方法对患者的眩晕控制效果不理想,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三个半规管阻塞+内淋巴减压术治疗对眩晕控制具有一定的效果[5]。但手术治疗破坏了患者的平衡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达到恢复前庭功能的目的[6,7]。梅尼埃病患者手术后身体平衡受到影响,依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8],患者不同于手术前天旋地转的晕,术后主要表现为晃动感、头晕不稳感、站立不稳偏斜、走路不稳偏斜[4]。

多项研究证实,前庭康复训练能显著增强眩晕患者的平衡功能,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眩晕的耐受能力[9],但对手术治疗后的梅尼埃病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情况不清楚,对手术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也未见相关报道[3]。因此,对手术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开展前庭康复训练很有必要。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

纳入标准 患者术后可进行动作配合、能够执行指令性动作、自愿参与研究,同时签署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眩晕急性期、无法下地训练、患者视觉障碍、智能障碍,交流障碍等。

本研究中共有40例患者符合研究对象的标准。无中途退出者。

2 研究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患者。将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收治在两个病区,将两组患者隔离开,避免研究结果偏倚。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前庭康复的训练。

3 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小组的护士均由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前庭康复训练的动作要领。

前庭康复训练的步骤包括:一看、二站、三走。

一看:包括“水平反向凝视训练”和“垂直反向凝视训练”。手术后1 周内以凝视训练为主,患者卧位或坐位训练,独自手持小视靶进行训练,保持小视靶静止,患者头部进行移动,使视线始终定位在小视靶上;保持视靶的移动方向与患者头部移动方向相反,患者始终保持目光注视视靶,进行头部水平和垂直运动。凝视训练于术后4h 床上开始,从卧位或坐位训练开始,凝视训练总时长为3~5 分钟,此后每日训练1~2 次,连续训练6 个月,逐渐在睁眼和闭眼的状态下适应从坐位到站位,逐渐过渡到以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为主的模式。

二站:包括“直立训练”和“加强-直立训练”。患者在床边进行康复训练,先睁眼站立,再闭眼站立。“直立训练”时患者双脚并拢直立保持1 分钟,站立不稳时平举双臂保持平衡;“加强-直立训练”为趾踵相接站立,保持1 分钟,站立不稳时平举双臂保持平衡。站立训练的总时长为7~15 分钟,以“直立训练”为主,“加强-直立训练”为辅。

三走:包括“展臂-直线行走训练”和“直线行走训练”。患者在屋内行走,先睁眼行走,后闭眼行走。“展臂-直线行走”为趾踵相接沿直线行走,可以平举双臂保持平衡,平稳后进行直线行走;“直线行走”患者双臂下垂,趾踵相接沿直线行走。行走训练的总时长为7~15 分钟。以“展臂-直线行走训练”为主,“直线行走训练”为辅。

手术后1~3 天的训练过程中护士要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第4 天训练开始前护士检查患者对于整个前庭康复训练流程的掌握情况,患者出院当日检查患者家属对前庭康复训练流程及训练期间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确保家属对于患者在家训练期间能起到正确的监督与督导。

手术后1 周~1 月逐渐增加训练总时间为20~30min。站立训练中“直立训练”和“加强-直立训练”的时间平均分配。行走训练中“展臂-直线行走训练”和“直线行走训练”的时间平均分配。

手术后1~3 月训练总时间仍为20~30min。站立训练以“加强-直立训练”为主。行走训练以“直线行走训练”为主。

手术后3~6 月增加总训练时长为30~50min。增加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时长,减少凝视训练时长。训练强度以不引起疲劳为宜。

4 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医疗费用来源等资料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干预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3、6 月采用生活质量量表(DHI)进行测量,对总得分进行比较。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患者前庭障碍和眩晕状况的工具[10]。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11],可用于评估梅尼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社交能力[12]。DHI 原始版[13]由25个问题组成,总指数范围为0 到100。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0~30 为轻微障碍,31~60 为中度障碍,>60 为严重障碍。评分变化能够主观的反映患者病情变化[14],评分越高跌倒风险越高,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能够提供可靠参考[12]。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的年龄56.10±8.2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5例患有高血压,1例患有甲亢;干预组6例患有高血压,2例患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主任医师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分组对研究结果无显著影响。

2 前庭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在患者入院时和手术后1、3、6 月进行生活质量量表(DHI)评估,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DHI 得分结果间的差异。

入院时DHI 得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为严重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 月DHI 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 月对照组生活质量为中度障碍,干预组为轻微障碍,但DHI 总得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 月干预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梅尼埃病患者入院前生活质量较差,前庭康复训练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效果显著,因此本研究尚能证明前庭康复训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量表(DHI)总得分比较(n=40)

讨论

本研究中40例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DHI)总得分结果均显示为重度障碍,接受三个半规管填塞和(或)内淋巴囊减压术,其中2例患者根据受累耳的听力状况同时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符合梅尼埃病外科治疗规范。

现代研究表明,前庭康复训练的作用机制为人体的前庭系统和中枢视神经都具备比较高的代偿能力及可塑性。前庭康复训练将多种运动进行融合,对于药物和手术治疗眩晕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长期坚持可取得一定效果[15]。通过4~8 周的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在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16]。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均为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因全麻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热、乏力及手术切口疼痛等原因,前庭康复训练时间较短,每次训练时间最多在5~30 分钟之间,不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突聋及前庭神经炎等患者每次训练时间达到40 分钟到1 小时[17]。而且,梅尼埃病患者术后6 个月为身体恢复期,每天训练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训练方能看到远期效果[18]。

梅尼埃病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尽管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是对康复效果仍持恐惧和疑惑的态度,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术后每天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增加了患者疾病恢复的信心,减轻了焦虑情绪,对于手术后续的治疗也持乐观积极态度。研究者通过定期回访和指导训练的过程中了解到患者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质量,希望手术后有事情可做。本研究中40例患者能够按照要求从手术后1 天开始训练,并坚持训练6 个月,训练的项目正确,训练的天数和次数基本达标。患者均表示能够接受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对于训练的内容和难度也认为很适宜。其中3例患者通过6 周的训练自觉平衡功能恢复,对于前庭康复训练态度松懈,经研究者电话随访指导意识到自己的理解误区后继续坚持训练。

研究者建立“梅尼埃病患者术后沟通交流群”,每日在群内向患者及其家属收集并记录监测每例患者的训练情况。微信群的建立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了交流平台,群内有专业组医生参与答疑,患者之间通过交流训练心得有效提高了患者前庭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干预组患者经过6 个月的训练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提升,能证明前庭康复训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远期改善效果,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结论

本研究综合梅尼埃病术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心理状况,针对性的指导患者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评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系统、规范和有针对性的前庭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本研究中近一半患者为初中以下学历,对电子程序不能进行很好的应用,24例患者均表示害怕眩晕发作,且因为眩晕发作等原因均同家人、子女一起居住,这一问题值得进行临床关注,同时可以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患者心理情绪的作用效果。

猜你喜欢

前庭病患者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131I治疗Graves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被忽视的“前庭觉”
前庭神经炎 不可忽视的眩晕病